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11日,宋希濂紧急乘机飞往汉中,与胡宗南在汉中进行了一次长达六小时的密谈。

彼时,国民党军已经大溃败,解放军正准备攻过来,将这些蒋介石残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消灭。生死存亡之际,往日里不可一世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们,大多数都失了尺度,显得十分慌乱,更枉谈制定有效的自保计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希濂却在此时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与胡宗南密谈期间,将该计划和盘托出,令胡宗南如获至宝,惊喜的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他激动的拍着宋希濂的肩膀,连连称赞:“这个计划真的是太好了”。

显然,宋希濂的这个计划,得到了胡宗南的肯定。密谈之后,胡宗南也不拖延,一边开始调兵遣将,一边将宋希濂提出的这个计划上报蒋介石。

胡宗南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为他认为该计划是国民党军如今的“最优解”,无论任何人听完这个计划后,都不可能反对,蒋介石应该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希濂与胡宗南分开不久,就听闻胡宗南调兵遣将的消息,与自己制定的计划吻合,不禁有些沾沾自喜。

但很快,宋希濂又得到消息,胡宗南竟然又终止了该计划的执行,气得他怒气冲冲地去质问胡宗南。结果,胡宗南也满脸无奈,只是叹息了一句:“老头子不同意呀!”原本怒气冲冲地宋希濂,听了胡宗南的话,也不禁垂头丧气,再也没有了脾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希濂和胡宗南同时认可的大胆计划,究竟有着怎样的筹谋?如果这个计划真的不错,蒋介石又为何坚决不同意呢?不得不说,宋希濂的这个大胆计划未能执行,对解放军而言还真一件幸事。

广西战局

1949年,解放军百万雄师过长江以后,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新中国则在这一年正式成立。

当新中国的开国大典隆重举行时,国民党方面则显得十分落魄,虽然国民党军仍具有一定的战斗力,却只能龟缩在华南、西南一小部分地区和沿海的一些岛屿范围内,基本上失去了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基于当时的形势来看,朱德给解放军下达了迅速肃清国民党军残余军队的命令,目标是尽快解放全国每一寸土地。而窜据台湾的蒋介石,则期待着国民党军各部,能够通过固守,暂时稳住阵脚,阻止解放军进一步扩大战果。

当时国民党军队最大的一股势力,当属白崇禧麾下的军队,他整整集结20万重兵于衡宝一线,企图通过衡宝战役来扭转局面,但白崇禧精心筹备的防线,却未能实现战前制定的军事目标,在解放军二野和四野的冲击下,很快就开始溃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白崇禧有一定的军事能力,在败象显露时,及时调整战略,收拢各部残军,准备撤出城市,钻入崇山峻岭中寻找新的机会。

可惜,这种运动战反而是解放军更加擅长的领域,失去城墙保护的国民党军队,很快在运动战中被解放军分割包围,最终只有敌军138师突围逃走,其余敌军则被全歼。至此,蒋介石寄予厚望的一支部队,彻底让他失望了。

第七军乃桂系在北洋军阀时期的老底子,也是白崇禧的“家底”,遭解放军全歼以后,令白崇禧元气大伤,迅速退至广西,企图在老家与解放军继续顽抗。然而,解放军秉承着“杀敌务尽”的原则,并未打算放松,迅速集结重兵围攻广西。

解放军士气如虹,白崇禧败局已定,不敢与解放军进行决战,只好率领麾下残部15万,加上广东余汉谋部的4万兵力,一路向海南岛方向逃去,企图利用海岛的地理位置与解放军继续顽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显然,白崇禧的选择是正确的,但解放军却看穿了他的军事意图,迅速追击,在途中便将白崇禧麾下敌军击溃。白崇禧部被消灭,令国民党军遭受重创,蒋介石为此愤怒不已,但蒋介石却没想到,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情况还在后面呢。

大包围方针

广西全境的解放,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顺畅痛快,令其余国民党顽敌胆寒。差不多同样的时间,贺龙、邓小平、刘伯承率领二野主力及一野、四野各一部和解放军第十八兵团,也向西南开过去,准备剿灭盘踞在那里的胡宗南部

西南地区颇为特殊,是国民党苦心经营多年之地,境内遍布防御工事。而且,西南地区的百姓,长期在国民党恶意宣传的影响下,对解放军持怀疑态度的居多,使得解放军在西南地区作战时,无法做到如其他地区那般军民一家,导致解放大西南注定会困难重重。

也正因为这些有利条件,蒋介石和胡宗南对坚守西南信心倍增。胡宗南先后调集了30万大军到陕南、川北布防,阻击解放军进入大西南。又派孙震和宋希濂,率领麾下20万大军在鄂西和川东展开,设下防线,抵抗解放军

同时,胡宗南还威逼当地的各个军阀,将这些军阀武装调集一处,集中力量参与到防守阵营中来。虽然这些军阀武装各怀鬼胎,但他们之中与国民党有利益勾连的人不在少数,聚集到一起,也并非完全是乌合之众,给胡宗南也壮了不少声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宗南盘踞在西南地区,占据了地利优势,兵强马壮,又背靠蒋介石这棵大树,不时给他提供军资和战备等支持,令胡宗南信心倍增。胡宗南意气风发之时,不禁一扫往日颓势,向部下训话时,扬言让解放军无法进入西南之地,就像当年日军进不了西南一样。

胡宗南虽然摆出一副信心十足的架势,其实任谁心里都明白,国民党军败局已定,就连蒋介石都逃窜去了台湾,胡宗南想要守住大西南,希望实在渺茫。

事实上,解放军确实没有将解放西南地区放在心上,当时令解放军头疼的是,在进入西南地区,击溃胡宗南麾下的国民党军后,如何保证蒋残军不会在战败后越境逃往国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避免胡宗南部外逃,杨勇兵团除以一部扫荡残匪以外,其余主力部队直接西出毕节,进军川南,军事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切断西南蒋残军逃入西康的退路。

另外一边,陈赓兵团则从广西沿桂越、滇越边境进军,直接将部队开到滇缅边境,防止敌军逃往缅甸。

可见,解放军在进军西南地区之前,在防止敌军败逃境外方面,作了十分充分的准备。反而在如何攻克西南问题上,并未有特别的担忧,只是简单的由周士弟兵团、陈锡联兵团和四野一部组成的大军,长驱直入西南地区,从正面战场强硬冲击敌军防线。

事实证明,解放军的策略十分正确。

11月30日,重庆被解放军攻克以后,敌军虽然仍有庞大的军队数量,但军心已然涣散,迅速土崩瓦解,再也无法组织起来与解放军对战的队伍。

而且,提前阻止残敌外逃的做法,意义也十分巨大。以李弥麾下外逃出境至缅甸的蒋残军为例,就可以看出蒋残军外逃出境以后,在面对解放军以外的军事力量时,均具备相当的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李弥残军盘踞“金三角”期间,缅甸政府武装多次派军围剿,也取得过一些成效。但整体来看,李弥率领的蒋残军在“金三角”地区的地位,始终无法被撼动。李弥不仅得到了当地一些土司头人的支持,还从鸦片生意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并且得到蒋介石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非后来国际舆论压力巨大,美国和蒋介石无奈撤回这支残军,恐怕蒋残军在国际上造成的影响会更加难以控制。

解放军切断敌军溃逃出境的路线以后,胡宗南部败军便成了瓮中之鳖。不过,如此庞大的敌军数量,若想一口将其吃掉,仍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为了防止这部分敌军做困兽之斗,解放军一边在战场上不断压缩敌军生存空间,一边展开政治攻势,促使相当一部分国民党要员的悬崖勒马,及时脱离了蒋介石的罪恶战车,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

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西南战局骤变,此前斗志昂扬,还高喊坚守口号的胡宗南,转眼间就成了光杆司令,沦为败军之将,并于12月23日从西昌乘机逃往海南的三亚,这才得以在成都解放之前,狼狈的保住了性命。

宋希濂的计划

消息传至蒋介石耳中,气得老蒋拍桌子,甚至还给顾祝同下达命令,让他立刻飞往三亚查办胡宗南。

蒋介石显然是气昏了头,才会在国民党军用人之际,下达查办胡宗南这样的命令。好在蒋介石糊涂,顾祝同还算理智,及时劝阻了蒋介石,这才没有导致局面变得更加糟糕。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能给蒋介石卖命的人越来越少了,像胡宗南这样手底下仍掌握着兵马,并且愿意继续跟着蒋介石与解放军顽抗的人就更少了。所以,蒋介石冷静下来以后,也就收回了查办命令,转而下达了一道催促胡宗南立刻返回西南督战的命令。

胡宗南是聪明人,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自然也很清楚,蒋介石之所以没有在这个时候对他落井下石,并非是出于善意,而是希望胡宗南可以继续替他卖命,回到西南地区,率领那里仅存的残军,与解放军继续对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宗南虽然明知道蒋介石意图,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硬着头皮返回西昌。12月28日,胡宗南飞抵西昌时,解放军的兵锋尚未触及西昌,但城中也仅有数千兵力而已。凭借这些兵力,且不说守不住西昌,甚至连逃跑恐怕都困难。

胡宗南重返西昌以后,深知处境艰难,情绪十分不稳定。他时而痛骂蒋介石是“老糊涂”,时而捶胸顿足,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即便如此,胡宗南依然没有投降的打算,仍苦苦思索着如何给解放军制造麻烦。

1950年元旦,胡宗南将西昌的官兵聚集到一处进行训话。这样的场面,胡宗南并不陌生,但此次训话,却与往昔有很大不同,脸上多了几分愁容。

尽管胡宗南的心情不是特别好,却还是强颜欢笑,用一种自信的口吻给西昌官兵们进行训话。他高呼口号,要血战到底,还嚷着静待时机,要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反攻大陆。

胡宗南希望借此次训话提升官兵们的士气,但官兵们表面上表现得很激动,内心其实都清楚,哪还会有什么第三次世界大战,更不要谈什么“反攻大陆”,这一切都是蒋介石虚构出来的“美好”,让他们卖命罢了。

官兵们都清楚的“鬼话”,胡宗南自己当然更清楚,令他有些气愤的是,此次训话以后,蒋介石给他下达电令时,竟然也用这样的话哄骗他,让他固守西昌三个月,同时搜罗川西残兵,等待国际形势变化,准备发起反攻。

胡宗南深知西昌根本就守不住,也知道“反攻大陆”是个落不了地的口号而已,自然不会按照蒋介石的安排去送死。但胡宗南也不打算将西南拱手相让,这一点倒是与蒋介石的想法吻合,他决定在西南与解放军长期周旋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宗南因为固守西南的问题而头疼时,宋希濂等人,其实也在思索未来的退路。

1949年8月,程潜、陈明仁率部起义前一天,曾给宋希濂发过一封电报,希望手握重兵的宋希濂和他们共同起义。对于宋希濂而言,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他当时手握重兵,若能悬崖勒马,必然会有一个较好的结局。

但宋希濂有顾忌,他曾率部多次与解放军交战,担心自己起义后,结局不会太好。因此,宋希濂带着这封电报,去找司令罗文山商量对策。两人见面后,认清了目前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国民党军必败,继续与解放军顽抗,没有胜算。

但起义之举,他们都有顾忌,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最后,两人打算静观其变,想看看陈明仁起义后的境遇,再决定是否起义。

很快,消息传来了,陈明仁起义以后,军队被缴了械,陈明仁暂时失去了对部队的掌控。而事实上,陈明仁起义以后,不仅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还受到了重用,毛主席对他的态度非常坚定,“两军相战,各为其主”。

宋希濂和罗文山不知内情,加上自己心虚,没有勇气率部起义,进而只能选择继续与解放军顽抗。

罗文山的想法是,率军至滇西,背靠缅甸,与解放军周旋。

宋希濂基于罗文山的想法,计划以保山、腾冲、龙陵等县为根据地,以澜沧江、怒江,以及高黎贡山布置防线。若战局有利,则与解放军继续对抗,若战局不利,则窜入缅甸,在境外立足,以国境线为掩护谋求生存空间。

从表面来看,罗文山与宋希濂的想法基本差不多,但本质上却有很大的差别。罗文山更趋向于“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战略,不与解放军正面战斗。宋希濂则趋向于“阵地对战,败逃缅甸”的战略思想,不打算和解放军长期周旋,胜了立足滇西,败了逃往缅甸。

两人皆表明想法以后,罗文山与宋希濂产生了分歧。罗文山认为,败逃缅甸看似是一条退路,因为蒋残军进入缅甸以后,缅甸政府武装不强,无法第一时间解决掉他们。但事实上,窜入缅甸以后,蒋残军就变成名不正言不顺的蒋残匪,会遭受国际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文山的担忧合情合理,因为李弥的蒋残军进入缅甸以后,虽然称霸了“金三角”,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最终确实因为国际压力而不得不撤军。但当时的罗文山和宋希濂自然无法预见到这样的事实,因此宋希濂仍不甘心就此放弃,遂于8月11日飞汉中去见了胡宗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希濂与胡宗南此次密谈时间长达6小时,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分别是:

第一,第三次世界大战短期内能否爆发?

第二,解放军会不会出现内部分裂的可能性?

第三,国民党能否稳住阵脚,保住目前掌控的台湾、西南、华南等地区?

第四,解放军进军西南时,国民党军该不该与解放军决战,如果不选择决战,该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

仅仅一个小时的讨论过后,前三个问题就被两人相继否定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全球参战国基本上都处于元气大伤的阶段,很难在短期内再次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解放军上下齐心,三军用命,军民和谐,如今外部力量无法击败解放军,内部更不可能出现分裂的情况,这种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是深陷败局是无能的臆测而已。

至于国民党军能否守住目前占据的地区,胡宗南和宋希濂的看法也不乐观。尽管国民党当时仍有一百多万部队,但解放军的兵力更大,更何况国民党军官兵的军心已经不稳,想要在正面战场取胜,保住现有阵地,希望十分渺茫。

经过一番缜密的推算以后,胡宗南和宋希濂都认为,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华南和西南的全面解放,已经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罢了。因此,第四个问题,就成为两人此次密谈的核心内容。

解放军进入西南后,不能正面决战的情况下,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抵抗?谈到这个问题后,宋希濂说出了自己的大胆计划。

宋希濂的计划,主要分为两步。

第一步,将手中的部队迅速转移至西康和川南,抢在解放军全面进攻西南之前,控制住前往滇缅边境的通路;

第二步,解放军全面进攻以后,不与解放军正面对抗,立刻转移主力部队至保山、腾冲、龙陵一带。如果解放军逼得紧迫,战局出现不利情况,仍不与解放军交战,立刻率部退进缅甸境内。

胡宗南与宋希濂密谈之前,思路一直与罗文山相似,从未想过保存军队实力,进入缅甸境内,争得一片立足之地。不得不说,率领大军越境进入缅甸的计划,实在是太过大胆,这样的做法远非率领残军逃入缅甸的做法可比。

宋希濂的计划,令胡宗南眼前一亮,迅速从座位上弹起身来,拍着宋希濂的肩膀不断称赞。此次密谈之后,胡宗南便以训练新兵为名,调两个师到乐山、峨眉一带。宋希濂见胡宗南按照他的计划行动起来,也调了一支4000余人的新兵队开往泸州,占据退往滇缅边境的要道。

宋希濂以为自己的计划得到了认可,对此颇为得意,没想到胡宗南却再也没有采取下一步行动,计划竟然就此搁置了。宋希濂再次面见胡宗南时,这才知道,胡宗南将宋希濂的计划上报蒋介石以后,蒋介石直接给否决了。

蒋介石的态度十分坚决,他认为西南全境坚决不能让给解放军。胡宗南对此颇为无奈,委婉的表示,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想要守住西南全境,难度不小。没想到蒋介石竟然说:

“守不住也得守,守住西南,绝不仅仅是守住一片土地,最主要的是,让全世界都知道,国民党还在大陆,这个国家还是我们的。只有这样,美国人才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援助……”

蒋介石的态度已经很明显,即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仍寄希望于外界力量,将美国的支持视为转败为胜的希望。

面对如此倔强的蒋介石,胡宗南也无可奈何,只能服从。宋希濂得知事情的真相,自知无法劝说蒋介石改变主意,也只能无奈的说了一句:“那只好死守了。”

事实证明,蒋介石的顽固,并不能改变西南局势。西南的国民党军,在解放军的大包围方针下,再也没有了逃窜之机,只能吞下战败的苦果。

宋希濂的计划,虽然无法改变国民党军最终战败的局面,但确实会给解放军造成巨大的麻烦。大量的国民党军队若真的窜入缅甸,两国边境线将成为一条隐形“防线”,解放军再想围歼这股蒋介石残军,恐怕会遇到很多麻烦。

而且,十余万蒋介石残军盘踞在滇缅边境,将形成巨大的威胁。尤其是朝鲜方面的局势骤变以后,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可能对新中国的作战计划形成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蒋介石否定了宋希濂的计划,对新中国而言,算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