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1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平津前线司令部与国民党军华北总部,在历经多日的激烈谈判后,终于达成了那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北平和平解放的协议》。随着这份协议的签署,北平这座饱经战火摧残的古城,即将迎来和平的曙光。

协议签署后,按照协议规定,城内的25万国民党军放下了武器,有序地走出了他们曾经誓死守卫的城池。他们接受了人民解放军的改编,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一部分。这一刻,对于北平这座古城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然而,就在人们以为和平已经到来的时候,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却突然爆发了。原来,早在1月17日,邓宝珊就作为傅作义的代表,与林彪等人进行了紧张的谈判。会谈进行得异常艰难,但双方最终还是达成了一致。

就在会谈即将结束之际,林彪突然从大衣里掏出一封未封口的信,递给了邓宝珊,并说:“请邓先生将这封信交给傅先生。”说完,林彪便匆匆离开了会场。邓宝珊接过信封,心中不禁升起一丝疑惑。他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展开信纸一看,顿时大吃一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中详细描述了傅作义如何领受南京反动政府的“剿匪戡乱”命令,对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残酷的进攻。信中列举了傅作义屠杀无辜人民、奸淫妇女、焚毁村庄、抢夺财物的种种罪行,每一桩每一件都让人触目惊心,愤怒不已。而对于傅作义曾经立下的功劳,信中却只字未提。

这封信不仅历数了傅作义的罪行,还在最后以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的名义下达了最后通牒,信的内容为:“如果贵将军以及贵部属竟敢悍然不顾本军的提议,敢以此文化古城及二百万市民生命财产为牺牲,坚持抵抗到底,则本军......城破之日,贵将军及贵部属诸反动首领,必将从严惩办,绝不姑息,勿谓言之不预。”

当邓宝珊细致地阅读完手中的信件后,眉头微微蹙起。他考虑再三,觉得直接将这封信交给傅作义并不是最佳的选择。他担忧的是,一旦傅作义接收到这封信后,可能会因信中的某些内容而采取出乎意料的行动,这可能会给北平即将到来的和平解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阻碍。

于是,邓宝珊决定先与己方的苏静将军进行沟通。他找到了苏静,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担忧和顾虑,以及他为何不建议直接将信交给傅作义的原因。苏静将军听后,表示理解并认同邓宝珊的观点,随后,他立即将这一情况转告给了林彪。

林彪在听完苏静的转述后,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他明白这封信的重要性,也清楚邓宝珊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他仔细权衡利弊,最终缓缓开口:“这封信的措辞确实显得较为严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我们可以暂时不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到林彪的同意后,邓宝珊决定将信交给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他相信傅冬菊会理解他的用意,并妥善处理这封信。于是,他将信件交给了傅冬菊,并嘱咐她根据情况酌情转交给她的父亲。

傅冬菊接过信后,仔细阅读了信件的内容。她深知这封信的重要性,也明白父亲的脾气和性格。她担心父亲在看到这封信后,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给北平的和平解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慎重考虑后,傅冬菊决定将这封信暂时压下,不转交给父亲。

在1949年的那个寒冷的冬日,历史的篇章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月31日,北平,这座承载了无数辉煌与沧桑的千年古都,在历经了战争的硝烟与磨难后,终于迎来了和平的曙光。当天,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上,仿佛也在为即将到来的盛事欢呼。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旗帜在风中飘扬,象征着新时代的到来。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第10师的士兵们,他们身着整齐的军装,迈着坚定的步伐,在一辆敞篷汽车的引领下,缓缓驶入了北平城。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自豪,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正在参与的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就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人民日报》北平版突然刊发了一篇引人注目的公开信。而这封信就是傅冬菊压下来的那封信。虽说傅冬菊极力隐瞒,但是终究还是登了报。

当傅作义看完报上的内容之后,怒称道:“部队已经出城了,城防也交接了,我再也没用了!”之后,傅作义还给林彪写了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