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兰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陈凯(第一作者)在导师褚克教授的指导下,在国际材料领域著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题为"Urea Electrosynthesis from Nitrate and CO2 on Diatomic Alloys"的研究论文。兰州交通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单位,褚克教授、昆明理工鲍瑞教授、广西大学刘熙俊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4021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尿素作为最主要的含氮化肥,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农业的发展和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在工业上,利用二氧化碳 (CO2) 和氨 (NH3) 作为碳/氮源,尿素通过Bosch–Meiser工艺在高温 (150– 200 ℃ ) 和高压 (150–250 bar) 条件下合成。同时,NH3的工业生产 (Haber–Bosch法) 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作为替代方法,利用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化学CO 2和N2还原合成尿素,提供了一种更为可持续的尿素电合成方法。与N2相比,硝酸盐 (NO3–) 具有更高的水溶性和更低的氮氧键解离能。因此,近期大量的工作表明通过共电解NO3–和CO2进行尿素电合成(UENC) 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和高效尿素生产的有前景技术。然而,NO3–和CO2的相对困难的碳氮耦合以及UENC过程中复杂的十六电子转移过程,导致实现高尿素法拉第效率 (FEurea)极具挑战性。

文章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双原子合金(diatomic alloy, DAA) 催化剂的概念,并通过DFT计算,筛选出CuPd1Rh1–DAA具备最佳的UENC性能。这主要是因为CuPd1Rh1–DAA的Pd1–Cu和Rh1–Cu活性位点通过串联催化机制促进UENC反应,其中,Pd1–Cu位点触发早期的C–N耦合并促进CO2NO2到CO2NH的反应,而Rh1–Cu位点则促进CO2NH2到COOHNH2以及后续的质子化步骤,从而促进尿素合成。同时,由于两个活性位点之间原子级杂化,所以反应中间体在两个位点间的迁移非常容易实现,有利于串联催化反应。通过原位红外测试进一步验证了CuPd1Rh1–DAA的串联催化机制。在流动电解池中,CuPd1Rh1–DAA在–0.5 V vs. RHE电位下表现出72.1%的法拉第效率和53.2 mmol h–1 gcat–1的尿素产率,这一性能超过了绝大部分已报道的UENC催化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DAA-UENC性能的理论计算筛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CuPd1Rh1-DAA的表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CuPd1Rh1-DAA的UENC性能测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 CuPd1Rh1-DAA的稳定性测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 电化学原位光谱分析CuPd1Rh1-DAA的UENC行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材料科学与工程”。感谢论文作者团队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