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财联社6月24日讯(记者 周晓雅)指数投资大时代,ETF不光是投资者的好工具,也成为财富管理的新引擎,ETF生态圈变化日新月异。

6月21日,财联社携手华夏基金在苏州举办以“蓄势而发 逆风起势”为题的第三届财富管理论坛。在主题演讲的环节中,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高级副总裁鲁亚运分享了他对ETF市场发展的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讲伊始,鲁亚运直言自己最近几年对行业感触颇深。“一边做ETF投资者教育工作,一边给投资者做心理按摩,感受到市场有波动,投资不容易。我今天的任务是给在座的做心理按摩,一起来探讨如何借助财富管理提升客户投资体验,指数基金作为财富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将从基金管理买方的视角给大家分享些内容。”

他用一组数据展现了全球市场ETF发展速度之快,但相较于国外,中国ETF市场发展更是“跑出加速度”。规模的快速增长源于三大驱动力。一是资本市场效率提升,主观投资创造Alpha面临挑战;二是ETF作为优质普惠金融工具,股票交易价值替代;三是ETF符合长期资金配置审美,能够作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其中,股票交易价值的替代被鲁亚远视作近几年驱动ETF快速增长主要的核心因素, “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客户自己做交易也很难,以前大家会觉得炒股很难不如去交易ETF,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大家发现,行业轮动较快,仅仅是交易ETF未必能获得较好投资体验,所以大家拿ETF不光是做交易,也会开始做配置。”以今年备受关注的跨境ETF、黄金ETF、红利类ETF为例,他说,这表明投资者对ETF的关注已经不单局限于行业主题ETF。

但对比发达经济体,鲁亚运认为,无论是规模的绝对值,还是与股市市值、GDP的相对占比,中国ETF市场发展还处偏早期阶段,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产品创新兼顾策略服务。”他对ETF市场的下一个20年发展给出核心要义。对于财富管理行业,鲁亚运看到,市场行情轮动的加快,驱动投资行为的转变,ETF正从投资者的交易工具,慢慢转为资产配置工具,这也正是行业推动资产配置投教工作、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好时机。

中国ETF市场“跑出加速度”

“得ETF者,得天下”成为近年国内券商行业经纪业务的共识,事实上,全球市场都正经历由ETF带来的市场变革。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球ETF基金数量超1万只,连续20年正增长;全球ETF基金规模达到11.6万亿美元,超过2021年达历史最高点;全球ETF基金规模在共同基金中占比从2005年的2.3%大幅提升至16.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内的ETF市场也同样跑出了‘加速度’。”鲁亚运用两组数据进一步解释,第一个数据是规模的增长,2004年华夏上证50ETF成立,境内ETF启动,2004到2014年之间ETF的发展是相对缓慢,用了15年的时间达到第一个一万亿目标。但是紧接着,2020年到2023年,3年时间从一万亿增长到了两万亿,当前ETF市场迎来了加速度。

他还提到,微观数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感受。“2018年我在交易所借调,去到一些券商营业部做ETF投资教育工作,普及率还比较低,当时单个交易所持有人数量不到100万人。到了2023年底,非货ETF持有户数已经达到1700万,短短5年时间ETF的持有户数已经涨了十几倍,但是跟两亿的股民来比还是不到10%的渗透率。”

规模的快速攀升下,ETF管理人、托管人、做市商、产品品类也在近年迎来较快速变化,ETF生态圈参与者迅速壮大。

那么,中国ETF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发展的天花板在哪?鲁亚运提到,截至去年底,中国权益ETF总规模2446亿美元,位列全球主要经济体第4位,而全球ETF规模已突破10万亿美元。

“看绝对体量没有参照意义,我们以国内的国情看看相对的数字。”他分析,美国股票ETF的规模占到美股总市值大概12%的水平,中国ETF规模占其股市市值仅2.6%,占其GDP仅1.4%,远不及其他主要经济体,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快速发展下的三大驱动力

他进一步表示,我国ETF规模的快速增长源于三大驱动力。一是资本市场效率提升,主观投资创造Alpha面临挑战;二是ETF作为优质普惠金融工具,股票交易价值替代;三是ETF符合长期资金配置审美,能够作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对于近年主动权益基金和被动指数基金的业绩表现,鲁亚运分析,2022是分水岭。“从国内市场来看,在主流热门赛道中(金融地产、消费、新能源(车)、科技通信),近两年多的时间区间里主动产品收益很难稳定跑赢指数。”

反映到产品规模变化,截至去年底,我国近三年ETF规模增速为115%,近五年ETF规模增速为393%,ETF规模增速远超其他权益基金。

“这也是投资者在‘用脚投票’。如果无法从主动权益产品中盈利,投资者即使接下来要低位加仓,也更倾向于用指数基金进行投资配置,追求成本的最小化。”鲁亚运说。

在他眼中,股票交易价值的替代,是过去几年驱动ETF快速增长最主要的核心因素。“此前,在ETF的1.0时代,ETF规模主要来自渠道代销;而进入到ETF2.0时代后,客户会自主决策,选择合适的ETF进行交易。”

今年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自主选择交易难度较大,难以获得较好的投资体验。鲁亚运认为,这使得ETF市场步入3.0时代,即投资者不仅将ETF用于交易,还作为资产配置的有效工具,因此,跨境ETF、黄金ETF、红利类ETF等开始被市场关注,而不仅局限于行业主题ETF。

在股民从炒股票到炒ETF的替代过程中,权益商品ETF的总成交额逐年明显提升,在去年全年,权益商品ETF成交额突破15万亿。流动性的攀升也离不开做市商的支持,2023年,配套有3-10家流动性服务商的ETF数量合计达700只。

另外,他还提到,近期市场有所波动,但长期来看,在保险定价利率下调、存款利率下调等背景下,有望持续吸引增量资金入市。与国外成熟市场中长期资金占比相比,国内A股市场长期资金占比较少,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ETF符合长期资金配置审美,虽然短期看市场又有所波动,但老百姓是有投资需求的,十年前老百姓的钱流向房地产,最近可能会流向债券,未来是不是会有新的流向去处。在利率下调的背景下,如果市场信心有所修复,未来咱们的资本市场是不是有可能会承接老百姓的投资需求?”鲁亚远认为,ETF的发展为长期资金提供了低成本、风格稳定的投资工具,这也将是未来的契机,如果长期资金入市,ETF是否也会是承接长期资金的主要抓手。

对于ETF能否在行情调整中发挥“稳定器”作用,鲁亚运给予肯定的答案。从近年基金份额的变化来看,指数产品“越跌越买”效应愈发显著,“越跌越买”增量资金的入场,能对冲下跌行情时的恐慌情绪,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市场,尤其是宽基ETF。

下一个20年:以客户体验为核心

虽然近年ETF市场“越跌越买”的效应显著,但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ETF整体的成交活跃度却在同步下降,客户更多的是观望情绪。

这也使得鲁亚运对市场的发展有更多的思考。“虽然看到ETF的‘越跌越买’,但要实现行业良性发展,我希望客户每次ETF交易或者投资都能够赚到钱出去,再因为看好行业或者赛道重新进来,而不仅仅是‘越跌越买’的加仓,或者是抢反弹的行为。”

他认为,产品自带的透明性、低门槛等特征,客户体验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属性构成ETF长久生命力。随着指数产品创新发展提速,品类将更加丰富和全面。

作为国内ETF市场的先行者,华夏基金过去20年跟着行业一同发展。自2004年发行国内首只ETF以来,华夏基金始终高度重视ETF业务,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引领行业发展潮流,先后设计推出境内首只中小盘股票ETF(中小板ETF)、境内首只跨境ETF(恒生ETF)、境内首批行业系列ETF、首只沪港通ETF、首批科创板ETF(科创50ETF)、首批A50ETF等重大创新产品,为推动国内ETF业务发展做出贡献。

参照海外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开始将ETF用作交易,慢慢开始转向资产配置。因此,鲁亚运感慨,近期市场很艰难,财富管理的开展也比较艰难,但是恰恰在震荡行情当中反而是推广财富管理比较好的时间点。

他以往会在路演接触投资者时,做一些草根调研,如了解大家是否买过ETF,是否盈利,买ETF跟炒股收益的差异。“在此期间感受到一个点,大家从炒个股开始转向交易ETF原因在于炒个股确实越来越难。但是最近一两年交易ETF也很难,行业轮动很快,大部分投资者抓不到交易机会。大家转而思考是不是应该做配置,当客户在交易ETF过程当中遇到一些现实问题时,就会驱动大家做一些变化。”

当前也正是一个驱动变化的时间点。鲁亚运坦言,客户当前确实面临一些困难,我们去推资产配置,去推财富管理,去提升客户投资体验,恰恰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随着近年市场行情轮动加快,驱动投资者产生资产配置需求,这也更有利于资产配置的投教工作的开展。

另外,海外市场中,随着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美国智能投顾市场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美国智能投顾偏好低成本的指数基金类产品,ETF成为美国头部智能投顾公司的资产池主要构成。

而在我国,鲁亚运也认为,随着财富管理迎接投顾大时代,ETF是更优底层资产,将充当比较重要的角色。

在他看来,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转型,越来越多的投资顾问在客户的投资组合中使用ETF,他调研了解到,相较于自主决策,投资者接受投顾指导ETF投资能改善投资体验。

而回到华夏基金自身,鲁亚远介绍,以资产类别划分,华夏基金旗下的ETF具有相关性比较低的产品,比如跨境ETF和A股的产品,还有黄金、豆粕等商品ETF产品,这也为财富管理行业提供新思路,未来的资产配置能否放宽视野,进行多资产配置,从而给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我们希望站在客户角度,以客户为中心,力争做最好的ETF管理者。”他表示,在财富管理转型过程中,华夏基金业也会在产品颗粒度层面不断细分,给市场创设更好的指数资产,共同拥抱未来财富管理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