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这两年,浙江湖州的很多群众养成了两个习惯:一是晚上8点看《看见》,二是有事找《看见》。

《看见》是什么?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打造的这档栏目,因为主打舆论监督,一度让当地干部“谈之色变”,现在却成为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一环

01

融媒融成“全新媒体”

6月24日,“《看见》栏目开播两周年座谈会”在湖州市行政会议中心召开。

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提到,“看得见的变化最有感染力。在《看见》栏目的推动下,我们看见了干部作风之变、城乡环境之变、经济发展之变,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老百姓有了真切而具象的感受。”

最新数据显示,两年475期节目,累计曝光问题235个,全网总阅读量超3.4亿人次,超9000万人次参与互动,问题解决率达90%以上。

《看见》栏目背后的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作为浙江省第二家融合的地市级媒体单位,从2019年12月广电与报社两大集团整合,到2023年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改革迈向3.0方向推进,实现了多次迭代升级。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地把报社和广电合并在一起,而是要打通媒体平台界限,打破原有组织架构和利益格局,建立全新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的3.0版探索之路,加快了数智传媒中台建设,打造了全媒传播体系,深化了“新闻+”应用场景,打造了全效治理体系,同时强化机制保障,创新考核制度,打造人才支撑体系,建立融媒矩阵,打造内容生产体系。

身负“舆论监督之剑”,这个太湖之滨的城市,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

02

舆论监督 新媒体化

舆论监督方式的转变是《看见》给湖州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

依托南太湖号新闻客户端,《看见》全媒体监督的数字化应用,实现了舆论监督的新媒体化。

从传统问政节目向客户端问政平台转型,全网浏览量高,社会影响力大,是媒介化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为全媒体时代融媒问政栏目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开创了新模式。

迭代应用场景。随栏目一起上线南太湖号客户端的“看见”全媒体监督应用平台,设置了提问曝光、即时办理、民声大数据、专题报道、百姓评议等模块,构建群众反映、媒体转交、部门办理、通报亮晒,到重点选题全媒体监督报道、整改追踪、结果反馈、百姓评价,最后大数据汇总、舆情分析、内参建议的闭环运行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个全新的民意碰撞台,聚焦市民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截至目前,平台累计交办相关单位问题13181个,有效答复率达97%以上。

扩大长尾效应。完善南太湖号、日报、电视、广播和舆情报告、深度新闻、短视频、语音精编“四大核心板块+四大延伸产品”的传播矩阵,在认真做好重点报道全媒发布的基础上,重点创新短视频生产,做长传播链,并推出侧重收集社情民意、聚焦社会治理的《社情报告》和智库产品,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

创新治理模式。致力于创新“技术+媒体+数据”话务服务新模式,通过《看见》应用场景,与市信访局联合打造融媒体栏目“12345 接诉即办在现场”,推动12345热线、110报警服务台、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三联互通,构建全网“接诉即办”闭环,实现百姓诉求和社会治理从“耳畔”到“指尖”的全方位响应。

《看见》栏目通过媒体的力量,让每一次的曝光,都是一次问题的发现;每一次的报道,都是一次整改的契机,取得了“一地曝光,全域整改”的效果,实现了“新闻+政务+服务”的创新打法,更好地以媒体监督“小杠杆”撬动社会治理大效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2月,《看见》栏目推出“关注桥下空间”系列报道。 系列共5篇,多角度曝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桥下空间脏乱差,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关区县、部门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制定整改措施,立行立改,4月,全市面上桥下空间全部整改完毕,成了篮球场、咖啡馆、停车场等等。 “没想到都能利用起来,比以前好太多了! ”对于部门的快速行动、立行立改,市民纷纷点赞。

03

采访处境协作化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面对舆论监督的思想状态,在《看见》栏目开播两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栏目中负责调派选题的路平对开播初期的状况记忆犹新:“人们面对批评的态度往往是闪躲的,这是人之常情。记者们一开始采访政府部门,就遭遇了不小的阻碍。

接受采访的政府人员早期在和媒体接触时会推诿,或者说“这不是我们(管)的事情”,不愿意说话。接触下来,政府人员和媒体记者之间,似乎变成了对立关系。

抵触,甚至对抗的心理,让刚开始跑监督报道的记者们吃了苦头,不配合的采访对象也令选题更加难以推进。

为消除相关部门的顾虑,栏目组向“看见办”申请了一个政策:各部门主动报送的新闻线索被曝光,年底绩效考核不扣分;如果被《看见》栏目记者率先曝光,则相关部门遵照扣罚规定严格执行。这招“杀手锏”果然奏效,一些原先不太配合的部门变成了报送线索的“大户”

随着政府部门的顾虑逐渐消失,记者与政府部门之间立场的隔阂也日渐消融,一些部门“真正有了新闻发言人的样子”。这时候,距离《看见》栏目开播已过去了两三个月。

“他们(政府人员)渐渐熟悉了采访程序,放下了顾虑,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报道有助于他们改进工作。”路平回忆道,“政府人员的工作作风发生转变,从不太配合到愿意讲,和媒体的关系从对立转变成协作。

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臧晶晶是《看见》栏目的编辑,她工作中的明显感受是,随着节目影响力的扩大,《看见》记者的采访处境也有了变化

“现在,很多部门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臧晶晶说,如今他们在湖州采访,已经比较少遇到会回避采访的部门了。

从最初的“回避监督”到现在的“直面监督”,乃至“欢迎监督”,一种“闻风而动”“闻过则喜”“闻鸡起舞”“事不过夜”的可喜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04

“老大难”事项“看见”化

《看见》定位“老百姓自己的栏目”,剑指“顽疾”,通过多领域、多层面、多角度直击百姓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和痛点,老旧小区改造不文明施工、属地部门权责不清等一批“老大难”事项得以解决,市民期盼得到满意回应。

解决不了的问题找《看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百姓出题。市民《看见》爆料群、市民《看见》座谈会,是百姓中的“挑刺”达人、热心人士、社区网格员等发挥的大好空间。通过广泛开展调查排摸、定期组织座谈,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看见》的百姓视角,始终与时俱进。

邀百姓参与。《看见》应用上推出的栏目专题板块,根据栏目舆论监督主题,实时推出热聊话题,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看见》市民观察团,网上报名超千人,遴选260多名市民代表参与28次“看见行”活动,不定期考察曝光问题整改现场,提出有关意见建议。收到曝光问题5000多条、提问1.8万条、分享超7万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请百姓评价。在“看见”应用场景设置“百姓评议”板块,除了满意与否的投票外,增加“百姓留言”选项,了解百姓对整改情况的整体评价,并上线民生大数据和基层百姓评两大实时反馈板块,及时搜集对《看见》报道质量和属地、部门推进问题整改成效的评价,群众平均满意率达到9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8月24日曝光的中心城区废弃线杆问题,线索来自湖州市执法局,问题至少已困扰执法局3年。

有了《看见》栏目后,执法局将电线杆问题作为线索上报。当晚的节目一播完,市执法局的领导就立即宣布了整改方案。此外,市文明办负责人也提出了整改建议。 根据“一地曝光、全域整改”机制,全市2.4万余根废弃线杆,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被一一拔除。 这篇报道也获得了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舆论监督报道奖”三等奖。

05

执政理念开放化

“看见办”是“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领导小组的下设办公室,作为实践活动的“中枢”机构,“看见办”制定了一系列举措,在市级媒体上设立舆论监督栏目《看见》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有人将新闻媒体对政府部门的舆论监督形容为啄木鸟与树的关系:“树”(政府部门)只有接受“啄木鸟”(新闻媒体)善意的“敲打”,才能“虫去病除”“枝繁叶茂”。

湖州市委这棵大树,对“啄木鸟”的光临总是一副张开怀抱的开放姿态。

2022年,《看见》开播的同时,湖州市委出台了《全媒体专栏 <看见> 全闭环运行流程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 <看见> 栏目曝光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曝光问题播出当日,区县及市级部门分管领导要做到“三必到”,即集中收看现场必到、研究整改会议必到、问题曝光点位必到,当晚8点集中收看栏目,9点必须研究怎么整改、制定整改方案,次日就要行动,按期抓好整改。

有基层管理人员这样形容和《看见》“和解”的过程:“从感受上来讲是一种从难受到接受再到享受的过程;从心态上来讲,是从忐忑到坦然到淡然的转变。”

两年来各级干部在解决问题中作风、能力有了全面提升,也让百姓在变化中看到实惠、在幸福中真切有感。

正如湖州市委书记陈浩所说,“自我揭短”式的媒体监督不好做,但湖州没有避之不及,反而敞开大门,主动接受监督,这不仅要有闻过则喜的胸襟,更要有知短补短的自信。

以舆论监督为推手,湖州开启了一场城市治理的全新实践,政府、企业、市民多元参与,以监督促落实,以沟通察不足,政企、政民有效互动,城市也因此发生了深刻改变。

校对 | 赵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