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这个号的客官们 ♥ 都变得更美 更好了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抵达千窗之城---培拉特

在告别都拉斯之后,我启程向南前往 111公里外的培拉特。在阿尔巴尼亚无论乘坐大巴小巴,都是越早出门越好,一旦过了午饭时间,要找一辆车就变得十分困难了。因此清早 6点半的“汽车站”热闹得如同周末市集,几十辆大中小型客车挤在停车场里,司机和售票员从各种颜色的汽车内探出身子,大声吆喝着各自的目的地,那阵仗好像半个城的人都要出远门儿似的。

大巴从都拉斯南下,一点点穿越阿尔巴尼亚腹地。窗外景色算不上惊艳,视野中一座座灰白色的山丘依次向两边退去。临近终点时,车子从层层山岭中钻出,眼前豁然开阔。大巴沿着笔直的公路俯冲向四周山峦如抱的奥苏姆河谷,浸入一块软绵绵的绿色之中---培拉特到了。

从培拉特汽车站(不知道是不是全市唯一的一座?)到市中心要坐几站公交,我和当地人一同涌上车,很快就被挤得人箱分离。待到我要换到车门处时,不知是谁先托起了我的大行李箱,然后车厢里马上热闹起来,乘客们笑嚷着把行李箱接力传送到车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在河谷的中心地带下了车,开始打量这个世界遗产小镇。南北两面山坡夹着奥苏姆河,白色外墙赭石色屋顶的房子从河谷沿山坡铺开,房子的商户排列密集,错落有致,为其赢得了“千窗之城”的美誉。南面的山顶处屹立着一座城堡,当地人称它为 “Kale”,和灰白色的山石融为一体。

这时,一个男人推着自行车从后面跟了上来,用英文向我打招呼,“你好,先生,是来旅行的么?”

“是的。”我简单地回答,并没有停下脚步。

“你是中国人吗?”

“是的。”

“很高兴见到你,欢迎你来到我的家乡培拉特。请允许我自我介绍,我叫劳伦斯……”

我这才停下来仔细端详他,四五十岁年纪,中等身材,一头微卷的浅色头发,一双十分锐利的眼睛,此刻正闪烁着一丝狡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办完青旅的入住手续,收拾完之后,就开始新城市的探索。我沿着河岸走了百余米,之后转上了“之〞字形的上山小路,路两旁紧密排列着我在山下见到的那些白房子。近看之下,并非所有的房子都通体雪白,许多用和城堡同色的石头垒砌而成。竖长的木制门窗从山下看时仿佛一双双忧郁的眼,而实际上斑驳陈旧,和凹凸不平的卵石路一样,看上去似乎都有好几百年历史了。白色外墙赭石色屋顶的房子从河谷沿山坡铺开,房子的窗户排列密集,错落有致,为其赢得了‘千窗之城’的美誉。

黄昏时分,我沿着河谷散步。路过了一座废弃的小型清真寺,又在一座教堂里歇脚,还经过了北岸山脚下的一排咖啡馆一一不出意料地,主顾大部分是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在小街里的一家水果店买了一袋小橘子,老板是一位上了年纪的穆斯林,头戴帽子从昏暗的店内走出来,令人恍惚觉得身处中东的巴扎。他笑吟吟地问了我两句话,我隐约听懂“中国”这个词,就点了点头,于是他在我的袋子里多装了一个苹果,冲我竖起大拇指。我连声道谢,又从袋子里掏出一个橘子送给他。

既然我一直没能学会阿尔巴尼亚语的“谢谢”,不如就用水果来表达谢意。不过后来直到我坐上离开阿尔巴尼亚的大巴,我买的那袋橘子也没送完,最终一口气进了我的肚子。四个甜的,三个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隔天在青旅里用过早餐,我就出发前往南面山顶的Kala 城堡。城堡不大,正面的拱形城门和锯齿状的城墙保存完整。据史料记载,城堡曾毁于罗马人统治时期(约公元前 200 年)的一场大火,并在13世纪时由拜占庭统治者进行了翻新。城堡里还有几座教堂,也由拜占庭人修建,据说数量曾达 20 座之多。我猜想,这些教堂内部也如其他拜占庭教堂一面装饰有湿壁画,可惜它们并不开放。

城堡区域自13世纪便一直是基督教社区,即便到15世纪奥斯曼人到来也未曾改变。奥斯曼人只是在城堡内修建了两座清真寺,颜色一白一红。我按照指示图找到了它们,前者只剩一个基座,后者倒是残留了半截造型古朴的宣礼塔。小小一座城堡,浓缩了半部阿尔巴尼亚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教堂和清真寺,城堡内部还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居。几百年来居民们生活在这里,将五颜六色的床单晾晒在城墙下,在城堡外的山坡上放牛牧羊。这就是一座鲜活的村落。

城堡地势极高,放眼四野没有任何遮挡,的确担得上一处天然的堡垒。站在空旷的地方眺望,奥苏姆河谷的美景由近至远展开,视线掠过山谷中的民居和绿树、远处重重叠叠的庄园山丘,最终落在天尽头的山色。山高云低,当白云缠绕在山腰,山尖就好像被托上了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上回到青旅,我十分诧异地听到休息区里有人在唱歌。三五个人围坐一桌,格子桌布上摆着几只酒杯和一架手风琴。我虽然听不懂阿尔巴尼亚歌,但他深情投入的样子看起来还不错。

〝他一高兴就唱两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听到了。”

说话的是我的室友高桥·有希子,一位日本姑娘。我们搬来两把椅子,找个休息区的角落坐下。她邀请我享用一根“快乐”的香烟,我婉拒了她,泡上一杯茶,在歌声中和她聊起天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她到培拉特的第三晚,在此之前有希子刚在南部的海边城市希马拉(Hiara)悠闲度过了两周,并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培拉特小伙子,他一定要她来培拉特参加(参观)他姐姐的婚礼。“人们在婚礼上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跳舞,”有希子不可置信地说道,“所有的宾客都以为我是他的未婚妻。”

我问她希马拉怎么样,她说那里是最棒的。“我住的房间没有窗帘,但是它只要10欧一天。每天早上大概7点半,我就被太阳叫醒,然后只能起床下楼去海边散步。傍晚的时候,渔船回到窗户下面的港口,我就和同住的人一起买海鲜回来煮。”

她说会继续北上一直到地拉那,“有什么办法,”她耸耸肩,“阿尔巴尼亚就是不让我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慢慢的我们沉浸在这一场歌声里,有希子和我彼此做着自己的事情。我一边给手机里重要的人发着消息,一边想象出一卷画面:我们趿拉着拖鞋,从黄昏归来的渔船上买了海鲜,拎着酒往回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尔班尼亚

的一篇小记完结

愿所有的等待

终将变成美好的遇见

2024,用记录触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