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热衷于军事技术的群体中,有这样一句话广为流传:“以前航母盼成狗,如今滑跃还嫌丑。上了电磁弹射器,又嫌不是核动力。”

这句“打油诗”不仅折射出国内军迷对航空母舰技术发展的极高关注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核动力航母的无限憧憬和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解:正在海试的福建舰,安装电磁弹射器)

当然,对于军迷们上述心理,并不难理解。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每一艘航母相较于前一艘来说,都迈出了重大一步。

尤其是福建舰,基于辽宁舰和山东舰的建造经验,不仅将原先滑跃式甲板更换为直通式甲板,甚至还在甲板上安装电磁弹射器,并配备全新舰载机歼-35。

当下,福建舰第二次海试已经结束,再结合此前中国海军上将发表的一系列言论,可见,我们距离第四艘、第五艘航母,已经不远了

这是因为,这名上将表示,中国在建造航母的过程中,并未遭遇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关于是否会在第四艘航母中采用核动力技术的问题,他则暗示答案即将揭晓。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中国发展航母的目的并不是与其他国家进行无意义的竞争,而是立足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高度。

对此,各界媒体和分析人士进行了深入解读,试图从中挖掘更多的信息。然而,归结起来,核心信息只有两点:中国即将启动第四艘航母的建设,并且在技术上没有遇到瓶颈。从这两点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中国航母的未来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解:核动力航母最大优势在于续航能力和战场持续作战能力)

有专家认为,虽然核动力航母因其强大的续航力和战斗力成为很多军事迷心目中的“终极梦想”,但中国下一艘航母很可能仍旧采用常规动力。

为什么会得出这一结论?

曾有观点认为,高昂的建造成本是发展核动力航母的主要障碍,但对中国来说,这并不是我们不造核动力航母的根本原因,而是与美国海军在核动力航母上的经验教训有关,其发展路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参考。

核动力航母以其惊人的续航能力和强大的战场持续作战能力,为美国海军提供了难以比拟的全球威慑和快速反应能力。这种能力对于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需要迅速投射军事力量至世界各地的关键时刻。

然而,这并非没有代价。

比如接受中期大修的“约翰·C·斯坦尼斯”号和同级别“华盛顿”号航母,都出现工期延长现象,尤其是后者,一度延长了19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解:美国造船厂对航母的维护时间一直在延长)

更糟糕的是,现有舰艇工期延长,意味着其他舰艇只能无限期排队,一直以部署状态等待维修,而何时才能结束部署状态,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所以,增加现有航母部署周期固然是一个权宜之计,但也会加剧船员的身心负担,甚至可能引发更多的健康和心理问题。

与此同时,新一代“福特”级后续航母建造进度也格外缓慢,首舰福特号甚至还多次因为无法正常运转,使得美军不得不从二号舰肯尼迪号身上转移零件来维持部署。

很显然,美国造船业面临着巨大挑战,比如熟练劳动力的短缺和供应链的不稳定。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在航母发展过程中,就有必要采取更为谨慎的策略,最起码,要确保常规动力航母够用,而不会在未来核航母维护大修期间,出现和美国一样的“航母空窗期”。

总体来说,美国航母的发展,引发各国对常规向核动力转换以及保持常规动力和核动力航母平衡两大方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