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坝州若尔盖草原。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四川是全国草原资源大省,草原总面积1.45亿亩,位居全国第6,其中98.42%的草地资源分布在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保护好草原资源对维护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充分发挥草原生产生活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川草原工作坚持在加强草原资源保护、深入开展草原修复治理、全面展开草原监测评价,不断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发展质量。

草原保护执法强力推进。全面启动基本草原优化调整,针对国土三调前后草原面积变化情况,在甘孜、阿坝、凉山三州48县开展基本草原优化调整,35县已形成初步成果,认真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有力开展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累计执法500余次,立案398起,处罚违法单位(个人)242个,恢复草原植被1047.01亩。完成国家局挂牌督办的4个破坏草原典型案件查处整改。草畜平衡监管工作稳中有进,制定《四川省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推进草原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落地上图;以草原补奖政策为抓手,理清各级各部门监管责任、内容和流程,严格落实检查考核。

草原修复治理卓有成效。草原项目建设年度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实施人工种草53.69万亩、天然草原改良229.15万亩、封育围栏157.82万米,实施草原鼠害治理524万亩、虫害治理169万亩。草原鼠害综合防控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整合中省财政资金数千万元,在草原鼠害成灾面积占全省90.8%的6个县分别建立草原鼠害综合防控试验区,面积共计40万亩,探索“治理+修复”的综合防控新技术、新模式,力争实现示范区内“绿色防控、有鼠无害”。全覆盖开展草原项目成效评价,按照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制定的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对全省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实施县开展成效评价,推动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步提升,高于全国盖度平均值30多个百分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孜州巴塘格木草原。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草原监测评价进展明显。草原基况监测进入收官阶段,指导各市(州)、县完成基况监测成果数据输出,加速推进省级质量检查和数据汇总,为摸清国土“三调”后草原资源底数奠定基础。草原健康和退化评估成果初现,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300余万元,由省级统筹规划实施,结合林草综合监测和四川省退化草原分布特点,新增监测样地2812个,完成内外业工作,加快推进草原健康和退化评估模型创建,为掌握草原生态状况,科学实施修复治理提供数据依据。年度性动态监测按时完成,完成了年度草原物候期调查,掌握草原植被生长状况,为收集草原年度变化情况、掌握草原修复效果提供有力支撑。专项监测工作有序推进,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已完成踏查面积44万公顷,是计划任务的1.83倍,采集各类标本6315份,并完成数据初审,为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草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推进红色草原保护利用,省林草局与省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红色草原”保护利用的通知》,在红原县成立全国“红色草原”联盟,发布了示范主题游径,甘孜县建立了全省首个“红色草原”旅游小镇——丹霞小镇,打造317国道上的最美旅游驿站,以红色草原保护利用促进文旅融合、草旅融合,促进草原旅游业多元化发展。夯实草种业基础,制定主推草品种原种基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统筹各类资金支持7个原种基地建设。新建乡土草种基地2个,完成省级第一批11个草品种区域试验站、6个草种质资源圃和5个草种良种基地材料初审,新增国家审定草品种6个。

支撑保障能力逐步提升。健全科技支撑体系,积极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力量,成立四川林业草原川西高原鼠害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县级专家工作站,结合创新专家团队建设和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形成立体化科技支撑体系。加强人才培训,举办全省草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培训班、草原执法和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培训班,围绕草原监管执法、生态修复治理技术、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健康和退化评估、草种生产与加工等重点工作内容开展培训。加强草原普法宣传,开展以“依法保护草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草原普法宣传月活动,送法进校园、进寺庙、进企业、进工地,全省各地共举办现场宣传活动120余场,开展法律咨询活动5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受宣传群众4万余人次,提高了全社会草原保护意识。

生态优先,强化保护,是新时代赋予林草人新的历史使命。四川将持续树牢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以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和草业发展为抓手,持续开展“草原资源保护、草原修复治理、草产业发展、草原重点领域改革、草原科技创新、草原保障能力提升”六大行动,擦亮四川草原绿色基底,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屏障。(余萌萌、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