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北京。

恰巧这期间,苏联和中国因为中印朗久事件,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最后,在正式的会谈上,赫鲁晓夫与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元帅之间,爆发了剑拔弩张的争论。

双方你来我往,毫不退让,场面一度闹得不可开交。

最后,一直沉默不语的毛主席不紧不慢地说了几句话,才终于结束了这次不愉快的会谈。

那么,赫鲁晓夫与陈毅在为何事争执呢?毛主席又说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与赫鲁晓夫

1959年8月底,印度仗着苏联的支持,屡次在中印边界挑起武装冲突,朗久事件由此爆发。

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主动与印度对话,试图积极寻求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和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可没想到,印度非但不肯好好解决此事,反而变本加厉,在两个月后再次挑起空喀山冲突。

毛主席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主义者,现在印度居然敢觊觎我们的领土,他老人家自然不能接受。

但由于当时苏联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虽然彼时的中苏关系已经恶化,可我国在对中印冲突做出回应之前,还是向苏联通报了情况,并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

然而,在这件事上,苏联却偏向了印度。

当时,印度是第三世界的代表,也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很有面子。

且那时候苏联正在和美国激烈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如果有印度从中帮腔的话,则可以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当时是美国的盟友,他们同美国建立了联盟,导致苏联在南亚地区很是被动,这个时候,印度的地区影响力就更加关键了。

还有一点,就是经济原因。

当时的印度与苏联的产业很有互补性,苏联重工业发达,有些产能过剩,而印度则是轻工业和农业比较发达,但工业科技落后。

因此,双方一旦达成同盟,印度便能为苏联提供大量生活用品和粮食,且苏联也能将产能过剩的工业制品转而销售到印度,实现双赢局面。

就这样,在这种微妙的国际氛围当中,赫鲁晓夫开启了他最后一次访华行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鲁晓夫访华

和其第一次热情洋溢的访华不同,赫鲁晓夫第二次访华,更像是一场面和心不和的会晤。

国宴上,各国共产党代表齐聚宴会其乐融融,可不承想,头号国宾赫鲁晓夫的一番讲话,却引发了一起外交礼仪事件。

当时,赫鲁晓夫作为我国的宾客,却堂而皇之地在我们的土地上,指责我们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