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文化历经悠悠千年,其独有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很多人心底难以磨灭的"最强乡音"。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商务部联合摄制、央视综合频道制作的的大型美食文旅季播节目《三餐四季》于6月23日20:00档登陆央视综合频道,央视频APP同步播出。本期节目走进古城贵阳、遵义,由撒贝宁和孟盛楠、王嘉宁和王耀庆分别组成寻味团,游走在市井长巷,感受那些蕴藏在美食中的情感交织与文化共鸣。尽管很多美食已经演变成更具时代气息的模样,但那些食物背后的烟火故事,依然闪耀着中华文化最悠久的气质与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食不仅是一种文化,更蕴含着人们对生活、对家乡美食文化的态度。从贵阳到遵义,一日三餐,人间烟火,每一种美食的名字,都装满幸福的味道:谐音"常吃常旺"的肠旺面,是贵阳人一天好兆头的开始。通过油炸将食材黏在一起的"恋爱豆腐果"是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当然还有代表着把春天一口吃进肚子里的"丝娃娃",预示着世间万物的欣欣向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书·郦食其传》中曾提到"民以食为天",从节目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美食带给我们味蕾的冲击,还能体会到美食中浓缩的人们情感温度。那些煎炒烹炸都变成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流淌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而节目通过溯源美食承载的人文内涵,不仅能够让人们更深切感受中华美食文化的美好与温暖,也加深了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美食里的智慧不仅仅存在于名字里,东方美味里流传更多的还有祖先不屈不挠的精神,敬畏自然的初心和无比坚韧的生命力。

古时的贵州自然环境恶劣,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吃"变成了祖先们倾注最多智慧的一种方法,抵御寒湿的"热辣滚烫"成为贵州美食的标志。节目中我们看到,药食同源的折耳根是贵州人的"本命菜",从油炸、凉拌到泡水,折耳根的吃法被透彻挖掘。因为自古缺盐,聪慧的贵州先民便想到了一种迂回的办法——以"酸"代"盐",于是红酸汤应运而生。还有能除湿御寒的火锅,温补暖心的羊肉粉,平衡酸碱的豆花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餐四季》展示给我们的美食,不再只是用来简简单单的果腹,更表达了人们依时而变的智慧灵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升起烟火,努力生活,构建文明,顽强把握着生命的延续。节目用品尝"中国味道"的方式讲述了"中国精神",丝滑地让美食文化从一场"视觉盛宴"升华成了"精神盛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一道美食的品鉴,不仅仅是要"食其味,知其史",更重要的是"会其意",更包含生命体验以及文化传承。通过节目里的这些平凡的人间故事,让观众真实感受到美食中流淌的情愫,形成了完美的精神共振,进而洞见了美食文化背后对生活的期待,对幸福的向往。这些和谐愿景、情感传承共同凝聚成集体的民族情怀,让美味拥有了更浓厚的"时代气度"。

作者:王彦

文:王彦 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提供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