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沙漠中,植被稀少,生命存在的困难可以想而知。即使是适应沙漠环境的沙棘这种植物也很难存活,更别提在沙漠里养鱼了。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甘肃省永登县的何延忠却实现了沙漠养鱼的壮举。折腾9年,结果这9年不仅没赚钱,反而还赔了10亿!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场洪水既毁了他,又救了他这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沙漠都江堰建成了!

2007年,对于何延忠而言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年份。阳关镇进入汛期,洪水肆虐,沙漠都江堰工程一次次面临考验。

在短短几个月内,十几次洪水过后,沙漠都江堰和何延忠的鱼塘无一幸免,所有的鱼儿都被洪水冲走,只剩下残破的河道。

何延忠站在那片残破的河道旁,感到异常沮丧和无助,一口鲜血从他口中喷出,他昏迷了整整一天一夜。

多年之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何延忠依旧无法忍受内心的哽咽和伤痛。

然而,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沙漠都江堰的保护下,下游村庄却完全没有受到损害。

这一点让何延忠兴奋不已,尽管他还未完全康复,他立即委托家人将他在永登县的所有资产抵押,凑齐了2亿元,决定重建这个被洪水摧毁的“沙漠都江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何延忠再度启动沙漠都江堰的重建工作,得到了所有员工的支持,他们愿意与何延忠一起坚守梦想。

为确保工程的成功,何延忠聘请了水利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何延忠和工人们辛勤劳动,挖掘了近60公里的河道,并种植了大量适合沙漠环境的植物。

经过三年的努力,沙漠都江堰终于重新矗立在茫茫沙漠之中。红鳟鱼再次跃入复兴的鱼塘,何延忠终于能够露出笑容。

曾经黄沙漫天的阳关镇如今成为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何延忠还修建了红鳟鱼塘,筹建了沙漠旅游风景区,并开发了葡萄园区,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可以品尝美味的鱼肴,同时欣赏独特的沙漠风景。

看着眼前的一片成果,何延忠心里满是欢喜,这一路走来,真的实在不容易,当初要是有一个环节放弃,都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养虹鳟鱼养到沙漠

何延忠的老家永登县地处河西走廊,附近就是绵延数百里的戈壁滩。这里干旱贫瘠,生存条件恶劣。

然而永登有一处名叫药王泉的地方,这里可是戈壁滩的一道风景线。这眼清澈甘甜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涌现,水质极佳。

追溯此泉的源头,竟来自祁连山冰峰,冰峰的冰雪融水沿地下暗河流淌至此,汇成这令人惊叹的药王泉。

聪明的何延忠看准了这个机遇。他调动资金,召集百余农民作为养殖队伍。基于药王泉,何延忠 决定在荒漠养鱼!

事实证明这一方法确实可行,4个月过后,养殖取得丰硕成果,何延忠和农民们收入颇丰。

然而好景不长,药王泉面积有限,无法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要。何延忠决定再次启程,寻找新的养殖胜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

养殖的水毕竟要找到源头,何延忠顺着水源继续找,他终于来到了阳关镇。这个地方沙漠广袤,生态条件极为恶劣。但地下却藏有来自祁连山的地下水脉。

虽然四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但只要能利用地下水资源,依然可以实现他的养殖梦想。

于是,何延忠雇佣了100名养殖技术人员,在这片沙漠开始建设新的养殖基地。

起初,大家对在沙漠里搞养殖都持怀疑态度。但何延忠滔滔不绝地描绘美好前景,终于说动了所有人。

为了能更好的养殖,何延忠和队伍在荒芜的沙漠上辛勤劳作,用了整整三年时间,他们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最终在沙漠建起了规模化养殖场。

为此,何延忠投入了巨资,但他从未后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

就在养殖基地即将建成之际,没想到一场洪水差点就毁了何延忠的心血。鱼苗损失殆尽,他也遭受了惨重损失。

但是何延忠没有就此放弃,他仍然决心在沙漠实现养殖梦。

一场洪水,付诸东流

就在何延忠重新点燃希望的时候,一场黑压压的沙尘暴席卷而来,将他辛苦重建的养殖场再次摧毁。

接踵而至的灾难让何延忠在头一年的养殖中赔了好几千万。之后几年,阳关镇又遭遇多次洪水,养殖场屡屡遭殃。

极端地区,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发,何延忠的养殖梦想受到了沉重打击。

但是,他没有放弃。何延忠第一时间向朋友融资,再次重建养殖场。只是这次,老员工们对他成功的信心不足,90%的人选择了离开。

然而,即使众叛亲离,何延忠还是选择了继续追逐他的养鱼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

面临困境的何延忠没有放弃,而是决心从沙尘暴和洪水灾害中汲取经验教训。他深入考察了都江堰的治水历史,获得了重要启发。

于是,何延忠果断启动了自己的“沙漠都江堰”工程计划。他组织工人开挖沙漠河道,布设水利设施。

但沙漠条件十分恶劣,种种困难重重。为赶在洪水季节到来前完成工程,何延忠与工人们在沙漠中日夜兼程奋战。

就在工程初见成效之时,沙尘暴和洪水接连而至,多次冲毁正在施工的水利设施。

但何延忠没有退缩,每次灾害来袭时,他都冲在最前方与员工一起抢修、抢险。

在杂沓风沙中,他紧紧抓住飘飞的工程材料;在汹涌洪流中,他奔波穿梭,尽力减少损失。

何延忠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曾多次死里逃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

在与自然灾害的殊死抗争中,何延忠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他发现使用农作物残余覆盖沙地可以阻挡沙尘暴的推进;挖掘沙漠河道分散水流则可减缓洪水的冲击力。

为了遏制风沙,何延忠组织工人收集废弃秸秆,与黏土混合制成沙障。这些沙障如同绿色长城,有效阻隔了滚滚飞沙。

为了防洪治涝,何延忠又带领工人在沙漠中开挖出错综复杂的人工河道。这些分流的河道将汹涌洪水引入不同方向,防止洪水集中冲击江堰。

在一次次与自然力量的较量中,何延忠和他的团队积累了宝贵的治沙治涝经验。他们开拓创新,以沙治沙,终于渐渐掌握了遏制风沙、驾驭洪水的办法。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何延忠终于完成了他心目中的“沙漠都江堰”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8

在他的带领下,工人们在沙漠中开凿出复杂的水利系统,成功将洪水引入河道,为沙漠注入了新生命。

这项工程不仅阻止了洪水对养殖场的破坏,也改善了沙漠生态。河水灌溉下,沙漠里久未见的绿色植被重现。阳关镇沙尘暴减少,环境变好了。

完成“沙漠都江堰”耗费了何延忠几十年来的心血。但当看到生态美好、养殖业有序发展的阳关镇,何延忠内心充满喜悦。他坚信,一切苦难皆是值得的。

盈利近百亿

何延忠的事业终于有了起色,红鳟鱼开始盈利,仅在2011年,他的利润就接近上亿元。

他的冷水鱼产业链初见端倪,成为沙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这一切都是在与沙尘和洪水搏斗的漫长二十年中取得的。

这二十年间,何延忠将原本被黄沙蒙蔽的阳关镇变成了绿树成荫的美丽绿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9

即使现在,他用心血打造的数百条曲折的沙障和清新的河道依然守护着阳关镇百姓的安全。

何延忠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些新技术,这些技术甚至得到了联合国相关组织的认可,并在世界各地推广应用。

今年已经60岁的何延忠依然不知疲倦,继续致力于他的事业。他深知治理沙漠是当代的功绩,对千秋之后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坚信一个人过上好日子还不足以算是成功,只有让老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种成就。

因此,治理沙漠成为了他最重要的事业之一,他始终坚持着不懈地努力,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当何延忠回首过去,看着满头白发,他感到欣慰而自豪。看着络绎不绝从各地赶来购买鱼类的商人们,他深感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0

整整二十多年的辛勤付出,他使阳关镇艰苦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沙漠养鱼梦想。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