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懂球专栏
编辑:Eric陈
总有人说,误判是足球比赛的一部分。我一直不认同这个观点,不过我觉得这句话可以稍稍改一下:如果要说,争议是足球比赛的一部分,这个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
比如刚刚结束的中超补赛,奇塔迪尼进球前究竟有没有手球?很多人说有,也有一些人说没有,这种叫做争议。
但大连英博主场与云南玉昆的比赛中出现的惊天误判,那就不能算是争议——回放里清清楚楚地展现了无可争议的事实,皮球完整越过了球门线,然而边裁和主裁都没有能够准确识别这个进球。
如果说这样的误判也是足球的一部分,也未免太过不讲道理。足协的通报里尽管承认了这个球是误判,但却在最后强调了这个判罚的难度之大。
只是,如果马宁作为整个国家理论上最好的足球裁判都无法完成这样的判罚任务的话,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球队就只能自认倒霉吗?
于是,一个话题就再次被推上了前天:中甲联赛,需要推广VAR吗?
VAR的起源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早,本世纪10年代初就由荷兰足协向FIFA提出过。在布拉特卸任后,因凡蒂诺迅速推进了VAR的发展。
2014年,IFAB批准视频裁判的提议。2016年,VAR在荷兰第一次现场实验。随后,VAR先后被引入世俱杯、澳超和联合会杯。
2017年,德甲和意甲成为了首先试水VAR的五大联赛。随后,世界杯以及其他国家的顶级赛事都将VAR作为了标配。
截至目前,全世界至少已经有61个国家和地区的顶级联赛使用了VAR系统,基本包括了所有的顶级赛事,其中也同样有一些足球欠发达地区(或许也可以包括中国)的顶级联赛。
VAR的效果毋庸置疑。FIFA公布的报告称,在VAR首次亮相的2018世界杯中,裁判的判罚准确率从95%提升至了99.3%。
也有不少针对VAR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往在各类研究中已经形成广泛共识的“足球裁判会在判罚上略微偏向主队”这一结论,在VAR诞生之后也被修正。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VAR这么好,但截至去年底,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次级联赛全面使用VAR。
包括受关注最高的次级联赛英冠在内,大部分次级联赛的VAR应用都只在季后赛、附加赛等等。一方面,联赛运营方需要综合考虑关注度和财力都不及顶级赛事的次级联赛是否有必要如此投入。
另一方面,VAR系统对摄像机的数量要求非常高,同时也要求包括高速和超高速摄像机,而在次级联赛并不一定所有球场都有如此的条件。
当然,预算肯定还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足球管理和联赛运营机构估算,完整的VAR系统在单场比赛的费用开支将达到7位数,接近200万人民币的水平。
于是,最近几年有一个新名词,叫VAR lite。国际足联积极推进这一项目,旨在帮助不同预算下的赛事组织者提供比当前市场解决方案更经济实惠的视频辅助系统。
相比完整的VAR系统,VAR lite只需要4-8台摄像机,这毫无疑问大大降低了预算需要,更适合像中甲联赛这样的次级联赛采用。比如,印度已经使用了这个新的系统。
但是问题在于VAR都有很多争议的情况下,VAR lite真的有用吗?
仅看国内足球,刚刚结束的中超补赛中,完整的VAR系统都无法看清楚奇塔迪尼进球前是否有手球,那当摄像机的数量大大减少时,VAR lite或许会比现在好一些,但能完全没有争议吗?
我还能举出很多例子:2022-23赛季意甲,尤文图斯和萨勒尼塔纳的比赛中,米利克的绝杀球被VAR取消,理由是博努奇的位置干扰了门将。
然而事实上边线附近的坎德雷瓦明显比博努奇更靠近底线,最终意甲的官方说明是VAR能够提供的画面中无法看到坎德雷瓦的位置。
上赛季中超,南通支云与大连人的比赛中,桂宏的进球被判定为越位在先,VAR维持判罚,但现场视频清晰显示,桂宏在传球瞬间根本没有过中线,所以越位根本不成立。
赛后的解释和上面例子中的意甲类似:临场机位并未捕捉到清晰证明桂宏越位与否的全景镜头,因此VAR回溯时无法纠正判罚。
如果VAR系统的目标是要减少争议,那么尽管所有管理者和组织者都在说VAR提升了判罚准确率,但争议并没有减少。
归根结底,VAR是工具而不是解决一切的问题的神奇魔法。在AI裁判诞生之前,球场上做出最终判罚的依旧是主裁判。
还有在反面的例子:瑞典目前依旧拒绝引进VAR,因为绝大部分俱乐部和球迷都表示了反对。
耗时太长、现场球迷被排除在外,这些都是球迷拒绝的理由。VAR的初衷是纠正明显的错误,而不是给主裁判更多时间和机会来做出本就主观的判罚。
所以,无论有没有VAR,争议总是在延续。要减少误判?半自动越位系统和门线技术就可以完成大部分工作了。
本文首发于懂球帝。
⬇️在各个平台关注我们,获得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