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市长寿区的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一个人工湖。该景区的鸟类有42种,鱼类有十种,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但在几十年前,该地的108户渔民却把湖泊变成了“黑水湖”、“臭水湖”,湖中蓝藻频繁爆发,湖水恶臭熏天。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长寿湖变成“黑水湖”?蓄水65年的长寿湖,又为何养出了“垃圾鱼”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优越的生态环境

该湖泊是1954年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狮子滩水力发电站时而形成的人工湖泊。

它的总面积高达266.73平方米,有多种独特的动物资源,并且地貌类型也很多样。

这些丰富的自然环境,使得长寿湖在2012年被评为了4A级景区。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国内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困难时期,粮食紧缺的状况使得当地有了向水要鱼的巨大需求。

据数据显示,该湖的水面约十万亩,平均水深为15米,最深处可以达到四十多米,这种水量和环境是十分适合鱼类生长的,因此当地便把长寿湖发展成为了一个“鱼塘”。

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个天然的聚宝盆,当地便有组织的成立了农场,形成了养殖培育打捞等一系列的渔业生产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在有序的发展下,长寿湖的渔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渔业大队还成功的引入了草鱼鲤鱼等鱼类。

到1958年时,当地已经孵化出了六百多万的鱼苗,并在后面的十几年里为巴蜀地区生产了大量的鱼类。

如今的长寿湖依旧是多地水产品的供应地,并且鱼的肉质和营养都是十分著名的,特别是鲢鳙和翘嘴鲌更是供不应求。

虽然产出了大量的鱼类,但长寿湖的水质却达到了III类水的标准,有的地方的水质则更好,因此它也是重庆市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地。

但在如今生态环境优越的背后,也有着一段高度污染的历史。

养鱼养出了黑水湖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寿湖的水质一直较为良好,这是因为当地养鱼的模式是天然的,不投放诱饵,让鱼类自然的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可是随着市场上对鱼类需求量的增加,不少渔民为了提高收入,便想方设法的增加鱼类的产量。

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向水里面投入化肥和鸡粪等营养物质,这一方法是十分见效的,鱼类的产量很快就增加了。

在有了一个渔民这样做后,其他的渔民也不甘落后,开始争相往水里面投放营养物质。

短期收入的增加使得不少人看到了商机,纷纷来到当地做起了渔民。

最初当地的渔业只是渔民增加收入的方式,自1992年开始,库区就多了许多的渔民,数量达到了108户。

过度的商业化使得鱼产品的内卷十分严重,在不良的竞争模式下,大量的鱼饵被投放到了长寿湖当中。

数据显示,在1995年时,该湖区平均一年投放的饲料可以达到9000吨,湖区水质也变成了中度污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

可是水质的污染数据被发布后,并没有使当地渔民整改,相反他们继续大力的向水中投放饲料。

仅1998-1999年间,库区光投放鸡粪的量就达到了6000吨,这种大量的营养物质的投入已经超过了湖水所能承受的范围,因此出现了富营养化的情况。

藻类的滋生使得湖面上开始出现一种黄绿色的漂浮物。

该浮萍的覆盖面积很广,据统计,当时湖区内有超过2000亩的地区受有大量的浮萍存在。

不仅如此,湖区的气味也十分难闻,离湖很远的地方就可以闻到异味,这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最初的投放是以促进鱼类生长为初心的,但随着水质的恶化,湖区中的鱼品质受到了影响。

许多鱼的腹腔内壁都有一层黑色的膜,并且鱼的味道很难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

这使得人们也不愿购买该湖区所生产的鱼了,即使价格一再降低,鱼类产品依旧是无人问津,叫苦连天的渔民这才反应过来水质的重要性。

养鱼保水

在水质一再下降的情况下,长寿湖的管理部门为了开出了罚单,并在2001-2004年期间,拆除了湖区的网箱,并禁止渔民再向湖中投放鱼饵和肥料。

但仅此措施是不够的,想要湖区的水质改善,还需要把多余的营养物质给去除出来。

在湖区的自净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就需要才去外力,因此我国的鱼类专家便开始研究起了治水问题。

在多年的研究后发现,鲢鱼和鳙鱼两种鱼是具有净水能力的,它们能促进水中的养分循环,正好可以解决长寿湖的富营养化的问题。

另外根据实验的数据显示,当这两种鱼类的密度达到50-70g/m的时候,才能起到控制藻类生长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

因此对于湖区的10亿储水量来讲,需要投放5-7万吨的鲢鳙鱼才行。

在有了数据后,该地区便开始向水中投放大量的鲢鳙鱼群,这种养鱼保水的措施很快就改善了湖区的水质。

鱼的粪便会污染水质吗?

虽说鲢鳙鱼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但上万吨的鱼被投入到湖泊当中,不少人开始担忧起这些鱼的粪便会不会污染水质。

因为鱼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氨氮等有害物质,它们排入水中就会污染水质,并且对鱼本身也是不利的。

这些有害物质还会散发出腥味,如果不及时的情理,那么一定会影响到水质的。

很多养鱼的人都会定期的清理鱼缸中的粪便,那么长寿湖中投入大量的鱼后,如果不清理粪便,就肯定会污染水质的。

而如果要清理的话,又会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反而是得不偿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

这种担忧和质疑是正常的,但就长寿湖备受污染的水质来讲,投入鲢鳙鱼之后,给水质的改善作用是要大于污染的。

2004年,我国一专家的实验中,就是通过投放鲢鳙鱼来观察对水质的净化效果的,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投入了这些鱼类水中的氮磷含量大幅度下降,分别是26%和70%。

从这一数据中就能看出,鱼的粪便所造成的污染是微乎其微的,它的净化作用是解决长寿湖问题的一大关键。

生态环境改善

在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后,长寿湖的生态环境终于得到了改善。

恢复的湿地和涵养林面积达到了4000亩,水质也从2008年的V类变为了如今的Ⅲ类。

并且该地还开始进行乡村振兴,把收入从单一的捕鱼业变成了多种产业。

该地种植的柚子甚至拓展到了国际市场,前不久运输到新加坡的1600箱柚子就被抢购一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8

长寿区还开始利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并发展多种产业,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可以达到9万元。

在水质改善后,该地还发展起了旅游业,一年光出售钓鱼票就获利600万元,此外生产的600万斤鱼的销售额更是高达9000万元。

在该地区有水有田的情况下,还发展起了旅游村的建设,按照规划将有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建设当中。

这样一来,长寿区的名片走了出去,长寿湖更是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这种利用生态价值来发展经济的方式,只会让民众更加注重对水质的保护。

开发与保护

我国很多地方的自然资源都十分丰富,但都因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牺牲,而长寿湖也仅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如何更好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9

光从大熊猫的数量来讲,经过保护政策的颁布和国民的珍惜,它的数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114只,已经增加到了如今的1864只。

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和珍稀动物,不断拓展湿地和森林的面积,建设生态文明园,努力的寻找一种既能维护生态环境又可以增加经济收入的方法。

相信在这些年经验的积累下,长寿湖的悲剧不会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