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长白山天池原本全部属于我国,为何会在1962年把一半分给朝鲜呢?

长白山天池孕育了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是东北地区三条重要江流之源。

被发迹于东北清王朝视作“龙脉”,但朝鲜又为何说这是他们的“神山”呢?

长白山自古风景秀丽、物资丰富,将这么好的山拱手相让,背后原因令人无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背后的原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朝之间的边境问题至少可以回溯至高丽的恭愍(min三声)王时期。

当时我国正值元朝势力衰落,朱元璋起义建立了明朝根基不稳,无暇顾及边境小国。

高丽趁机收复此前在元朝时期丢失的土地之后,又继续向北扩张领土,一直到了鸭绿江上游地区。

高丽王朝灭亡以后,朝鲜王朝继续推行北拓政策。

到了第四代国王世宗时期,朝鲜沿鸭绿江的南岸设置了四郡,又在图们江的南岸设置了六镇,从而奠定了中朝之间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的基础。

而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不断北拓的过程,也使得原本生活在这里的女真人的生活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女真人不堪其扰组织反击,使得朝鲜第5、6代国王时期不得不废弃曾设立在鸭绿江边的四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16年女真人建立了“后金”,生活在边境长白山一带的女真人们,也开始往气候更加宜居的都城迁徙,导致了此地人口的流失。

1644年清军入关,大批的人们离开天寒地冻的东北故土,迁往今日的“北京”一带,造成了长白山地区常年人烟稀少的状况。

清朝康熙年间,皇帝重视长白山这个“发祥地”,所以派人重新调查了水源,编纂了《皇舆全览图》。

发迹于东北的清朝将长白山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又由于此地物产丰富、人参、灵芝、鹿茸知名药材众多,为了防止过度捕猎、挖掘断绝“龙脉”,

1762年清朝索性颁布法令严禁人们进入长白山、鸭绿江和图们江一带。

但这些禁区也正是此地土地最为肥沃的地带,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条件,如今无法进出只好另寻他处定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清朝的禁令下,大量人口流出长白山加剧了此地地广人稀的状况。

边防空虚也在客观上给山那边的朝鲜人民,创造了跨境定居的条件。

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以“线”作为中朝两国的边界。

在天池东南约五公里处立碑作为标识,西边则以鸭绿江、北边以图们江作为了边界。

在1860年前后,朝鲜境内多年天灾,而北部的长白山却土壤湿润肥沃、气候宜人。

朝鲜人民为了逃难,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偷偷跨越边境来到清朝境内的长白山一带。

随着朝鲜边民跨过图们江以北地区开垦荒地、定居的人越来越多。

清朝于1883年决定,按照归化云贵地区苗民的做法将其纳为清朝子民。可朝鲜那边却不同意清朝的政策,要求刷还其边民。

清朝正要刷还之时,朝鲜又有了新的说法,声称两国界碑以东的“土门”和“图们”是两条不同的江,由朝鲜边民开垦的土门( 指松花江上游) 以南、图们以北的地区( 即所谓“间岛”地区,今吉林延边一带) 属于朝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清朝认为这是同一条河流的两种音译,双方相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于是在朝鲜的提议之下,中朝两国于1885年9月30日至11月29日各派代表重新勘界。

两国代表主要集中考察了图们江上游支流以此确定其水源,以及此前用来界定边界的长白山界碑、土石堆的分布情况来断定分界线的历史沿革。

在此过程中朝鲜代表李重夏, 经过考察河流的上游已经确定了土门、图们实为一江,但是他没有将这个消息告诉中方,而是秘密向朝鲜国王进行了汇报。

至此,两国第一次勘探边界不了了之。

第一次勘界结束后不久,朝鲜亲口承认了“土门”和“图们”是同一条江流的事实,故没有再要求返还领土而是请清朝“借地安置”朝鲜移民。

但是清朝认为两国边界不明晰始终是个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