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顾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的创作历程,一幅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几乎囊括了他14部脍炙人口的武侠作品。金庸先生以笔为剑,为海内外读者书写出一个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他笔下的武侠人物不仅陪伴了无数国人,而且承载了几代人的文化记忆。《书剑恩仇录》是金庸进入武侠世界的首部小说,小说以绮丽恣肆的想象、寓意深刻的主旨和曲折感人的情节,呈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把读者带入一个穿越时空的王国。

金庸先生特别擅长摹写作品中人物的神情与外貌,尤其善于刻画靓男俊女,其笔下很多人物大都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美妙的印象,如美若天仙的小龙女、豪迈飒爽的乔峰、侠义耿直的郭靖、率性洒脱的令狐冲、机敏聪慧的黄蓉等等。在他第一步作品《书剑恩仇录》中,就充分展现了刻画人物的深湛功力。书中女主角霍青桐甫一露面,俊美中便透着一股英气,书中写到"突然间眼前一亮,一个黄衫女郎骑了一匹青马,纵骑小跑,轻驰而过。那女郎秀美中透着一股英气,光彩照人,当真是丽若冬梅拥雪,露沾明珠,神如秋菊披霜,花衬温玉,两颊晕红,霞映白云,双目炯炯,星灿月朗。"这位英姿飒爽的"翠羽黄衫"初见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读者便见那陈氏"风姿如玉,目朗似星,轻袍缓带,手中摇着一柄折扇,神采飞扬,气度闲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而外,金庸还非常善于描摹人物感情,如骆冰与文泰来、香香公主、翠羽衫与陈家洛、周绮与徐天宏、李沅芷与余鱼同、关明梅与陈正德等等,这些人物情感的若即若离、分分合合,其源头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去向则完全进入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另外金庸在作品中经常运用古典小说悬念迭出的手法,在两回之间或故事中间设置吊人胃口的情节,如《书剑恩仇录》中铁胆庄庄主周仲英与男主角陈家洛的比武较量,可谓是金庸笔法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两大武林高手上场角逐,谁胜谁负?金庸绝不会过早地简单地将胜负结果告诉读者,总是要设计一些节外生枝的情节,或者此人武艺虽然高超,但是不凑巧,偏偏比武那天家里出了事故,心神恍惚不安,进而影响武功正常发挥,因而暂时先输一局;或者因为世外高人出面斡旋调停,所以比至最紧张之时戛然而止,总之没有给出结果,只好让读者自己去遐想去预测,这就是撩人之术,而这恰恰就是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魅力。正如一场没有结束的足球比赛一样,谁最终获胜,谁黯然出局,无法精准预测和精确计算,但越是这样,就越吊胃口,越具有神秘性,给读者观众留下自由发挥想象和进行心情赌注的空间。

如前,《书剑恩仇录》是金庸创作的首部长篇武侠小说,1955年连载于香港《新晚报》,1980年出版单行本。这部作品以清朝乾隆年间红花会反清斗争为背景,围绕乾隆皇帝与陈家洛二人间奇特的矛盾纠葛而展开,他俩既是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又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一个是满族皇帝,一个是反清组织红花会的总舵主。这部小说将历史与传奇融为一体、虚与实相贯通,史与诗相融合,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作品中金庸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写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人物,尽管这部小说与金庸后期的作品相比还有很多瑕疵,但与此前港台武侠小说相较,无疑已是风头无双的佼佼者,特别是在语言风格及武功历史的描写上,该作品取得相当高的艺术成就,为金庸武侠小说后期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书剑恩仇录》中写出很多新鲜的词语,如"点子""做了""顶缸""会钞""切口"等,表明金庸为汉语言文学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金庸对于武功的描写是出神入化的,如《书剑恩仇录》中的八卦游身掌、五行连环拳、百花错拳、霹雳掌、岳家散手等,具体招式上的丹凤朝阳、金龙探爪、如封似闭、仙剑斩龙、金刚伏虎、只手擎天、怀中抱月等,还有诸位英雄人物的绰号,如金笛秀才、天池怪侠、千里独行侠、威震河朔、千臂如来、武诸葛、奔雷手等等,均使读者思绪飞扬、浮想联翩。作品无论是新鲜词语、抑或武功名称,还是人物绰号,都蕴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学养乃至传统文化底蕴。阅读金庸作品,很受益的一点就是有助于人们修身养性,如《书剑恩仇录》中的英雄人物大都气宇轩昂、浩气冲天,读者读起来心情激荡、精神舒畅,难以释怀、欲罢不能。《书剑恩仇录》书中的男性人物,陈家洛是描写最成功的一个,他不仅善于逢场作戏,而且通达人情世故,其初次见到乾隆皇帝时浓墨重彩的状绘与描摹,是该书最精彩之处:"山色如娥,花光如颊,闻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兴,已不觉目酣神醉。""但见竹木阴森,苍翠重叠,不雨而润,不烟而晕,山峰秀丽,挺拔云表。"金庸不只把杭州西湖的山容水意、花态柳姿写得令读者心旌神摇,更是写活了乾隆皇帝与江湖大侠陈家洛的言语对话,深沉从容,不露声色,以致于"两人谈了半天,仍不知对方是何等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金庸在《书剑恩仇录》所写的女子,均是明艳绝伦、秀美之极、光彩照人的正面形象,如香香公主、霍青桐、李沅芷、周绮、骆冰等自不待言,就连从未路面的陈家洛的母亲、陈家的侍女等也都让读者目盼心思,而男性人物却鲜明地分为敌我两个阵营,黑白两类,泾渭分明,体现出金庸武侠创作的"重女轻男"的理念。金庸以平实朴拙的文字擦拭历史的底色,以凝练传神的语言窥察历史的细节,用敏锐细腻的心智参悟历史的心魂,为读者展现出一个深刻而丰赡、多维而鲜活的武侠精神世界。金庸武侠小说的笑靥给冷峻而庄重的历史老人带来欢愉与温馨,而历史的眼睛又使其武侠作品博得晨钟暮鼓般的启示,在审美价值上平添一种艺术共情力和精神撞击力,引发读者将对金庸先生作品的欣赏变成对古典小说魅力的流连。

作者:刘金祥

文:刘金祥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