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薛其坤院士在北京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2015年5月30日摄)。

6月24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站上了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实际上,外界对于薛其坤并不陌生。率团队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科研成果被杨振宁称为诺贝尔奖级别……他是广受认可的顶尖科学家。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一个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科学界,都叫得响亮的名字。他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菲列兹·伦敦奖、未来科学大奖、巴克利奖;35岁当教授,42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亮眼的履历今天又增加了一项:61岁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该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临沂山村的放牛娃、三战考研的“笨小孩”、读博花了七年的“后进生”……他更是无数青年人心中的励志楷模。一路奋进,他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要为国家的强大做点贡献!”年过花甲,他朴素的话语依然掷地有声。

 养成了早7点到晚11点的工作习惯 

薛其坤出生于山东临沂的一个山村,当科学家的种子早早在他心里种下。梦想的起步很顺利,薛其坤以高考物理近乎满分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录取。但考研的挫折让他“始料未及”。第一次考研,高等数学39分。薛其坤不甘心,再考,再失败,再考……到1987年,他总算通过了考试,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习。

后来,薛其坤到日本留学。留学期间,薛其坤就养成了早7点到晚11点的工作习惯,除了睡觉,就是在做实验,而这种努力的工作作风,也成为了他一直以来的遵循,因此,团队的学生打趣地称他为“7-11”教授。

在严谨的科研过程中,薛其坤还发现了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开辟了全新的途径。该发现在国际超导界引起了重大国际反响。

现在,薛其坤仍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率领团队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问题、高温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拓扑量子物态的应用、拓扑量子计算的实现等重大科学问题继续努力奋斗。

薛其坤表示,他回国以后就是试图用学到的知识,搭建了世界上最有特色的实验室。“通过这个实验室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在科学上取得世界一流的突破,为我们国家科技强国做出自己的努力。”

 亲手制作1000多个扫描探针针尖  

为尽可能多地学习先进的实验技术,他几乎每天早上7点就来到实验室,夜里11点才离开。这种习惯在他回国后一直保持至今。

为了提升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观测效果,他曾亲手制作1000多个扫描探针针尖;为了赶实验进度,他曾深夜出差回来就直接赶往实验室。

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后,荣誉、奖项接踵而至。薛其坤淡淡一笑:“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我国科技实力的持续壮大和基础研究的长期深厚积累。荣誉属于团队中的每一位研究者,更属于国家。”

如今,薛其坤仍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带领团队为解决高温超导机理、高温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拓扑量子物态的应用、拓扑量子计算的实现等前沿科学问题持续攻关。

“遨游在世界科学的海洋,我始终是一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他乡音未改,初心依旧。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

采写:南都记者 伍曼娜

图片: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