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回文庙<<<
在“暴力梅”的间隙来到文庙,这个曾给上海无数学生留下青春回忆的地方,如今也陷入正在“旧改”的工程中,梦花街以南、蓬莱路以北,原先的里弄大多被贴上“旧改基地 注意安全 无关人员 请勿入内”的蓝牌,门面被搬砖封得严严实实,好似生怕闲人进入影响改造大业。
文庙,是上海唯一祭祀孔子的庙宇,历史悠久。改革开放文庙重新开放后,大人在淘旧书,学生在这里买教辅。逐渐,这里又成了淘打孔CD的胜地,进入21世纪后,异次元文化浸润此处,售卖手办、大头贴、同人店铺在这里扎堆开业,文庙被誉为“上海的秋叶原”。
彼时,文庙周边更不乏小铺小餐馆,紧靠文庙的敬业中学、市十中学的校友,一定不会忘记在文庙吃菜饭、吃排骨年糕的岁月,那时候的学校,每日上学后学校并不锁门,学生如果爱在学校吃午餐就吃,觉得伙食不好的,出门跑去文庙边上的小饭馆吃饭,没有任何人会阻拦,也没有任何人会觉得不安全。
“胖子面”、“文庙菜饭”,属于自己无法忘却的回忆。
2.
>>>绍兴酒场<<<
而文庙周边小饭馆最出名的,当然就是千禧年前一年创店的绍兴风味小饭馆「孔乙己」,1999年,34岁的绍兴人杨金宝抛开家族建材生意,在学宫街开业此店。
上海人都知道一句俗话,“无宁不成席”,意为如今的上海人中,祖籍宁波、绍兴体量巨大,「孔乙己」的小店主营本格绍兴菜,“臭”、“腌”、“霉”样样在行,更有非常地道的绍兴黄酒,故小店一开业就吸引众多客流。上海滩爱吃人士,谁没有吃过「孔乙己」的金牌太雕鸡、梅干菜扣肉、糟味三拼,以及让绍兴本地人大赞正宗的蒸三臭。十年一晃而过,「孔乙己」在那个还没有网红概念的年代,成为这个老城厢的小餐馆头牌,看看如今上海中式小酒馆中红的发紫的「三佰杯」,纵然模式概念不同,但料理样式,大抵是「孔乙己」很早就做过的了。
真正让「孔乙己」成为全市级名店的,是他在驻沪日本人圈中的大红大紫。常驻上海的日本人一度达5万人,上海蟹(大闸蟹)、小笼包、绍兴酒(黄酒)是他们心中上海菜的代名词。都知道日本人喜欢扎堆,一旦出名,「孔乙己」的日本客人便纷至沓来,一度店里专门聘请了日本籍店员服务语言不通的日本客人,店里摆着一堆日本媒体对小店的褒奖证。即使日本本来就有吃大闸蟹,喝黄酒的食文化,但翻看近20年日本媒体对绍兴菜在日本本土的发展的报道,访问过「孔乙己」的日本人回国后对绍兴料理的宣传功不可没。
3.
>>>一周闭店<<<
但「孔乙己」文庙店的生意不免还是受到地区改造的影响,7月1日起小店将停业且没有明确重开计划。也许是即将失去方知珍惜的人之常情,原本就生意兴隆的「孔乙己」更是陷入预约困难,中国人、日本人、欧美人赶来品尝这里的绍兴美味。
摇摇欲坠的「孔乙己」是如今整个文庙地区唯一“商业活力”所在,周边已没有一家稍有模样的店铺。用灰色水泥封闭的沿街商铺,曾个个人流如织,如今只剩下墙上反映此地旧貌的漫画,以及「孔乙己」的红色灯笼无力的垂在那里。
除了周边工地的农民工,到此地的市民大抵都是来「孔乙己」吃饭,每天当「孔乙己」闭店熄灯后,整个地区便陷入寂静与昏暗,这种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无力和落寞,真不是重新造一个现代化壳子可代替的。
纵然「孔乙己」已有三家分店,但哪有文庙店古早、淳朴而地道。记得胖子面搬迁后,一次为了赶去新址吃面,大雨天连车都撞了,可惜体验远不如昔。期待未来不如把握现在,我们希望「孔乙己」能在此重生,但也希望能把握最后的几天机会,去「孔乙己」集齐回忆、一饱口福。
地址
黄浦区学宫街36号
附上上次做的知乎Live的链接
《如何在日本体验米其林餐厅》
依旧可以进入听我的演讲内容
https://www.zhihu.com/lives/76155128042124083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