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钱江源用绿色发展撬动民生改善(引题)

摆脱“种种砍砍”,端起“绿色饭碗”(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毕振山

耳边是潺潺的流水声,眼前是无尽的苍翠青山。连日来,张卫中经营的农家乐时常客满。“13间房都住满了,中午为客人做了12桌菜,每桌800元,一中午就收入近1万元。”张卫中开心地对记者说。

张卫中的农家乐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齐溪镇里秧田村,这里是钱塘江的发源地。近年来,随着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区钱江源园区(以下简称“钱江源”)的建设,开化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曾经靠“种种砍砍”为生的老百姓端起了生态旅游的“绿色饭碗”。

砍树变成了看树

开化县位于浙皖赣3省交界处,从开化县城前往齐溪镇,开车差不多要一个小时。然而,过去由于交通不便,齐溪镇的经济一度十分落后。

张卫中告诉记者,以前村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上山伐木。砍下来的木头直接扔到河里漂下,收木头的厂子就在下游等着收货。张卫中也曾是一名伐木工,砍树每个月大概挣300多元。

2003年,看到来钱江源旅游的游客增多,张卫中的父亲张长班便在村里第一个办起了路边饭店,后来又发展成农家乐。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为实现“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也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封山育林,同时着手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并通过与旅行社合作等方式引流。客人多了,农家乐也挣得多了。村民们看张卫中赚了钱,也纷纷改行开农家乐。

据统计,目前齐溪镇10个村有8个参与旅游接待,床位数突破2600张。2023年,全镇旅游收入达5960万元。作为全镇第一家农家乐,张卫中的农家乐更是不愁客源,2023年营业收入达120万元。张卫中告诉记者,今年七八月份的房间早就被抢订一空。

乡村来了职业运营人

与齐溪镇的农家乐不同,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有很多远近知名的高端民宿。当记者来到村里时,只见干净的街道两旁全是各种风格的民宿——有的墙头上摆放着鲜艳的花花草草,有的院落里布置着躺椅茶社,有的还陈列着当地特色农产品和工艺产品。

金星村负责人对记者说,村里最特别的一家民宿保留了20世纪的石头房子外貌,特别受有怀旧情结的客人欢迎,旺季时一间房的价格超过2000元。

高端民宿,盖起来容易运营难。汪崇斌是杭州趣村游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作为职业运营人,来到金星村已经一年多,目前运营着一个民宿、四个庭院。

“我们在这里租一个庭院进行改造运营,村民可以得到租金,还可以在庭院干活获得报酬。另外,我们的运营还包括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如清水鱼、龙顶茶等,也能为村民增加一份收入。现在我们开发的产品有灯笼、游船、庭院观星、乡村文创等。”汪崇斌表示,通过2023年一年的运营,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村民们在家门口过上了“人人有事做 家家有收入”的生活。

好生态带来好生活

开化县物产丰富,不仅盛产龙顶茶,清水鱼等美食也远近闻名。但这里最大的“名片”是钱江源。

早在2016年,钱江源便成为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这里分布着全球罕见的中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生存着多种珍稀动植物,包括中国特有、世界濒危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麂。

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汪长林介绍说,多年来该局以“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好”为目标,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

针对钱江源集体土地占比高的实际,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集体林地和农村承包土地地役权改革。其中,农民的集体林地每亩每年可获得55元,农田每亩每年800元。通过地役权改革和一系列配套设施,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态度从“要我保护”转变为“我要保护”。

在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的同时,当地深入挖掘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潜力,建成国家公园科普馆、珍稀植物园、暗夜星空馆等一批设施,进一步带动了旅游业发展。2023年,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等场馆参观游客达5万人。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