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举行中考,上午的语文刚考完,有些考生就面露难色了。

不是因为考题有多难,而是作文题可能让你“跑偏”。

我们先来看看北京中考的作文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香山、居庸关、卢沟桥、漕运码头……坐落在北京中轴线或文化带上,成为北京的文化标志。胡同古镇、奥运场馆、美丽新农村……同样富有文化内涵。漫游北京,寻古访今,可以丰富见闻,开阔视野,感受真善美。请选择你熟悉的地方,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本试卷第一大题涉及的文化场所不在写作范围内)

(2)一日三餐,往复循环,“盘中餐”熟悉又陌生。盘中可盛一饭一蔬,让我们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穑的艰辛,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请以“盘中餐”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说实话,这两个作文题都不难,也好理解。

这样的出题思路,比那些故作高深的要好,平凡点滴中写出好文章才是真的好。

但是,有考生家长说,孩子选了考题一,也就是写“游记”,但是写的不是北京的景点,而是北京之外的地方。

考生出考场和其他学生一沟通,才发现自己是不是“偏题”了。因此,考生和考生家长都非常担心,如果是“偏题”了,那影响可就太大了。

要知道,现在初中升高中,比高中考大学要难多了,很多地方初中考高中,有一半甚至超过一半的学生是上不了高中的。在如此严峻的升学压力下,如果占分比重较高的作文再出点问题,那可真有可能如这位网友所说:写篇游记把自己游到了职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微博上的一些反映来看,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很有可能还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再回到考题本身来看,我的看法是:

写北京之外的游记,万不可算作“跑题”。

因为出题本身,就没有完全限制在北京。

尽管作文题示例是在说北京的一些文化标志,但请注意,不管你前面说的有多少是北京的景点,作为答题者,最后一句落脚点才是最后给到他的指令。而落脚点是“请选择你熟悉的地方,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本试卷第一大题涉及的文化场所不在写作范围内)”。

这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指令,当然可以任由考生自行发挥,只要没有偏离“游记、见闻和真善美的感受”即可。

换句话说,只要你最后的指令没有严格的限制“请选择你熟悉的北京的某一景点,写一篇游记”,那你就可以写你任何一个包括北京之外的某个或者某些景点游记。

从出题的思路来讲,我认为北京的试题,有贴近性的考量无可厚非,所以举了很多北京景点的例子。如果考生天然代入去写北京,这自然很好,但考生如果写了其他的游记,我认为同样很棒。

因此,阅卷考量的应该是考生在游记上的深刻体会和感悟,而绝不要局限在是不是写的北京游记。

考题足够严谨,足够严丝合缝,那自然没得说,但如果考题本身不够严谨,那就得包罗万象,有容乃大。

初中生这个年龄段,本来就应该少些条条框框,多一些发散思维。如果说人为的在逻辑本就不严谨的考题上,还要去较真儿必须让考生写北京,那就是教育上的悲哀,也会成为中考历史上的一个笑话。

我也把这个考题放到AI软件里测试了下,给出的答案同样是“不应该局限在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好比一个程序员写程序,前面写的好像挺严谨,但最后的指令很模糊,得到了很多北京之外的答案,那如果这时候你还要说你要的答案就必须是北京。那我就只能说,这个程序员写的程序,在最后的指令上是有大BUG的。而有这样大BUG的,还是在这么重要的场合出现,那整个程序员团队都应该被开掉。所以,如果此次北京中考作文题,如果答题是北京之外的游记,结果还被扣分的,我认为出题团队和相关领导应该受重罚。

综上而言,我的答案是,出题无外乎两点,要么你给我一个无比清晰和严谨的指令,我按指令办事;要么就是一个开放的方向,我可更大自由度地发挥。

最怕的就是那种,说完上文后你跟我说:“你懂我意思吧”,然后跟你挥挥手让你自己去理解。

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领导或者合作对象,我一般会用两个大写字母去形容这样的人。

希望这次北京的作文考题,阅卷时是按照开放的方向去评判的,否则,一句不清晰的指令,真的可以让一些考生失去上高中的资格。

影响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上,命运齿轮的转动,不该是草率的,不该是狭隘的,不该是充满争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