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参与讨论,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支持!

河北上空飘来一神秘气球,苏联束手无策,我军只用一招,直接在高空击碎气球。

事情发生在1974年,这天我军侦察到一丝异样,在河北上空,竟然漂浮着一只巨大的气球。

这只气球直径15米,比一架侦察机还宽,它的飞行高度,也远超侦察机的飞行上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只气球竟然来自美国,它就是美国用来获取情报的间谍气球!

美国的间谍气球,为何会飘到河北上空?我军又是如何打下这个气球的?

点个关注,一起揭开神秘气球的真面目。

神秘气球

1974年5月,河北市民突然跑出来看热闹,只见河北上空,漂浮着一只巨大的气球,这只气球正在往东缓缓飞行。

起初,市民们以为这是风筝,可越看越不对劲,普通风筝根本不可能飞这么高,粗略一估计,这只气球的飞行高度已经近乎一万米。

就在市民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项紧急指令传到了我国空军基地,那是一项来自中央的密令,发出这道密令的,正是周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

周总理在密令里明确指出:

务必打下这个气球!

区区一个气球,为何让周总理如此着急?

直到我军侦察机升天,这个问题才得到解答。

原来,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普通气球,它的真面目,其实是美国用来盗取情报的侦查气球!

这只气球正是美国中情局的手笔,它直径15米左右,能在2万米高空中自由漂浮,另外,在气球底部,还配备着巨型高清相机。

很明显,这些相机的作用就是偷拍,在两千米的距离里,高清相机甚至能拍清报纸上的文字。

气球在高空漂行,相机则在不停拍摄,而美国中情局,则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从照片中获得大量情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报员

如今气球在我国上空飞行,这也就意味着,气球上的相机拍下了我国机密,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周总理不得不下令:

立刻把它打下来!

指令传到我国空军内部,不少飞行员连忙驾机升空。

可就在他们升空时,飞行员们却发现了一大疑点。

按照气球方向判断,它似乎不是从美国那边飘过来的,而是从北边的苏联进入河北上空。

也就是说,这只气球的真正目标其实是苏联,来到我国领空,完全是一个意外。

可既然气球在苏联上空飘过,为何苏联人民没有打下这只气球呢?这只气球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那就不得不回到50年代。

此时美国正在和苏联冷战,说是冷战,其实双方也一直在摩拳擦掌。

从50年代开始,美国便监视起了苏联,至于这监视方法,则无所不用其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侦察机

一开始,美国获取情报,主要是通过战俘,从苏联战俘身上,美国总能搜到大量有用信息。

只不过后来被苏联发现,各种信息也都得到了加密,这直接导致战俘失去了情报价值,这下,美国彻底傻了眼。

在战俘身上碰壁之后,美国换了个方向,他们开始靠技术吃饭。

随着侦查设备、雷达的应用,美国再次获得不少情报,可这种方法效率太低,更重要的是,很容易被苏联发现。

科技手段失败后,美国依旧不甘心,既然在地面上监视行不通,那不如试试从空中出手。

带着这种目的,美国研究出了U2侦察机,这种侦察机不仅可以接收苏联的雷达信号,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万米高空进行作业,只要拍下苏联地图,美军就能分析出大量有用信息。

事实证明,U2侦察机果然用处颇大,只不过还没等U2侦察机嚣张多久,苏联空军便发现了它。

1960年5月1日,在苏联空军的狙击下,这架小偷侦察机直接被击中,而侦察机中的美国空军,则被顺利活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侦察机

人赃并获,美国丢脸丢到了姥姥家。

当然,就算丢脸,美国也没有放弃获取情报,接下来他们派出的,就是那只神秘的间谍气球。

而这只气球一出马,就连苏联最优秀的空军也束手无策。

无法击中的美国气球

1974年,河北上空飘来一神秘气球,它竟是美国的间谍气球!

美国气球之所以会出现在我国上空,这和苏联脱不开干系。

时间回到1960年,美国的监视行为被苏联发现,带着人证物证,苏联找到美国进行了一次交涉。

在交涉中,美国的态度相当狂妄。

苏联本意是希望美国停止监视活动,不料,美国总统却直接表示,说是侦查情报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就算他打算停止侦查,但他也做不了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气球

面对嚣张的美国,苏联也不甘示弱,在会议结束后,苏联便制作出了一个窃听器,这个窃听器小巧隐形,它被放置在驻苏大使馆的国徽中,直到好几年后,美国才发现苏联的小动作。

从侦察机到窃听器,侦查手段的演变也在不断激化,为了给苏联一点颜色看看,美国开始推出了一项计划,这就是“天钩计划”的进阶版。

美国花6年时间,制造出了516套气球侦查设备,其中每个气球都能飞到万米高空,气球底部配备高清摄像机。

间谍气球的优点十分明显,那就是无人驾驶,就算气球被发现,美国也不至于丢人。

另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这些高清相机性能优异,只要是气球飘过的地方,不管再高,相机都能把地面建筑拍得一清二楚。

只可惜,由于美国投放的气球数量过大,苏联仅仅花了20天,便成功拦截了50只侦查气球。

拦截下气球后,苏联还展开了一次讲座,讲座内容正是科普间谍气球的功能。

眼看老底被揭穿,美国有些慌张,但一看气球带回来的情报,美国又相当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气球升空

这516套气球为美国带来的,是13813张高清照片,这些照片拍下了苏联的军事基地、兵工厂以及防御设施。

就连中苏边境的植被,也被拍得一清二楚,当时有美军扬言:

根据这些照片,他们甚至能重新划分中苏边境线。

可见,侦查气球的功能有多强大。

美国靠着气球获得了大量情报,这让美国一发不可收拾,1974年,美国冒着被国际责备的风险,再次投放了新版侦查气球。

当这些气球飞到苏联上空时,苏联空军立马出动,他们驾驶着先进的米格战机,可当他们升空才发现,气球的飞行高度,远在米格战机之上。

要想实施拦截,他们就必须击中气球。

可气球的高度实在太高,加上气球正在移动,这导致苏联空军一筹莫展,他们只能看着气球采集信息。

本来,侦查气球采集完信息,便会漂洋过海回到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气球

但当时的风向突然出了问题,这使得气球只能转向往南飞,南边正是我国的领土!

意识到这点后,苏联立马致电我军总部,在苏联的通知下,我军这才收到消息。

1974年5月,侦查气球成功抵达我国河北上空,在市民们的讨论中,我国空军得到了周总理的指令。

负责执行命令的,是我国航空学校的校长,他就是赵宝桐。

赵宝桐是我国最早的一批飞行员之一,他所在的空军三师,曾创下过歼灭美军战机的首次记录。

可即便是赵宝桐经验丰富,如今要想击中这些气球,这也绝不简单。

为了完成任务,赵宝桐先是派出了4架战机进行侦查。

没过多久,战机便带回了侦查数据,看着这些数据,赵宝桐皱起了眉头。

只见数据显示,美国气球直径在15米之上,这比我军侦察机的双翼宽度还大。

另外,气球的飞行高度可达万米,要在万米高空进行射击,本身难度就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侦查

更要命的是,如果要确保击中,那么我军战机就必须靠近气球,可一旦距离过近,气球爆炸后,表层布料就会缠上战机,到时候连人带机只能一同坠亡,可如果距离较远,战机又无法精确命中气球。

这也就是说,要想击中气球,我军可能会付出生命。

面对两难抉择,赵宝桐犹豫起来,但现实却容不得赵宝桐犹豫。这只气球即将飞过渤海湾,只要一进入海面,我军就将失去射击时机,气球拍下的资料,则会成功送达美军手里。

一边是携带我国机密的气球,一边是空军飞行员的性命,赵宝桐该如何抉择?

危急关头,舍身复命

美国侦查气球飘到我国,苏联束手无策,我军只用了一招,便成功打爆气球。

要想打下这个气球,我国空军很可能会付出惨重代价,在绝境中,赵宝桐注意到了一个人,他名叫董培,是空军中最优秀的飞行员之一。

董培接到任务后,他不敢耽搁,紧接着,赵宝桐再次找来了3名飞行员,几人经过商议,决定动手执行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计划

赵宝桐打算让4人组成方阵,每人驾驶一架战机,隔10分钟往气球射击,直到气球被击落为止。

1974年5月15日上午,董培驾驶着歼6升空,接近气球后,首先开炮的,是董培的战友。

20分钟过去,两炮发射出去,不出意外地,两颗炮弹全都打空。

30分钟过去,轮到董培开炮,他找了个绝佳的位置,确保一切无误后,一颗炮弹直接射出。

然而,这颗炮弹只是擦着气球的边缘飞过,它根本无法击中气球。

几人接连失手,董培开始着急,要是再次打空,他们就只能看着气球飞走。

在这个节骨眼上,董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要接近气球,三炮齐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培

可这样做风险极大,战机和气球之间,必须距离在600米以外,一旦董培跨过安全距离,就算它击中气球,那么爆炸后的碎屑一定会击中战机,到时候董培便凶多吉少。

除此之外,三炮齐发是我军命令禁止的,在万米高空连发三炮,这将导致发动机缺氧,战机失去动力的下场,只能是坠亡爆炸。

可即便是冒着生命危险,董培也愿意一试,他来不及向上级汇报,他只简单地向战友示意,待战友退避后,董培驾驶着歼6,逐渐向气球靠近。

500米,400米,董培还在离气球越来越近,等他停在300米左右的距离时,董培计算起来,这个距离内开炮,百分百能击中气球!

紧接着,董培便操纵战机,三炮齐射,果不其然,在一声巨大的炮响后,气球彻底炸裂。

看着迎面飞来的缠绕物,董培赶紧躲避,他在300米范围内,操纵战机东躲西藏,经过好几分钟的躲避,董培完美避开了所有爆炸碎屑,他成功回到了地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抵达地面后,董培首先想的是写报告认错,可他没想到的是,上级不仅没有责备他自作主张,反而还特地夸赞了董培一番。

只可惜,由于气球事件涉及机密,因此董培的事迹没有得到大肆报道。

不过,事后周总理可没忘记董培,他特意邀请董培参加了招待会,这场招待会一共有650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国外贵宾,在一众翘楚中,董培在邀请名单里,排到了第23位。

立下大功后,董培本想继续为国效力,但长期的训练,导致董培身体负荷过大,他心律严重不齐,没办法,董培只能从空军一线退役。

离开一线后,董培来到了机关工作,在此期间,他一直在燃烧自己,发光发热。

时间来到1982年,这一年董培已经年老退休,他回到了广西柳州,在老家的土地上,董培向乡亲们说起了我国空军的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培

在乡亲们的好奇下,有人找到了一张人民日报,这张旧报纸,刚好刊登了那场招待会的名单,从上往下数,第23位,正是董培的名字。

随着报纸被人发现,这场尘封8年的气球风云才重见天日,而董培的英雄事迹,也终于为人熟知。

正是因为董培当年的果敢,那只携带着大量机密的气球,才被成功击中;也正是因为一批又一批前辈的付出,我们才能生活在安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