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全国2亿只麻雀凭空消失,光是北京市就消失了40多万只麻雀,大街小巷,几乎听不到麻雀的叫声,全国上下,更是看不到麻雀的影子。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毛主席一声令下,要求除“四害”,麻雀就是四害之一。

当麻雀被捕杀殆尽时,一场灭顶之灾才突然降临,有人说毛主席的决策是错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毛主席为什么要下令捕杀麻雀?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打雀运动”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打雀运动

1955年11月,毛主席来到杭州视察,在说到农业问题时,主席第一次提出了“四害”。

所谓的四害,就是苍蝇、蚊虫、老鼠和麻雀,毛主席特意强调,这4样动物都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害虫。

随后毛主席去到天津视察时,再一次提到了四害,当时没有多少人注意,直到1956年1月,《人民日报》也发布了一篇文章,上面的标题就是《除四害》。

1957年,当时的教育部长、以及生物学家联合在《北京日报》上刊文,公开表明麻雀是害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一时刻开始,麻雀是害虫开始渐入人心,1958年2月,中央下发了一纸文件——《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

文件下发后,火速传遍了全国,自此,麻雀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全国上下300多万人参与打雀运动。

短短8个月里,2亿多只麻雀被捕杀一空,光是北京城,就消灭了40多万只麻雀。

全国各地,不管男女老少,全都加入了这场打雀运动。

奇怪的是,麻雀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为什么当年要大肆捕杀呢?为什么众多专家都不放过麻雀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建国后我国的发展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50年代,是我国工业的起步期,与此同时,农业也在徐徐展开。

家家户户开始投入耕作,都在期盼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一开始,全国粮食产量是很高的,1953年,我国粮食年产量维持在1亿斤左右,像玉米、稻谷这种必备品,更是呈现出了连年增长的趋势。

同一时间,我国农业技术也在大大提升,劳动力数量也在增多,可以说,新中国的农业已经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态势。

然而,到了50年代中期,有专家却看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我国还存在一些破坏粮食的害虫,麻雀就是其中之一。

别看麻雀那么小,一只麻雀一年就能吃掉5斤粮食,全国几亿只麻雀,一年就能吃掉10亿斤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数目是很恐怖的,新中国刚建立,许多人连肚子都填不饱,一只麻雀一年就能吃掉一家人好几天的口粮,这在老百姓看来是十分吃亏的。

再加上苍蝇、蚊虫,又破坏了卫生,在米饭粮仓中扎堆,这些害虫再次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导致老百姓的健康也出现了问题。

最后还有老鼠泛滥的问题,50年代大多数人住的还是土坯房,老鼠经常在房梁上下蹦跶,时不时就偷走一些粮食稻米。

种种害虫,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到了50年代后期,这些害虫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粮食生产,祛除害虫已经刻不容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率先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许多专家也呼吁,尽快除掉这些害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老百姓们吃上干干净净的白米饭。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打雀运动徐徐展开,全国人民都加入了这场打雀运动,家家户户除了耕地,平时做得最多的就是打雀,还有人将打雀运动拍成了电影。

但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大肆捕杀麻雀之后,会导致另一场灾难的降临。

打雀运动究竟是好是坏?毛主席的决策到底有何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2亿麻雀消失

放在50年代,影响粮食产量的无非就是4种“害虫”,麻雀、老鼠、苍蝇、蚊虫。

这4样害虫,排第一的就是麻雀,首先被盯上的也是麻雀,因为麻雀对粮食的危害最大,同时个头比较大,也比较好扑灭。

当年震惊一时的打雀运动有多轰轰烈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成立了“围剿麻雀总指挥部”,专门来调度全国打雀运动。

男女老少,不管年纪,也不管出身,几乎全部投身于打雀运动中。

大人拿起各种武器,有的在田里放毒药,有的则拿起火枪射击,还有的在田间设置陷阱。

妇女则配合行动,有人在地里放稻草人,还有人用布块做成捕猎网,也有人拿着木杆在田间追赶麻雀。

小孩子则拿着弹弓驱赶麻雀,在屋顶上、田野里、街道上,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像上海一些大城市,还专门成立了自由射击点,打雀在当时人们看来,是一项时髦的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说打雀最激烈的地区,还要属四川。

四川原本是一大粮仓,这里水土丰茂,十分适合种植农作物,但随着麻雀数量增多,再加上各种蚊虫鼠害,这让四川的粮食受到了极大威胁,而四川地区的人们又都是热心肠,当得知打雀命令下来后,四川老百姓立马加入了打雀队列中。

为了扑灭麻雀,四川还制定了一项特别的标准:

一是四川境内要实现三无,无麻雀窝、无麻雀在天上飞、无麻雀的叫声。

另一方面,在各大城镇,必须做到清空麻雀,一天下来,只能看到不超过2只麻雀,如果超过了2只,那就证明打雀失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四川地区的老百姓绞尽脑汁,弹弓、火药、鞭炮、木杆全部被派上用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四川总共消灭了20多万只麻雀,在打雀运动中,有人还总结出了一套经验。

先在田地里等待麻雀到来,随后众人围成一圈,举着木杆在田里挥赶麻雀,让这些麻雀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蹿,等到麻雀飞久了,自然就精疲力竭,这时候麻雀就会从天上掉下来。

这一方法省时省力,被不少人借鉴学习,一些地方还会上交登记麻雀数量,家家户户都在攀比,到底谁打下来的麻雀更多,打雀在当时看来,是一项值得奖励的运动。

四川地区的打雀手法,还被拍成了电影,经过全国巡演播放,老百姓们都学会了这一手法,打雀运动闹得便更加激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4月,打雀运动更是到了全国统一的地步,830多个投药区,200多个射击地点,在一声命令之下,几十万人共同开始扑灭麻雀。

这些人之中,有工人、农民、干部、战士、小孩、妇女、老人,每个人手持武器,有人点燃火药,有人则骑着摩托车到处侦查,只要哪里缺少武器,当地就会派送武器过来。

平均一天,就能消灭800多只麻雀,不到一年,全国就减少了2亿只麻雀,雀巢剿灭数量更是高达数十万个。

到了1959年,全国上下几乎见不到什么麻雀的影子,真正做到了祛除害虫。

害虫被扫清后,粮食产量的确得到了提高,不少地区的老百姓都在欢呼,庆祝打雀运动的胜利,还有人在高歌粮食的增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他们从未料到,打雀只是一个开始,紧随其后的将是另一场灭顶之灾。

甚至事后许多人都在批评打雀运动,说这一决策是大错特错。

这些人为什么要指责打雀运动?打雀运动究竟给我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 生态危机

麻雀一开始被视作是害虫,为了保护粮食,全国数百万人投身打雀运动,短短8个月时间,2亿只麻雀被洗劫一空。

粮食也肉眼可见地有了上涨,但这一情况仅仅持续了1年之久,到了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却突然出现了下降趋势,甚至比1958年之前的粮食产量还少。

这立马引起了不少专家的警觉,经过调查,他们惊讶地发现:

虽然赶走了麻雀,但地里的粮食又发生了虫灾,许多粮食里都长出了害虫,这些害虫导致粮食减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专家还不知道虫害的来源,新中国对于生态农业的研究比较少,等到虫害进一步扩大之后,专家才弄明白其中缘由。

原来,正是因为大肆捕杀麻雀,才导致了这场灭顶之灾。

麻雀并不是害虫,而是消灭这些虫害的益鸟,如果大量捕杀麻雀,虫害失去天敌后,反而会大量繁衍,繁衍的结果就是全国粮食发生虫害,粮食产量大大降低。

专家终于反应过来,开始呼吁停止捕杀麻雀,毛主席也表示:

除了秧田粮仓之外,麻雀不要再打了,用臭虫取代它。

然而,此时的呼吁早就为时已晚,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已经默认麻雀是害虫,只要一见到麻雀,他们就习惯性地捕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命令传到各地区后,麻雀已经被捕杀殆尽。

更要命的是,一些人为了邀功,根本不愿意停止捕杀麻雀,更有甚者,还玩上了捕杀野生动物的把戏。

他们把老虎、豹子、黄鼠狼、癞蛤蟆等,全部当做是害虫,在大力捕杀下,这些野生动物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1960年里,太多野生动物遭到捕杀,这直接让生态危机进一步扩大,生态失衡,粮食再一次减产。

不仅如此,一些孩子习惯性用弹弓来打麻雀,这也引发了一些事故,有干部子弟拿枪打鸟,误打中了人民大会堂的玻璃;还有人拿弹弓和邻里发生了纠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看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央只好再次颁布命令,要求禁止捕杀麻雀,转而以臭虫替代。

命令传达了整整一个月,各地才稍微停了手,等到打雀运动真正结束时,已经是1960年4月份。

当时粮食产量早就元气大伤,许多地方又出现了饥荒问题,再加上天气影响,许多老百姓又过上了饿肚子的生活。

这下便引来了许多反对的声音,有人说捕杀麻雀是错误的,当年打雀运动完全是有问题的,它不仅没有解决粮荒问题,反而还带来了更大的饥荒问题。

还有人说,我国专家不专业,胡乱下令打雀,这才导致了粮荒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放在今天来看,麻雀的确是二级保护动物,也的确不该把麻雀捕杀殆尽。

到放在上世纪50年代,麻雀对于老百姓的确是有害的,新中国刚诞生,许多地方的粮食产量刚刚见到成效,可一只麻雀一年就能吃掉5斤粮食,5斤粮食够一家人吃上好几天时间,这在老百姓看来,完全是一笔亏损。

为了保护得之不易的粮食,老百姓们只能加入打雀队列,他们没有丰富的生态保护知识,只有保护口粮,才是当时的唯一出路。

说到底,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由于粮产不够引起的,如果新中国够发达,就不会出现粮荒的问题,用今天的上帝视角去批判当时的对错,这是不合适的。

1998年,在总结1958年打雀运动的经验后,西南农业大学又掀起了新一轮“除四害”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次的四害中,剔除了麻雀的名字,反而用蟑螂代替了麻雀。

同年,北京也兴起了另一轮“除四害”运动,只不过,对于这一轮的运动,老百姓反响平平,他们没有像50年代那么狂热,反而多了一分理智。

这也在表明,90年代我国粮食产量比较可观,一年产量可达4亿多吨。

另外,人们对于生态方面的知识也更加充足,像打雀运动那样轰轰烈烈的事件,已经很少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