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约3700字,阅读需10分钟

据新华社消息,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6月1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发布《更好赋能中国繁荣世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中英文版)智库报告,并举办中欧智库研讨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源新华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智库报告首页截图,截自《更好赋能中国繁荣世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中英文版)智库报告原文。新华社 发

其中

智库报告第五章《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实践》第十节“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努力形成创新高地”中重点提到西部(成都)科学城,关注四川天府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智库报告第五章第十节部分截图。截自《更好赋能中国繁荣世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中英文版)智库报告原文。新华社 发

相关报告原文摘录如下:

“目前,平台已上线仪器设备272台(套)、发布技术服务清单232项,为来自成渝及全国100余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供数千次的专业服务。”天府新区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公共平台企业经营发展中心负责人说。

这家位于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公共平台,有“芯片医院”之称,能为企业解决概念验证、产品研发、中试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让成渝两地芯片企业大幅降低研发成本、研发周期也大大缩短。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4年来,两地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共建西部科学城。

近年来,西部(成都)科学城构建形成“一核四区多基地”空间布局,构建“国家实验室+省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构筑学科方向关联、功能互相支撑的大装置集群。西部(重庆)科学城通过聚力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大科创高地,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16个重要领域深耕发展。

围绕共建西部科学城,成渝两地相向而行,突出做优做强创新策源转化核心功能、培育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创新资源不断汇聚、创新活力积极迸发的新格局初步成型。

一是协同布局重大创新平台。截至今年3月底,川渝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已达27个,重大科技平台319个,新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2个,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16个。目前,西部科学城上万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已经实现开放共享,川渝联合实施的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超过160项,攻克了一批难题。

二是优势互补深化产研合作。四川天府新区企业联合重庆科研院所开展科研项目9个,其中航天科工大数据、远望探测公司获得成都市区域合作科技项目支持;成都超算中心已与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重庆塞力斯汽车等50余家用户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是突出特色发力科技服务。成渝两地将科技服务作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例如,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与两江新区明月湖协同创新研究院合作,在链接两地资源、推动要素互通上进一步创新探索。

以共建西部科学城为牵引,川渝科技成果转化能量正充分释放,两地汇聚科技型企业近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

报告如是,天府新区围绕共建西部科学城,正如火如荼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科技成果转化能量……

出台一系列创新举措

·遵循创新发展重点抓“两头”的方向路径·

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四川天府新区明确任务、积极响应,积极推进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承载,做优做强创新策源转化功能,进位争先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西部(成都)科学城丨马骥 摄(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据了解,西部(成都)科学城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战略部署,自觉践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持续巩固高校院所集中布局的先发优势、科技型领军企业的吸附效应,纵深推进原始创新集群、现代产业集群等建设,初步形成创新资源不断汇聚、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创新活力积极迸发的新格局。

西部(成都)科学城遵循创新发展重点抓“两头”的方向路径,围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创新生态”四个功能,积极打造支撑成渝、引领西部、辐射全国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 精准开展“总规划” -

编制形成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总体规划等一揽子规划方案,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总体成型、五年能级跃升”要求,全面谋定建设目标、发展思路,形成任务清单、项目清单。

- 着力建强“实验室” -

将国家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全力推动实验室入轨运行;高水平运行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力争将YT实验室纳入第二批天府实验室序列;在优势领域争创相关重点实验室,加快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天府兴隆湖实验室

-集中布局“大装置” -

围绕光电技术、核能与核技术等重点领域,积极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构筑学科方向关联、功能互相支撑的大装置集群,推动形成一批变革性颠覆性的原创科学成果。

- 做大做强“国家队” -

引聚“中航系”“中核系”等国家顶尖科研单位,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协同争取上位政策支撑和资金保障,建设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科研和技术攻关集群。

- 持续拓展“高校圈” -

联合清华、北航等知名高校,共同打造科研任务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园区,引进“塔尖型”科学家和领军型人才团队,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企业孵化,大力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大力发展“新经济” -

以建圈强链为突破方向,面向重点产业链,布局研发服务、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经济,积极建设以华为、海康威视、京东方为代表的先进技术集群,超前布局先进计算、5G通信等新兴赛道,夯实产业旗舰可持续竞争力。

- 积极构建“协同圈” -

联合西部(重庆)科学城和重庆两江新区,开展共享共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战略合作,以“研发+生产”“总部+基地”协作模式,深化与新津、蒲江、金堂等地的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合作,赋能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更好赋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成为全市创新资源密度较高、增速最快新高地·

当前,西部(成都)科学城正坚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目前已全面汇聚40个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300余个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近4000家,成为全市创新资源密度较高、增速最快的新高地,为省市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赋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西部(成都)科学城丨周勇良 摄

- 全面进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

累计汇集国家级科研机构27家、布局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成功推动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先后获批筹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丨逍遥 摄(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 切实锚固战略科技力量集聚优势 -

实验室建设方面,太行实验室将于6月底全面建成、9月底投入使用;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实现实体化运行;大装置布局方面,引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个、交叉研究平台5个、科教基础设施6个、科技创新基地22个;校院地协同创新方面,已布局66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天府永兴实验室丨马骥 摄(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

- 初步激活科技创新平台赋能作用 -

设立2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定向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创办了航大新材料、布法罗机器人、四川悟牛天瓴等高新技术企业,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培育孵化准独角兽企业易冲半导体公司市场估值超20亿元;积极促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对外开展技术输出和产业赋能,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已面向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30余个领域的1300余个注册用户提供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丨周勇良 摄

- 基本形成战略新兴产业先发态势 -

高技术服务业加速壮大,导入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高能级服务平台,引进新三板西南基地等高技术服务项目100余个;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产业集群初步成势,助推盟升电子、海天集团上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丨资料图

记者:刘倩婷

编辑:刘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