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联合国是当前全球最大且最权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自联合国成立以来,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有助于解决各类国际纠纷的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虽说如此,联合国仍然被不少人看做是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治理全球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因为他们手中握有一票否决权,这一权力也被称为大国一致原则,即安理会在就非程序问题表决时,如有一个国家表示不同意,决议即无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一权力无疑影响着联合国的走向,联合国又是当前世界上最大型且最权威的国际组织,这无疑让部分非五常国家对于这“一票否决权”虎视眈眈,一直图谋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那么,五常会一直是目前的五个国家吗?哪个国家在觊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哪个国家又有着出局的危险呢?

«——【·联合国·】——»

要说联合国以及联合国五常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就要先从联合国本身谈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联合国还没成立时,当时的世界各国就为了促进国际合作而尝试了制度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起初,是拿破仑战争之后举行的维也纳会议,这是当时欧洲列强为协调欧洲的冲突的一种安全机制,也开启了大国定期召开国际会议的先河,当时欧洲列强举行的这一定期国际会议被称为“欧洲协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与联合国相比,欧洲协调并没有固定的选址也不如现在的联合国体系完善,但这一会议仍为维持欧洲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之后在1920年(也就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成立的国际联盟,就是如今联合国的前身,是全球性的政治安全组织,拥有独立的盟约以及常设机构,还配置了专门的工作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正如不少人所说的,现在的联合国是因为有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才能成为最权威的国际组织,当时的国际联盟,因为没有美国这一强国的加入而导致权威性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如此,国际联盟的体制架构还是被后来的联合国所借鉴,并改善了其缺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国际联盟,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产生了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欧洲、亚洲多个地方燃起,唯独大洋彼岸的美国本土几乎没受什么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从前强盛的欧洲列强因二战走向衰败,而本就强盛的美国在二战后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这个二战时期仅仅建国不到二百年的国家,在战争后遥遥领先于世界,与此相对的,美国领导世界的野望也日益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想要成为世界巨头,自然希望能够成立一个组织并借助这一组织领导世界,在1941年的八月份,美国与英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这一宪章提出了重建战后国际社会的基本原则,重建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毫无疑问,《大西洋宪章》描述的是一个全世界人民均可安居乐业的乌托邦,而这一宪章中,美国还隐藏着它统治世界的野望并没有直接表露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其中仍然提到了美国和英国应当为促使所有国家经济繁荣而推行自由贸易,显然这是美国为了出口自己多余的产品而提出的准备,不过搞笑的是,当时口口声声称自由贸易的美国现在却在大行贸易保护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宪章还提到了所有国家应放弃武力并解除侵略者武装,虽然宪章中没有明说,但显然,在美国看来,如何执行这一事宜,是应当由美国负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国与苏联同样为了抗击侵略者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美国也意识到想要在战后领导全球需要我国与苏联的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在当时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国、强国,而我国同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在当时的美国看来,我国具有极大的统战价值,即牵制苏联,改善国际形象,扩大市场。

当然,当时的美国想要扶持的是蒋的政府(但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中华民国的席位),一言以蔽之,美国当时联合了英国、苏联以及我国试图在战后成立一个国际组织,也就是联合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会有人问,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不是五个国家吗?怎么这里只提到了四个呢?

之前的法国虽然是世界强国,可是二战时期,法国却一下子被打垮了,法国在二战的投降让它在二战期间显得格外艰难,也让当时的美国觉得法国没有实力挤进联合国大国席位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对英国来讲,一个仍能强大起来且听话的法国却是一个好用的工具,同样也能用来牵制德国,所以在英国和法国的努力下,最终戴高乐政权被承认并挤进了联合国五常这个大国俱乐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而言之,最后在美苏中英法主导下,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签署,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作为美国构想中领导全球的工具,在联合国这一组织中,美苏中英法五个国家自然拥有更大的权力,也就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重大提案,五个国家中但凡有一个国家不同意,提案即无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说无论从联合国成立的初衷来看,联合国似乎更像是强权国家主导世界的工具,但在条例约束下,联合国的确还是在不少问题上发挥了一部分构想中维系和平、制止霸权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譬如说近期的巴以问题,哪怕是美国也无法影响联合国通过决议,联合国的众意也同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联合国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小国有机会与大国谈判,让两个打仗的国家也能够有一个心平气和的正常会谈。

尽管联合国的确受强权影响,但它的存在仍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有可能变动吗?

«——【·联合国席位·】——»

其实要说联合国席位有没有发生过变动,倒也还是有的,第一次变动就是我国替代了中华民国,我国取代中华民国的那个决议也就是大名鼎鼎的2758号决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决议明确说明,我国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而这一决议是代表权转移的提案,并非变更成员国,同样也没有经过安理会,当时对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一直有这么一个幽默的说法,我国是被黑人兄弟抬进联合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一条也可以看出,联合国受强权影响,但并非绝对的强权国家一言堂,更别说强权国家之间还会有所争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第二次就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替代了苏联的席位,这也十分正常,毕竟苏联本身就是以俄罗斯民族作为主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次就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替代法兰西,本质上,联合国五常席位仅仅是代表权的更替,而从未出现成员国的更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其实拜登此前也提出过增加安理会席位的决议,试图将五常变成十一常,当然,目前不少国家都被美国霸权影响,可以说是美国忠诚的小弟,与其说美国是真的想增加席位,不如说是美国想要扩大话语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拜登也提出,这些常任理事国不拥有一票否决的权利。

而其他非五常国家也自然想要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尤其是印度,印度自认是大国,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是常任理事国之一。

«——【·印度·】——»

印度一直以来都认为目前的联合国制度不合理且一直试图挤进五常甚至取代某个五常国家,在不少印度人看来,他们的实力并不比五常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印度六次申请加入五个常任理事国,六次轮流被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如果常任理事国真的增加席位,那么印度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人口大国,确实有可能获得席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印度以外,巴西和德国也希望能够加入常任理事国,巴西暂且不论,德国就二战战败国这个身份就很难挤进常任理事国。

那么,假如五常不增加席位但是可以取代,谁会是最危险的出局位呢?

«——【·出局位·】——»

一直有人调侃联合国其实是分为上三常和下两常的,上三常就是指的中美俄,可能有人疑惑俄罗斯现在明显衰落为何还是上三常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罗斯衰落归衰落,但人家的军事实力是毫无疑问地强大,能够与美国抗衡,要是真的逼急了,俄罗斯的核弹能让地球“核平”,所以自然是上三常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国近年来更是发展迅猛,无论是从经济还是军事来说都实力强悍,经济上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实力也至少位列全球前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更不必多说,尽管现在美国明显在下坡路上,那也是目前一超多强世界格局中唯一的那个超级大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看,在出局位的似乎就是英国和法国,那么这两个国家,谁更危险一点呢?

其实是英国,英国虽说曾经真的辉煌过一段时间,可二战后,英国就不断衰落,后来还公投脱离欧盟,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就进一步下降了,而且现在的英国内部十分混乱,还可能面临分裂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法国至少是欧盟国家在联合国中唯一一个常任理事国,欧盟尽管略显松散,也是欧洲上盘踞的庞然大物。

所以说,如果五常中真的有哪个国家要出局,那大概率就是英国。

参考资料:

如果印度成功加入五常,谁将被踢出局?美俄意见竟出奇一致——人民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想加把“椅子”,咋就那么难?——中国青年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分裂的可能性增加?——人民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