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高考可以查分了,很多年轻朋友最紧张的时刻也到了,接下来就是技术性拉满的志愿填报环节。

也就正好这几天,B站搞了个“宝藏大学”计划,想要给大家推荐一批很不错的非985211双一流大学。我简直鼓掌叫好。

给大家看下2023年教育部的数据: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接近1300万,其中只有不到2.6%的人被985录取,加上211和双一流的5.6%,这一共也才100来万。还有1200万人,他们是要去到很多最普通的本科的。这里面很多学校的名字,你我路人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了解。

我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不知为啥突然想到了最近的咖啡店事件。

就这些年大家估计都有体会,我们可能在度过一段最卷的时期。很多人发现,奋斗了十几二十年,我不仅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而是最终只能在咖啡柜台面跑来跑去给你冲咖啡,最后歇斯底里地朝顾客泼咖啡粉,再给自己头上也来一杯。

谁做错了吗?宏观来说,其实没有。

还是人太多了,路太窄了,大家都不容易;

而聚光灯只给到了头部,而茫茫的大多数,没有鲜花和掌声。他们声音太远,面目模糊。

就比如考大学这条路吧,每年大家津津乐道的故事,都是清北、C9、排名,都是文理状元、满分作文、特招点录,好像这些话题就是最热闹的跟最多人有关系的话题似的。

但实际上真正超过90%的参加高考学生的真实处境,是要去那些我们连名字都未必知道的普通本科的,这些本科要么不会上排名榜,要么上了排名榜也没意义,没有参考性。

之前我也也觉得,你成绩普通因为你不努力嘛,所以上不了更好的学校。

但事实恰恰相反,能上本科对好多人来说,已经非常努力了。

现在国内的高考选拔,能去那些前8%的顶尖学校的,都是是家庭、经济、教育资源集中的游戏结果,很多人注定都进不了这个游戏圈子。

对很多乡镇学生,他们的家庭背景、经济实力、教育资源,根本就没法跟大城市相提并论;能有个上本科的成绩,都花光了家里所有的实力,拼尽了自己的力量,好多乡村出一个本科生,那都是敲锣打鼓热烈欢庆的。

但另一方面啊,这些学生付出了如此大的努力和成本,好不容易拼进了普通本科,结果,这个大学实际上寂寂无名;

结果,用人单位那边看过去,你这个大学的名字和其他1200万人大学的名字,就没啥不同,是一个糊成一团的概念;

结果,毕业证书、专业证书在找工作的时候,根本无法跟顶尖学校的人竞争,也体现不出跟周围人的差距。

很多人可能就开心了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小段时间,后来都被沉重的现实压得透不过气来。

我就忍不住会想,Manner咖啡那个歇斯底里的姑娘,会不会突然想起了刚上本科时在村里意气风发的样子,想起了那时候满心的欢喜满眼的光,后来就看着这些欢喜和光被消磨,最后才用这种方式发泄一下。

所以我为什么觉得B站这个“宝藏大学”计划是个好事,就是觉得应该有更多的灯光更多的关注倾注这些学校身上,因为这些学校毕竟要决定90%人的命运啊,不应该让90%的人都变成了糊在一团的概念,或者只给他们一个“你还要更努力向上”的“解决方案”,他们应该有自己的光亮、有自己的故事。

宝藏大学计划就好在这里,起步慢也好、动作小也罢,但它总归是一个把灯光打向更多人的操作。这种操作不仅是给考生一个选择方向的指导,更是给大众一个新的认知教育——你可以重新认识这些大学的毕业生,你可以相信这些大学的毕业生,而不是只给他们贴一个统一的“四非”标签。

大家也可以关注下这个计划里有没有你们大学的名字,你们也可以参与进来推荐推荐自己的大学,让更多人看到母校,就是让更多人看到自己。

人太多,路太窄,咱们就尽量把路拓宽一点,大家都有能走的路;

路太暗,咱们就把光照过去一点,让大家都露露脸,亮亮相。

这几年虽然很卷,但很多人也是真的在想尽办法帮大家。

大家也都是希望,这几年卷过了,以后的年轻朋友都会觉得路宽一点、灯亮一点,好走一点。

说到底,“宝藏大学”不是想停在夸大学上,而是想说——

每个人,都应该被当做一座宝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