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美国女子,深深扎根于中国70载,还说死后要将骨灰撒进黄河。面对国家给外教老师发放的补贴,她却说:“我是一名教外国语的老师,但我不是外教,我是一名中国人,这钱不应该给我。”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的“绿卡”其实是世界上最难拿的。

有数据显示,美国绿卡单在2015年一年里就发行了将近100万张,而中国从04年到14年十年的时间才总共发行了7000多个名额。那么,是什么样的女子能让周总理亲自批示,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身份证给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雪莉

这个女人叫吴雪莉,于1925年7月在美国的阿肯色州出生,原名雪莉·伍德。雪莉的父亲是一名外交官,在美国政府部门工作。她的母亲道逊夫人,也是一名有学识的新时代女性,后来还担任过世界和平理事会委员。

虽然雪莉出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年代,可她的家庭条件却是相当优渥的,父母开明善教,非常疼爱这个女儿。

雪莉从小的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在别的小孩没饭吃没学上的时候,雪莉接受着最好的教育,不用担心温饱,只管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只不过,由于父母的工作性质,雪莉经常需要跟着父母在不同的地方辗转,这也开阔了雪莉的见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的吴雪莉

雪莉从小便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非常勇敢、喜欢新鲜事物,喜欢探索未知。她在学校的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受到一众老师们的喜欢。而且,雪莉做什么事情都会非常地认真投入,甚至追求完美。雪莉最喜欢的是文学,她的作文写得十分精彩,得过许多奖项,她还梦想着可以成为大作家!

13岁的时候,雪莉通过著名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第一次认识了中国,书中的地理风物、包括共产党的发展和人物精神事迹都吸引着雪莉,让她对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此,雪莉开始关注中国,收集更多关于中国的资料信息,去一次中国成了她当时最大的愿望。她怎么也不会想到,终有一天会与这个国家结下特殊的缘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雪莉

1941年,雪莉考入美国密歇根州立农学院。19岁那年,她遇到中国留学生黄元波,黄元波当时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是中国农业部特派的留美学生。

黄元波身上有着东方独特的儒雅气质,深深吸引着雪莉。在两个人的接触交谈中,雪莉发现他虽然不甚风趣,却思想丰富、真诚老实,脑子里一腔热血想着报效祖国,读书非常刻苦努力,时时刻刻都不曾有过松懈。

黄元波的爱国情怀让雪莉敬佩不已,他本人也满足了雪莉对中国人的所有幻想。

接触得越多,一来二去的,雪莉爱上了黄元波,并对他展开追求,而黄元波也渐渐被雪莉的真诚与烂漫打动,两人很快坠入爱河,感情羡煞旁人,没有因为成长背景和种族不同而产生任何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雪莉与黄元波

1945年,二战刚结束,雪莉和黄元波两人举行了简单却珍贵的婚礼。次年,黄元波接到建设祖国的号召,雪莉义无反顾地追随他踏上了前往中国的轮船,她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吴雪莉。这年雪莉21岁,此后她的余生都选择在中国度过,也算实现了她年少时的梦想。

黄元波夫妇的第一站来到了上海,当时战乱刚过,一切秩序都在恢复中,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都很清苦。雪莉夫妻二人的生活自然也比在美国时艰苦许多,但雪莉依然很欣喜,她观察着中国的一切,也没有想要回到美国。

没多久,黄元波受西安有关部门的邀请,到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担任系主任,雪莉也跟过去到该校教英语,夫妻二人总算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元波和吴雪莉

之后,由于黄元波优秀的工作表现和出色的能力,1953年受老同学邀请至河南开封筹建药厂,夫妻又到了河南,这次,一住就是一辈子,两人在河南定居。

刚到河南时,他们住的地方很简陋,在开封的郊区,黄元波每天上班都要费力地走上一个多小时的土路,遇上下雨就得全身泥泞了。房子里没有自来水,雪莉每天要到好几里之外的地方一桶一桶地运,很是辛苦。

此时夫妻二人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不过雪莉依然能够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没喊过一声累,还苦中作乐,学会了开封话、学会了针线活,总能和邻居大姐交谈得火热。几年下来,雪莉完全可以算半个中国人了,她那一口流利的开封话,十分亲切,让黄元波都惊讶于她出色的语言天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雪莉

不久后,雪莉受聘于河南大学外语系任英文外教,开启了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从此桃李满天下。

雪莉的到来,为学生们提供了地道的美式英语教学。在当时,由于经济等各种原因,学生们学习外语的时候,只有一台破旧的老式手摇留声机用来练习听力,英语从留声机里传出来已经变得扭曲。

而雪莉的到来,给学生们带来了更优质的学习机会。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外教,一直以来,雪莉致力于英语语言、英美文学及著作理论翻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个老师,因为雪莉的讲课十分严谨却充满趣味,从来都是贴合生活,生动形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英文单词的掌握与运用,就连窗外的小草、食堂的盘子都能成为她的教具,雪莉的到来为河南大学外语系增添了不少活力和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雪莉

雪莉把英语课搬出教室,大家经常可以在河大的校园里看到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师带着一大群学生,用英语兴致高涨地谈论着周围的一草一木。

雪莉还把情景剧搬进了课堂,她找来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之类的名篇故事,把它们编译成中英对照版小剧本,让同学们扮作里面的角色轮流演绎。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雪莉在学生群中收获了超高的人气,大家都喜欢围着雪莉听她讲知识,生活上也与雪莉打成一片。但凡是雪莉的学生,英语水平都很高,成绩非常好。

别看雪莉平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到了同学们交论文的时候,她却一点都不含糊,超级严格,被同学称为“论文杀手”。雪莉给学生的毕业论文制定了严厉的要求,还坚决不容许抄袭。

许多同学的论文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回来修改,期间还有老师向雪莉求情,雪莉却说:“免谈!现在对他们严格一点,是对他们好。这个坎过得去,以后就容易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之余,雪莉没有忘记她的另一个作家梦想,她经常拿着笔记录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写的《中国的一条街》1958年在伦敦出版,书中用生动朴实的文字描述了她在中国的真实经历,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未来的期待和信心,这本书在西方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传递了中国的正面形象。

1962年,时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委员的雪莉母亲道逊夫人受邀来到中国,这是雪莉和母亲分别17年后的第一次见面。

后来,道逊夫人在女儿的影响下,也选择留在中国,和雪莉一样受聘于河南大学外语系,成为了一名英语教授,直到道逊夫人去世,她的骨灰也葬在了开封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恩来总理得知了雪莉的经历,也得知了她迫切地想要加入中国国籍的愿望,考虑到雪莉对中国的满腔热爱、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以及对中美两国之间文化传播的积极意义,周总理亲自批示了吴雪莉的入籍要求,还让河南校方保障好道逊夫人母女的生活。

由此,雪莉正式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知道,当时我国对于“转国籍”的相关法律并不明确,国籍问题一直烦恼着雪莉。得知周总理亲自批示自己的中国籍后,雪莉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近30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改革开放以后,雪莉时常回美国探望亲人,每次她都会不遗余力地向大家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后来,她也多次奔波在中美之间,在当时信息还不发达的年代,改变了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误解,也使更多人对中国产生兴趣。因此,雪莉还被《人民日报》称为“中美文化交流的红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雪莉凭借20多年的教龄和优秀的教学水平,无愧地成为了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的首批研究生导师。在同事们眼中,她是个精力充沛的“三多教授”开课的门数最多、授课课时最多、修改学生毕业论文最多

同时,雪莉出色的表现和专业能力也被中央政府注意到,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用,经常被邀请为一些国家级会议担任翻译工作。雪莉在工作中的用心和认真,受到过很多国家领导人的表扬。

1988年,雪莉应中共中央马列主义编译局的邀请,从事全国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报告部分初稿的翻译工作。

凭借着对中国的深刻了解和天然的母语优势,雪莉在攻克"执法如山"、"清正廉洁"、"凝聚力"等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鲜词语翻译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翻译的许多词汇被当作我国此后的标准译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雪莉

1989年,雪莉获得“开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93年,雪莉获得“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了她“十大功勋外教”的称号。不过,雪莉却对这个称号不满意:“我已经是一名中国人了,外教这个词是不准确的。”

2002年,河南大学90年校庆晚会中,雪莉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当她被问到为什么留在中国时,这个快80岁的老人说:“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对它越爱越深。我深爱这个伟大又美丽的国家,也相信它会越来越好。”

据悉,雪莉还收藏了一面1949年买的五星红旗,那是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买的,她把这面红旗像宝贝一样收着,不让孩子碰,郑重地收在匣子里,只有国庆的时候,雪莉才会拿出来挂在院子门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雪莉和五星红旗

历经多年,这面红旗已经有了些许褪色,孩子们还有学生们都说要给她买一面新的国旗,但雪莉却拒绝了,她说:“这面红旗见证了我的成长,是有感情的。”

在雪莉的书架上,有一张来自中南海的贺卡,上面写道:“雪莉吾师:过年安好,喜迎奥运。”这是她的学生、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的儿子万伯翱所写。

书架上还有许多类似的贺卡。这些年,雪莉不断地收到各地学生的来信或者祝福,她的学生早已经遍布世界,雪莉为此感到幸福。

雪莉生育了6个孩子,丈夫黄元波于1984年去世了,她的5个孩子也先后跑去美国留学。如今,只有雪莉的大儿子留在开封照顾陪伴着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雪莉和丈夫黄元波以及6个孩子

黄礼平是雪莉最小的儿子,在他眼中,母亲的一生是成功且充满传奇色彩的,母亲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一辈子用心去做好一件事儿。

如今,雪莉已经在黄河边的河南大学度过了60多个春秋。享受四世同堂的她用一生,见证了新中国从诞生到发展、从落后到繁荣的整个变迁。

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硕果累累,深深扎根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雪莉现在还会坐着轮椅来到河大校园里,看着被风吹落的树叶,她对自己的孙子说:“我去世以后,要把骨灰撒进黄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