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简称“渝”,自古以来有山城的说法。此地烟雾缭绕、山清水秀、风景别致。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

重庆给人的印象,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美食、美景、美女。说到重庆的美食,让人直接想到的就是火锅、小面、酸辣粉。

小面,对于重庆人来说,热衷度丝毫不亚于火锅。因为它早中晚都能解决你的温饱问题,解决你的嘴馋问题。重庆的面,尤其是小面,对于重庆人甚至是外地的朋友,都可谓是影响深远。

重庆虽然不是北方城市,也并不擅长做面食,但是重庆的面绝对不是单一的存在。在重庆众多特色面中,小编总结出了重庆的十大名面,大家如果还有其他补充或者意见,看完之后欢迎留言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庆小面,也被称为板凳面,重庆四大美食小吃之一,也是很多游客去重庆必品尝的小吃之一,现在的“重庆小面”则是重庆担担面、重庆小面等重庆面的统一叫法。在《奇妙之城》中,知名演员肖战也在清晨的时候,特意跟出租车师傅去重庆渝北品尝他记忆中的“板凳面”。肖战口中的“板凳面”指的就是重庆小面。

小面是重庆美食的典型代表,在小面的强势占领下,其他面食没能在重庆面食板块中站稳脚跟,脱颖而出。更以垄断来形容重庆小面都不为过。重庆小面在重庆,是目前流传最广,同时也是最受欢迎的重庆特色面,它也是所有重庆面的核心所在。

小面的“小”,其实代表了它是一碗素面,就只有面条、调料、青菜、面汤等,不会有肉或者其他的浇头。其他众多的重庆面,都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延伸和拓展。没有任何俏头的麻辣小面最为经典,它是清早八晨最受重庆人欢迎的美食之一,麻、辣、鲜、香就是其最直接的特色。重庆小面最简单,却也是所有重庆面中最难做好的,极其考验功夫。

重庆人可以用二两小面开启一天的生活,也可以用二两小面结束一天的工作,如果对自己好一点,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一个煎蛋。这应该就是重庆人吃的最便宜、次数最多的一碗面了。重庆小面的灵魂搭档主要有两个,一是夏季的主角藤藤菜,二是冬季的明星豌豆颠。

任何一种搭配进去,都有其锦上添花的效果。藤藤菜不能煮得太软,得爽脆有嚼劲。豌豆颠的话,吃着一定要嫩。如果藤藤菜软趴,豌豆颠塞牙,那给人的口感绝对会大打折扣。不管是从红配绿的颜值上还是从口感的层次上,没有配菜的小面注定单调无趣,也是重庆小面爱好者不能原谅的。

其实吃小面是很讲究味道的,各种佐料如:油、红油、花椒油、酱油、香醋、葱花、蒜泥、芝麻、黄豆、花生酱、花椒面、胡椒面、味精、复制酱油、香辣红油等等十多种,在面放入碗内之前,加入鸡汤将所有佐料冲开后,才将煮熟的面条挑入碗中,即可享用。以致于民间有宽汤窄面之说法,就是面少佐料多,因此,吃小面重在品其味,其次才是吃面的筋道。

重庆小面面貌粗犷、重油重辣,不像苏式及广式面点般品相出众、口味丰富。通常所说的小面指的就是麻辣素面,习惯性经常选择用细韧的碱水面及清汤、红汤成面,可细分为清汤面、红汤面及干溜面。广意上的重庆小面在面馆点餐时往往还可以增配牛肉、肥肠、豌杂、杂酱等“臊子”配菜,使口味变得丰富。懂行的老重庆还会要求店家加工个人定制面条,如“提黄”(偏生硬)、“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等等。而一碗好的重庆小面,应要做到汤色透亮,面条柔软不断,红汤麻辣味浓、白汤咸鲜适口等等。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嘿!小面》等纪录片的不断热播,重庆小面之风逐渐刮至全国。大量的小面食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商业街,成为食客们品味地方美食的新选择。重庆小面价格相对低廉,一般按两计费,每两价格集中在6-12元之间。以成年男性饭量为例,一般点选三两即可吃饱。

据考证,重庆小面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独有的风味文明以及地域特色。起初源自小贩用扁担走街串巷叫卖,后来逐渐转变到门面。在抗日战争和民国时期,重庆麻辣小面既是重庆小面的前身,吃这种小面的人,大多数都是一些经济基础不富裕的贫苦人,调料上没有担担面(贵人和小姐们的专属小吃)那样精致,但是可以解决穷人们的肚子不空,可以吃饱。现在的重庆小面,是重庆所有面条的统称,口味和调料种类比以旧时候大有改观,且它以物美价廉,口味独特,还可以私人定制口味,逐渐发展成了重庆的四大特色美食小吃之一。

虽然重庆小面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改革,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面馆前的街道上摆着高、低板凳,吃饭的习俗也随之延续了下来。无论你的身份多尊贵,无论你是开汽车,或是骑单车,或是步行到此地,都是坐在小板凳上,趴在高板凳上吃得大快朵颐,这个时候全都一样,都会迷失在美味和吃面的氛围之中。

这种板凳面,对老重庆人来说,就是一种味觉的享受,也是对几十年不变的烟火气息的一种美好回忆。对第一次接触的人来说,就是一个新的尝试,新的人生旅途的一种记忆,或许在你吃面的时候,身边有大咖、明星、网红,再或者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等,都不会因为自己的吃相不佳被人笑话。因为,每个人都会有着第一次同样的经历,大家都只顾着嗦面,头都没时间抬。

重庆小面是重庆街头巷尾必不可少的市井小吃,不论喜欢吃宽面还是细面,吃干拌还是带汤,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那碗面。许多重庆人选择在早上吃一碗重庆小面开始新的一天,许多游客也会为了一碗几块钱的重庆小面而排上几个小时的队。如果是你,你会驻足为之停留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鸭肠面,除了重庆小面之外,最具有重庆特色的,或许就是这碗鸭肠面了。鸭肠对于重庆人来说,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这是重庆火锅里的必点菜品,每年不知道得要多少只鸭子才能够满足重庆人对于鸭肠的需求。而这一次,鸭肠不再是火锅里的主要嘉宾,而是变成了面条的主要搭配。

作为重庆火锅当中必点的菜品,也一直延续到了重庆的面里。鸭肠铺在面条上,看着分量很足,几乎看不到下层的面条。同时,为了保证其味道,这鸭肠面的辣度也很高,如果不太能吃辣或不吃辣者,估计很难接受。

鸭肠加小面,这样的组合方式,对于重庆人来说,真的是太有诱惑力了。一碗鸭肠面,表面是鸭肠,看起来就让人很有食欲,鸭肠经过提前卤制的方式,提前准备好,待到面条煮好,就可以直接放上鸭肠,一碗鸭肠面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和普通的重庆面条一样,这碗面的基调也很有重庆的味道。辣椒和花椒的组合,让它的味道层次变得更加丰富。而鸭肠的加入,不仅仅是增加了肉类,同时也是对整体口感的一种提升。面条也有重庆本地小面的水准,比较有劲道,调味也算是不错,最重要的是,这碗面分量还挺足,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重庆旅游,爱辣人士可以选择这款面尝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鸭血面,除了鸭肠面,鸭血面也占据了重要的市场。把重庆人最爱吃的小面和鸭血合二为一,佐以老坛泡椒制作而成。

因为鸭血在重庆的成本比较低,所以鸭血面的价格相对要实惠一些,分量也略多一些。切成块的鸭血没有别的特色,就是嫩,嫩到入口即化的程度,而泡椒的加入则是锦上添花,吃起来又辣又酸爽!

重庆的鸭血面很多不单单是鸭血,还会有竹笋这样的配料。鸭血的口感很嫩滑,但要想鸭血更出彩,没有腥味,必定少不了泡椒的衬托。酸辣的泡椒与爽嫩的鸭血像是天生的一对,吃到嘴里让人不由得发出一声:“啊,Nic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烧白面,烧白这道菜经典肉菜,对于重庆人来说,完全不陌生,坝坝宴必备菜品,受到无数人的喜爱。一口肉来一口盐菜,肉香浓郁,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广受大众喜爱。

据说重庆彭水的涪翁烧白,是字号涪翁的黄庭坚于公元1094年被北宋哲宗贬为涪州别驾,遣黔州(今彭水)安置。“闲居不欲与公家相关”,黄庭坚在彭水游乐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同醉,深得当地百姓喜爱,令人敬仰。他尤其喜食当地土法制作的老盐菜、麦酱和渣海椒,并创造性地将这些土菜与五花肉共同烹制出回味绵香、软糯爽口的碗碗肉,百姓因敬仰黄庭坚,遂将碗碗肉取名为“涪翁烧白”。随着岁月的更迭,“涪翁烧白”又名“郁山烧白”,逐步成为四川传统名菜,火遍川渝。

烧白,作为川菜当中绝对的王牌菜品,也可以加入到重庆面当中的。以重庆小面作为基底,然后加上几片肥瘦相间的烧白,软烂入味的大肉片,筋道爽口的碱水面,这样的一碗面,或许也就只有在重庆才会被创造出来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烧白面配得上“奢华”二字。喜欢吃重庆小面的,又喜欢吃烧白的,二者这样一搭配,你算是有口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糊辣壳面,也叫胡辣壳面、糊辣壳小面,很多外地人要是看见“胡辣壳”这三个字可能理解不了,甚至可能还会一头雾水。而对于重庆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来说,糊辣壳三个字代表的可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美味。

通常情况下,重庆面都采用油辣子来作为调料的主要基调,但是部分区域却偶有不同。胡辣壳是川渝地区用辣椒制成的具有香味和辣味的调味品。重庆的街头巷尾,有很多胡辣壳面馆,最简单也最具风味的胡辣壳小面,就是只有调料,不加任何臊子的素面,再在面上边撒一层厚厚的掺有麻椒、花生、碎芝麻等多类的胡辣壳,有种只见辣椒不见面条的感觉,或干溜或带汤,搅拌后糊香麻辣,形成了一般外地人难以接受的辣,独有的地方特色。带有特别的焦香,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辣度,虽然观感不如油辣子那般艳丽,但是味道上绝对惊艳。

胡辣壳在重庆相对不算主流,但是在重庆大部分地方还是能够吃到的。烧饭用的木柴,在熊熊火焰下渐渐变成了木炭,取出一些来放在容器里(家用的废弃的平底锅),再撒入一大把干辣椒慢慢翻炒,使辣椒在木炭的余热下“变质”,直到能闻到辣椒散发出的糊香,就可以把辣椒挑出来,再慢慢擂成碎末,加入各种调料,淋上热油,就做成了这独特的糊辣壳。根据每个家庭或每个面馆不同的口味喜好,糊辣壳的糊香味也是不一样的,这都取决于“糊”的程度,辣椒越黑就越糊,吃起来就越是发苦。但只要控制得好,再加上各种调料的搭配,吃的时候基本没什么苦味。但正是这种集香、辣、苦于一体的味道,特别有魅力,所以许多重庆人都爱吃。

重庆丰都地区的人尤其爱吃糊辣壳,在当地,人们不是特别喜吃重庆小面,反而更喜欢黑黢黢的糊辣壳小面。糊辣壳小面与重庆小面的区别不大,就在这一勺糊辣壳里,却足以改变这一整碗面的味道。调料碗里是一片黑,还泛着黑的油光,若是没吃过的人看到,肯定觉得没有胃口,但光是看着图片,就仿佛闻到了那一股糊香,会让嘴馋的人口水直流。

这一股糊香,使得辣椒有了烟火的味道,用热油酥过以后,味道会更加浓郁和香醇,吃再多也不会上火。而用糊辣壳制作而成的小面,光是从外观上就很有冲击力,白白嫩嫩微微泛黄的面条,浸泡在黑黢油汤里,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搅拌均匀之后,辣椒碎末黏在面条上,充满糊香味的辣椒油紧紧包裹着面条,一口吃进去,糊香味充斥着整个口腔,吃起来特别带劲。而糊辣壳的魅力还远远不止于此,加入了糊辣壳的抄手、米线、铺盖面也都有了别样的美味,用糊辣壳拌出来的凉菜也是别具一格,别具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豌杂面,即豌豆+杂酱+面,绝对称得上是重庆小面中的翘楚。豌杂面的佐料其实与小面几无差别,是小面的高配版。是川渝特色面代表之一,重庆小面的一把标尺。其特点清香、微辣,爱吃辣的喜欢,不怎么吃辣的人也喜欢,真正做到了“雅俗共尝”。

去吃重庆特色面,可以首先就看它的豌杂面做得怎样。豌豆需提前浸泡,再用骨头汤煮到软烂。杂酱则是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炒制而成。一勺杂酱,一勺豌豆,再加几片小青菜,整齐地铺到面上。浓郁的肉香,清甜的豆香,再撒上一撮翠绿的葱花,仪式感满满。老手一般会跟老板说加点酸豇豆,老板一听这句话就晓得是个吃货,他还会回你一句,花椒面自己加哈。

“老板,来二两豌杂,干馏!”这是重庆面馆里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对话,意思就是要二两豌杂面,不要汤。对于豌杂面来说,只有干馏的形式才能够充分享受豌豆、杂酱以及面条混合在一起的滋味。碗杂面的面条筋道有弹性,杂酱浓郁可口,口感细腻,有时会加入一些辣椒油或花椒提味。豌杂面比重庆小面略贵,毕竟增加了配料,但是又比其他的牛肉、肥肠之类面的要实惠,因此也成为了仅次重庆小面的一种重庆面,也是很多外地朋友必选面食之一。

豌豆炖的很烂很绵,几乎已脱离外皮,有点糯糯的甜,杂酱咸香,特别入味。搅拌均匀让每一根面条裹上酱料,每一口都是肉香和豌豆的清香。清香绵软的豌豆、喷香浓厚的杂酱,配上麻辣鲜香的碗底,用重庆话来说就是:“巴适、安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荣昌铺盖面,川渝地区的特色小吃,此面又宽又薄,关键是汤清、面滑。传统的荣昌铺盖面一点辣椒都没有,直接用一块面扯出来,立马扔进鸡汤里煮熟,回头捞出来再用鸡汤浇面。配上豌豆,海带,一勺杂酱。其味美颠覆你对四川面食只有麻辣的认知度。而且这个铺盖面才是真正的川渝美味。据说最早起源于荣昌县昌元镇,因面皮很宽大像铺盖,所以得名铺盖面。

从面盆中揪出一坨面,慢慢地扯开,扯到面皮有盘子那么大,且呈半透明的状态。面要不停地扯,一般一碗成品要扯5到6块面皮。稍微拉扯均匀后下锅煮熟即可出锅。出锅后配以传统的麻辣牛肉汤或者鸡杂汤等,口感有肉感而不硬,下肚后浑身热乎乎的,冬天或者雨天吃上一碗铺盖面,整个人从里到外都散发的暖意。

有明确记载,湖广填四川期间天南海北的移民举家跋涉,到了四川饥寒交迫,于是人们把面故意扯成铺盖一样宽,放在鸡汤里煮,就希望吃了这碗面就像盖了一床被子,走再远也不怕着凉,路途再长也不想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面,又叫抄手、馄饨、云吞。它讲究的是馅要好,味要鲜,面皮要薄,下锅煮时火候要拿得准,不能煮溶、煮糊汤,佐料要求齐全。红油、麻辣味的轻重,则根椐食客的要求取舍,或重或轻皆以食客的口味为主。

从包面的佐料上看,偏重口味。其佐料有酱油、香醋、花椒面、胡椒面、蒜泥、姜米、香油、葱花、红油、花椒油等十多种。从其馅的用料上看,又可分为猪肉包面、牛肉包面等。猪肉包面又分为鲜肉和海味等。

据有史料记载,解放前,万州的包面经营很有特色,如三马路的海包面(牛肉包面),一马路的魏包面(鲜肉金钩海味包面),钟鼓楼的吴抄手(鲜猪肉包面)。还有一些担担走街串巷,专在晚上经营,方便晚上吃夜宵之人食用。现如今的重庆万州人,仍然把包面作为早餐的首选小吃之一。家庭之中常常也会利用空闲时间或节假日,全家动手包包面吃,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一种习俗,即改善了生活,又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乐趣和亲情。

包面与其水饺有点异曲同工,但千百年来水饺并无明显改变,馄饨却在南方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其中重庆云阳狗耳朵包面,因其形状像狗的耳朵,加上狗又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后来在云阳盘龙镇一带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狗耳朵”包面。这一称呼千百年来未曾改变。狗耳朵包面鲜香味美,馅大皮薄,外皮韧劲,个个独特不糊汤,深受人们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杂酱面,又称重庆炸酱面,渝东地区的名特小吃,杂酱面从一开始到现在,多年来一直风行不衰,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小吃之一。

杂酱面的特色主要反映在杂酱方面,突出的是杂酱而不是面条。所以,制作杂酱特别讲究,从选肉开始,到各种辅料和调料都有严格的要求,具体烹调时,掌握好炒酱火候,全凭厨师的技艺、配料和炒作。高手炒出的杂酱其味香远、其色鲜嫩诱人。使人闻其味、观其色,便能激起人的食欲来。据重庆老一辈人讲,解放前城内,环城路一带有一餐馆,所烹制出来的杂酱特好,不担香味诱人,更不同的是,用淘米的筲箕来装杂酱,以示其杂酱的独特,生意也极其兴隆。

杂酱面的做法讲究,吃法也讲究。有老吃家说:“干溜带红,即是说杂酱面不加汤,味要麻辣。干溜带黄,就是表示面要煮硬点。如要吃带汤的则也要说明”。一碗普通的重庆杂酱面,就有如此之讲究。这可能就是川渝杂酱面这一面食小吃,长久不衰、百吃不厌的原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酸菜面,渝东地方小吃之一,其味道偏清淡,主要是满足不吃麻辣食客的需求。川渝的酸菜皆是老坛发酵酸菜,所以酸菜面中的酸菜味道,不会过酸,吃在口中,微微的咸酸之中带有回甜,完全是一种天然酸菜的味道。并不是靠醋来增加酸味的。再就是用肉,也是选用上好的瘦肉切丝炒熟待用。整个面不带红油、不麻不辣,清香清爽清淡,食在口中略带回甜,开胃健脾。

一碗优秀的渝东酸菜面,肉丝一定要嫩滑,酸菜一定要脆爽,汤料一定要鲜美,面条一定要爽滑,所有的搭配都刚刚好。闻腻了酸辣的刺鼻,吃腻了红油的厚重,来一碗酸菜肉丝面开开胃,一切又回到原点,岁月静好。

在重庆,面条不管是麻辣、酸辣还是鲜香口味,各种浇头可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演变出几十上百种花样对于重庆人根本不是难事。重庆人在吃上的想象力可以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最重要的是,没有哪种口味能在重庆独霸江湖、独占鳌头。

对于重庆人来说,一碗好的小面,店面环境或许不在其考核范围之内。仅仅是一碗上乘的佐料、劲道的面条,调配出一碗从舌尖渗透全身的小面。只有这样的小面,才能在小面江湖风生水起,才能满足重庆人的小面情结!特别对老重庆人来讲,这个时候吃的就不是面的那种味道,而是一段儿时或者年轻时的记忆,一种享受,一种感觉。

“重庆,让人魂牵梦萦的或许不仅仅是川渝江湖菜,不仅仅是火锅,而是路边摊上的板凳小面。”所以,无论你是老重庆人,还是新重庆人,还是第一次或几次去重庆,在街头的小面,重庆的轻轨、公交,广场,古镇等等都值得你去尝试,无论在味觉和视觉上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重庆特色面还有姜鸭面、牛肉面、各种红烧面、鳝鱼面、口蘑面、番茄鸡蛋面、抄手面、鸳鸯面、肥肠面、鸡杂面、猪肝面等等。重庆比较有名的特色面馆有钓鱼猫面、五味风面、溜溜豌杂面、胖妹牛肉面、牛斗碗面、梯坎面、板凳面、呼啦面等等,你还晓得有哪些更好吃的重庆面和更出品的苍蝇馆子。你认为重庆的面与自己城市中的重庆小面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吃呢?待你打卡别样山城时,一定要品尝重庆的江湖菜、麻辣火锅、特色小吃,还有地方特色面。点赞关注不迷路,这里还有更多不一样的美味!不要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