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6月23日电 (记者殷淼)近日,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举办题为“中国高质量发展与‘一带一路’经济学:世界发展的经济解决方案”的网络研讨会。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应邀作主题发言,来自瑞典、挪威、荷兰等多个国家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造福各国,惠及全球。

崔爱民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中国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依托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成果,契合共建国家的发展需求,遵循合作共赢的理念,取得了辉煌成就。崔爱民欢迎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荷兰Innovasian Bridge公司首席执行官杨·霍普马表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为欧洲企业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合作机会。他指出,中国政府制定了气候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50年,中国需要的绿色投资将达到26万亿美元,这为欧洲公司在技术和绿色转型方面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挪威东南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格伦·迪森认为,中国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秩序向更加公平和公正的方向发展。他说,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合作而非说教,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方面,中国采用的是合作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多极化思维模式,无论是在经济走廊建设,还是在金融与贸易领域,都是如此。迪森教授期待更多欧洲国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互利共赢,获得更加公平、合理和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丁一凡指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齐头并进。中国在科技创新、新能源和绿色产品等领域的优势,将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侯赛因·阿斯克里认为,了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是理解“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新阶段的关键。他表示,中国在信息技术、自动化工业、航空航天、海洋设备、现代铁路、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和农业装备等领域已经实现了从低到高的质变。他相信“一带一路”倡议将对亚洲、非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积极影响。

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史蒂芬·布鲁尔表示,中国高质量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学涉及的理论是科学概念,而非意识形态,它们与全球发展的理念相契合。他相信,这将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