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晓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俯瞰大海林林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强烈正在拍摄野生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海林林业局的雪乡景区是知名的冬季旅游胜地。以上图片均由大海林林业局宣传部提供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十年前,油锯一响,黄金万两;现在,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2014年4月1日,伴随着伐木工人最后一声伐木号子,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数万名林业工人“挂锯停斧”,由“砍树人”转为“看树人”。

十年间,黑龙江林区儿女在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谋划新出路,闯出一片生态兴、产业旺、生活美的新天地。

近日,记者深入龙江森工集团大海林林业局有限公司,探访这里停伐十年来的绿色之变。

造林抚育,鸟兽齐欢

处理砧木、挑选接穗、切削楔面……走进大海林林业局的梨树沟苗圃,十几名嫁接技术人员正两人一组娴熟地进行红松嫁接工作。

“首先,拔掉砧木顶芽松针后,平整断头再劈开。然后,选择匹配的接穗,并将生长两年的芽去掉,削成楔形。最后,插入接穗,保证一侧韧皮对齐,再缠紧塑料条,一棵红松就嫁接好了!”红松嫁接队队长段桂波向记者展示嫁接红松的技术要领。

“嫁接后的红松苗木成活率大大提高,抗病虫害能力也增强了。一般情况下,红松苗需要17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达到结果期,而嫁接后7年左右就能结果。”正在现场跟班作业的苗圃副主任李远光接过话茬,介绍起红松嫁接的优点。

自5月6日以来,大海林林业局抓住红松树液流动旺盛的嫁接黄金期,组织嫁接技术人员对梨树沟、红星、新林3个苗圃内的6万多株红松营养杯苗进行嫁接作业。

“近些年,我们在常规植树的同时,推广使用嫁接技术,林区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量和覆盖率的‘三增长’!”大海林林业局有限公司森林经营管理部部长张振锋说。

培育森林时,人们常说“三分种,七分管”。这“七分管”就是抚育,而在抚育的过程中,防治病虫害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

为了提高红松果林病虫害防治质量和效果,大海林林业局邀请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景天忠进行技术指导。

“红松是生态效益极高的树种,但是病虫害始终是红松林健康成长的最大障碍……”在红星经营所158林班和长汀经营所33林班红松果林基地,景天忠对病虫害球果进行取样分析,就最佳飞防时间提出建议,并就药剂的选择、配比及防治后的监测等进行了讲解。

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朱丽娜说,大海林林业局与东北林业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展联合攻关,高校帮助林区解决了森林抚育中遇到的众多技术难题。

除了防治病虫害,森林抚育还有一件大事:防火。

作为战斗在一线22年的森林防火“老兵”,森林消防大队副队长窦传国说:“20年前防火主要靠巡护员和瞭望塔进行监测,最好的灭火装备是风力灭火机,但现在可不一样了!就在咱们讲话的同时,无人机机队正在林间巡逻……”

目前,大海林林业局拥有2架中型多旋翼无人机、23架小型多旋翼无人机。每年春秋两个防火期,这些无人机都会进行日常飞行巡护。

天气渐暖,候鸟北归。

树多了、草密了,空气更新鲜了,动物们更喜欢回来了。

蜿蜒的山路、苍劲的森林、起伏的远山,构成一幅壮阔的唯美画卷。沿着海浪河一路向东,汽车驶入了雪乡国家森林公园,耳边不时传来白额雁的啼叫。

今年65岁的摄影爱好者孙强烈曾是大海林林业局的一名伐木工人,退休后持续追踪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去年他曾在林区连续蹲守53天,目送约150只中华秋沙鸭振翅南迁。

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被人们称为“生态试纸”。

“停伐之前,中华秋沙鸭非常罕见。现在林区里不仅能见到中华秋沙鸭,而且数量不断增加。”孙强烈说,从最初仅有3只到十多只,再到现在的100多只,反映出林区的生态越来越好。

据粗略统计,目前林区内的兽类有45种,鸟类有243种,除了东北虎、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黑熊、黄喉貂、苍鹰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绿色发展,钱袋更鼓

夏有凉风冬有雪,捧出绿色就醉人。

在大海林林业局的茂密山林里,蕨菜、猴腿菜、刺嫩芽等各类山野菜争相顶破土层,散发出阵阵清香。

“今天咱们去西二号,主要采蛰麻子和刺五加叶,天气挺好,争取多采一点儿……”清晨6时30分,柳河林场党支部书记于鑫在场部院内安排当天的采摘任务。

山野菜馅速冻水饺是柳河林场确立的“一场一品”项目。为抓住山野菜采摘的黄金期,每天有20多位工作人员集中上山采摘,然后进行焯水、塑封、装袋、冷冻,今年预计采集储存3000多斤山野菜。

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累了就靠着大树休息一会儿。不到一个小时,林场职工周兆明的挎兜里就装满了山野菜。来不及擦拭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周兆明向着更远的山林里走去……

“水温98摄氏度,开始焯菜。”

在距离柳河林场40公里外的雪韵阁酒店内,三口盛满热水的大锅沸腾着将山野菜焯水至断生。20多名酒店员工将刚刚送过来的山野菜分拣、焯水、投凉、称重、装袋、塑封后,陆续送往冷库。

蛰麻子炖土豆、凉拌山花菜、刺嫩芽炒鸡蛋……20余种山野菜佳肴将陆续“走”上游客的餐桌。

“为了给游客带来健康、美味的森林食品,大家起早贪黑地采摘加工,目前已完成1.6万斤,剩余2.7万斤山野菜预计在12天内全部完成。”雪韵阁酒店经理刘志强说。

7月是“春木耳”的采摘旺季。迈入新林林场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菌袋,一簇簇木耳犹如朵朵“黑牡丹”,长势喜人。

“今年种了11万袋木耳,预计收入10多万元!”林场职工张庆林一边忙着将刚采摘下来的黑木耳运出菌地,一边开心地说,林场地处深山区,早晚温差大,木耳生长周期较长,加上海浪河源头无污染河水的灌溉,造就了肉质厚实、色泽黑亮、口感脆滑的良好品质。

冬季的大海林林业局则是另一番景象。北风吹过,浮雪飘散,如烟似雾,一个又一个洁白的蘑菇屋矗立在雪乡景区里,漫山遍野的雾凇更是美不胜收。“雪蘑菇”“雪蛋糕”等独特雪景引来游客连连惊叹:东北的雪竟如此梦幻多姿!

今年67岁的樊兆义已经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也是雪乡景区第一批民宿的经营者。“以前我是一名一线的伐木工人,主要负责运输和调度。退休后和老伴专心经营民宿,亲历并见证了大海林林业局‘林转游’的巨大变迁。”

“这几年每逢冰雪季游客就爆满。”樊兆义一提起现在的经营状况,脸上满是笑意。

“以前伐木的时候,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还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干半年歇半年,在室内冻不着,挣得还多!”樊兆义说。

背靠着这么一座“金山银山”,樊兆义对未来充满希望:“随着雪乡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肯定会越来越多,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红火。”

大海林林业局发挥“夏无三日晴,冬雪漫林间”的奇特小气候优势,成功闯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宜居,生活更美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

每年春天,冰封了一冬的海浪河面开始融化。过去,以海浪河为来源的林区群众用水会变得浑浊,吃水问题经常困扰着周边群众。

“现在的自来水可清啦,一点也不发黄,根本没有受到初春开河的影响,而且再也不会一停电就停水了。”提起今年的供水,家住长兴小区的刘大姐一个劲地叫好。

取水、加药、搅拌、沉淀、监测……走进自来水供应站的化验室,化验员孙秋颖正在进行当天第五次原水和出厂水的浊度检测。

“自2022年8月起,我们全面启动了提标改造工程,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市政工程系的专家们提出改造方案并进行现场指导。历经8个月的升级改造,自来水供应实现了制水工艺提升、排污系统自动化、排泥系统自动化和科学精准给药自动化,供水完全达到了优质饮用水标准。”提起自来水改造工程,副站长温泉打开了话匣子,现在每隔1小时就做一次水质化验,让放心水润泽千家万户。

一条500多米高低错落、色彩灵动的“景观街”是红旗林场今年绿化后的一大亮点。沿街而行,满树盛开的粉红色钻石海棠与金色的金叶榆、淡粉的榆叶梅、翠绿的云球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今年以来,我们林场致力于打造‘高中低’立体化绿化,颜色上将‘红黄绿’结合。”红旗林场营林技术员王春胜看着亲手设计、栽植的绿化树已初具雏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截至目前,大海林林业局共计栽植乔木17808株,灌木5009株丛,绿篱1531延长米,藤本植物16300株,“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绿化格局逐步形成。

“以前,我们都是把垃圾倒在路边的垃圾箱里,一刮起风来,塑料袋满天飞,很不美观。现在,每天都有人上门收垃圾。”柳河林场居民张师傅说起如今的场区环境,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早晨清扫车、洒水车清理路面,街道上特别干净,现在的生活很舒适……”今年65岁的林区居民刘兰,正坐在小区新安装的座椅上晒太阳,聊起如今整洁的生活环境连连夸赞。

清垃圾、换院墙、做绿化,大海林林业局深入实施林区环境整治工程,全面提升绿化美化水平,为人们营造生态宜居、四季皆美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