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早日与白崇禧主力决战,1949年9月,林彪部署了新“百团大战”计划。

9月21日,45军从萍乡地区出动,9月30日陆续渡过湘江。接着,按照预定部署,第133师进攻云山铺,第134师进攻演陂桥,第135师进攻小岭口。

出动后不久,老天爷下起了雨,淅淅沥沥下得挺有耐性。不知不觉中停了一会儿,又不知不觉地开始下了。

山野雾气蒙蒙,太阳偶尔露个脸就不见了,红色的泥土路变得泥泞不堪。然而,官兵们都穿着草鞋,天然防滑。踩烂了扔掉再穿一个。路上随处可见废弃的草鞋。

10月3日上午,各师陆续与敌人接触。135师与桂系主力176师一碰面,先是打了一次伏击,又打了一场遭遇战,当晚进入花门楼地区,先头团直到天亮仍未取得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日黄昏,右翼第41军在青树坪也遭遇了桂军,176师从花门楼分兵增援。

135师主力趁空隙向南奔袭,当晚占领衡保公路水东江,并迅速横穿衡宝公路,于5日14时进至沙坪和灵宫殿一带。

部队夜以继日地行军打仗,没有机会和总部联系。这会总算安稳了一些,师部急忙命通讯科架设电台,才意识到自己远离主力,孤身一人在敌后。

丁盛师长和韦祖珍政委,看着铺在脚下的地图沉思。

他们都知道,此时此刻,部队无疑进入了危险的境地,但同时也将身后的敌人置于死地。

谁死谁活?狭路相逢勇者生!

丁盛,江西于都人,当兵时以“丁大胆”闻名。第三次反“围剿”时,丁盛是团里的一名旗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红军中有旗官一职,名字有“官”,其实就是个大头兵,但又不是普通的士兵。在战斗中,旗官要高举红旗,跟着团长走。

俗话说:“兵随将令草随风”,炮声中,旗帜就是命令。旗进人进,旗退人退,红旗指引大部队冲锋。军旗飘到哪里,全团官兵就战斗到哪里。

在一次冲锋中,团长中弹牺牲,跟在后面的丁盛毫不畏惧,高举红旗,勇往直前。战后,大家都说,这一仗,多亏了旗官胆子大,旗子打得好。此后,丁盛获名“丁大胆”。

长征途中,攻打娄山关,丁盛率连攻关,先撕开一个口子,一口气打到乌江。

毛主席看在眼里,问彭德怀在前线的连长是谁?彭德怀说,他只知道指导员的绰号“丁大胆”。毛主席笑着说:“我知道,就是那个打旗打得好的小老表嘛。”

135师的一些老人说:“丁盛带的部队,看到敌人就红了眼眶,嗷嗷叫起来,不打一场血战就浑身痒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盛17岁参军,身经百战。如果他只靠胆子大,他不可能成为名将。

在四野12个军中,第45军组建较晚,而第135师又是第45军中的小兄弟,新兵多,老部队少。但它于1947年8月成立,9月就在辽西三战三捷。

一战梨树沟门,丁盛指挥135师猛打猛冲,分割迂回,敌暂编50师只跑掉一半团。入关后大战天津,又是135师刀劈民权门,45军就135师打开的缺口冲进去。

得知135师孤军奋战在敌后,丁盛头脑中马上冒出一个念头:要不惜一切代价与敌纠缠混战,拖住敌人,等大部队赶到后再歼敌。

当林彪亲手将这颗棋子握在手中时,135师就成了衡宝战役中号令各路大军指挥的一面旗帜。

只是林彪就算再足智多谋,也要看当年这位旗官能不能扛住这面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6日,天刚蒙蒙亮,各团吃完早饭,集结好的队伍即将出发。突然,凶猛的枪声从孙家湾405团方向传来。

超135师猛攻的是桂系第7军第171师、第172师第48军第138师和第176师。

这几个师全都是桂系精锐主力,此刻正向灵宫恶狠狠地扑来,恨不得一口吞下135师。

丁盛向指挥部报告,命令各团抢占有利地形,构筑阵地,组织防御。

地面步兵进攻一波接一波,空中飞机轮番轰炸扫射,桂军不惜一切代价攻击到黄昏,也没捞到便宜。

丁盛决定退出战斗,利用夜色掩护,兵分两路,按原计划向洪桥方向开进,两边派侦察和警戒分队,一路向前搜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知道,这里不是一个可以长期停留的地方,从灵官殿到洪桥都是山路,一路险象环生,无疑是在虎狼中前进。如果稍有不慎,出现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一位老人说,这个兵分两路,很有学问。这会全师被敌人包围,如果摆一路纵队,一个师拖出来10多里路,一旦被拦腰截断,头和尾巴就很难照顾了。

后来,敌人第7军军部及其直属队就这样被击溃了。

兵分两路,可以加快速度。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互相依靠、掩护,一路受阻,另一路也可以到达指定区域。

在前进中,两个纵队不时与敌人遭遇,夜色中险象环生。

左边的403团是最危险的。它先后与敌人三个主力师纠缠,或杀出一条血路,或边打边走,利用夜色在山里与敌人周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团苦战两昼夜,从赤壁岭、神仙洞到铜锣坪,再到井头冲,一路打乱敌人部署,迟滞敌人行动,为大部队夺取敌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与师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们主动出击,关键时刻出其不意地配合主力作战。

135师老人写文章回忆衡宝战役时,都提到丁盛会讲作风。战后,他说我们要的就是403团的作风,两天两夜没合眼,只喝了一碗稀粥,哪里有枪声就打哪里的作风!

8日下午,林彪指示135师从石株桥插至黄土铺以西,阻击逃敌赶到严家庙。

135师依令而行,没走多远就在面前的一个山梁上,发现约一个营的敌人挥舞着铁锹镐,正在抢筑工事。新翻的湿漉漉的红土,在满眼的绿色中格外显眼。

前卫团请示是否应战。丁盛上来看了一会儿,吐出两个字:“不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队变后队,绕过山梁上的敌人,从严家寺向西南翻过一座大山,通过界岭进入鹿门前,又发现村前东北高地上有一个约营之敌抢筑工事。

丁盛决定黄昏后发起进攻,由405团消灭了这支敌人

405团已经悄悄向敌人接近,丁盛突然下令撤退,部队又紧贴西山脚下的敌人秘密进军,甩掉敌人和身后的峡谷,进至官家嘴地区相机行动。

前一个不打,是因为白天很难结束战斗,可能会影响穿插行动。

后一个打了又不打,因为前卫的405团上阵了,师直和404团就会窝在后面的峡谷里。

此时,南撤的第7军主力正从界岭方向压下来,如果打了,135师将立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只能被动挨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兵法上说: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丁盛作为全师的最高指挥官,在这次深入敌后的穿插行动中,无一失招。

就在林彪以钦佩的目光密切关注135师的一举一动时,第40军119师在不知不觉中又成了重要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