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叶 蓝
香港的士(出租车)行业的服务态度近年饱受非议。最新调查发现,满意的士服务的受访市民不到半数;其竞争对手网约车却大受欢迎,逾九成半受访者表示满意。香港舆论也在呼吁网约车合法化。
近半港人不满的士服务
的士每天接送大量市民和旅客,本是展示香港“好客精神”的第一线,但是涉及的士的投诉量近年却不断增加。据香港《星岛日报》6月24日报道,有团体23日公布一份香港市民对的士服务及网约车合法化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满意的士服务的比例为44.4%,不满意的为45%,而选择“非常满意”的有7.6%,“非常不满意”的则为12.9%。网约车方面,95%的网约车用户满意其服务,仅有3.3%不满服务质量。有73.5%的受访者同意网约车合法化,并发牌规管平台、司机;75.8%认同合法化后,可通过竞争改善的士与网约车的整体服务质量。调查同时显示,在的士与网约车价钱差不多的情况下,56.6%的人会选择网约车,只有22.1%选择的士。
发起调查的“新青年论坛”认为,民调结果反映出香港社会对网约车合法化有广泛共识,认为推动其合法化有助于引入竞争;同时建议的士业界提升数字化配套服务,包括多元化的电子支付方式等,以便利乘客。“新青年论坛”召集人邓咏骏称,民调显示香港市民对的士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不到一半,相信市民只是想看到(的士)各方面都能够有高质量的服务。“新青年论坛”顾问庞爱兰说,传统的士服务的确需要改变,香港“点对点”交通服务缺乏竞争性,的士不时有“绕路”等问题,建议特区政府循序渐进地为业界引入竞争。
的士与网约车的竞争
在2014年之前,香港“点对点”的交通服务几乎被的士垄断。港府对出租汽车许可证制度非常严谨,能申请到牌照的大多为酒店及私人公司,普通市民申请许可证的难度非常高。1998年起,香港停发出租车牌照,以控制的士数量,所以目前市面上只有18163辆的士。的士牌照没有年期限制,可自由买卖且无需缴纳印花税,因此在市场上长年被炒卖,一度被视为“只赚不赔”的投资品。炒卖的结果就是手握的士牌照的往往不是司机,而是车行或私人投资者,司机反而需要每月向他们缴付租金,以换得使用牌照的权利,至于油钱等营运成本和风险,则都由司机自行埋单。有分析称,香港的士司机常被诟病乱收费、拒载和服务态度差,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是他们承受过大压力的表现。
2014年,Uber等网约车服务在香港兴起,因为运营灵活,且无需支付昂贵的牌照跟保险费用,私家车纷纷加入,并广受市民欢迎,尤其是中产、外籍人士、港漂和旅客。这就导致香港的士垄断市场的局面被打破,牌照费大跌,收入下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网约车平台在香港未合法化。香港《道路交通条例》规定,除非获发有关牌照,否则任何人不得驾驶或允许他人驾驶或使用汽车,作为出租或取酬载客用途,首次定罪可判罚款5000港元及监禁3个月,再犯可处罚1万港元及监禁6个月。去年11月,香港的士界召集了500辆的士,准备集体罢工3小时,抗议网约车这些没有证件的“非法运输车辆”抢生意,后在香港运输署的协调下才取消。
平衡“共存问题”
6月23日,香港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表示,下月将宣布规管网约车的研究结果,届时主要是展示数据,仍需广纳立法会、业界及各利益相关者意见后,才定出未来方向,并希望通过新的的士车队制度,改善的士司机服务质量。
香港选委界立法会议员吴杰庄认为,当局须平衡的士和网约车的“共存问题”,建议向网约车平台抽税,或每年征收固定费用,也可参考澳大利亚的模式,成立基金协助传统的士提升服务。他承认,网约车平台确实对的士业带来一定影响,市场只有那么大,竞争无法避免”。不过他直言,只要的士服务好,生意不会比网约车差。香港旅游促进会总干事崔定邦坦言,本地的士作为旅客常用的交通工具真的要改进,在一些旅游景点,总会出现的士议价、拒载的情况,对香港造成负面观感,而“网约车能够补足的士行业的短板,二者可以并存”。
港媒一篇评论认为,随着多个网约车平台陆续进驻香港,乘客将会有更多选择,市场将出现更全面和更公平的竞争,这些都迫使的士司机改善服务质量,对消费者来说有利无弊。文章说,的士行业关乎到市民的日常出行、司机的劳工权益和城市的交通规划。面对网约车行业带来的冲击,香港特区政府应当考虑修正过去出租车牌照制度的不足,也要定期检视千变万化的乘车需求和运力供应,制定平衡多方利益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