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极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面、海报|pexels©

极物君语:

河南,天下之中。河南人,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中国人来说,河南是个绕不过去的省份。

再没有哪个地方,地处天下之中,能以四席之位入列八大古都。伸手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华夏五千年,有三千年以河南为中心,它还是中国姓氏的发源地。溯源寻根而上,许是万千中国人的老家。

“一铲子下去都是祖宗”的它,历经20多个朝代,见证过300多位帝王建都。不光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炎黄子孙繁衍生息之所。遗忘河南,就是遗忘了我们的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pexels-kingdom-chai©

汉字发源,文明初始,到“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有黄河流经、高山相环和广阔平原的河南,就像中华之根,照见华夏文明的黄金璀璨,更是市井烟火、古代都市的摇篮,将历史的风华带到了今天……

当过往与现实交织,或许我们都该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河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pexels-kingdom-cha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的第一个关键字,一定是金。

被称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的伏羲氏,在周口“以龙师而龙名”,实现了上古时期的多部落融合;被誉为“五帝之首”的黄帝,在郑州新郑,大手一挥,将龙图腾盖上了华夏的魂印。

“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因此而来,刻入华夏血脉的金色荣光,由河南率先点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Loc Dang©

金,也是中原文化的写照,如日出带来希望。

商丘之仓颉造字,先秦时百家争鸣;鹿邑之老子写下《道德经》,商丘之庄子通悟逍遥游;

东汉时,漯河人许慎一本《说文解字》,世界第一部字典由此诞生;南阳出了“医圣”张仲景和“木圣”张衡,佛教于洛阳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马寺被视为我国佛教祖庭(图片|pexels-will-louis©)

入唐后,焦作的韩愈、李商隐,生于巩义的杜甫,写下诗文篇章;

待宋来,洛阳伊川人程颢、程颐两兄弟谱出程朱理学的前奏;安阳的汤阴县,出了精忠报国的岳飞,一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千年回响……

金,更是黄河流经河南,带来的丰收食粮。

农耕文明之下,勤劳的河南人躬身而作,守住中国人的饭碗,化身天下粮仓。“中原熟,天下足”,他们的快乐很简单,不过是小麦灌浆后化为的金色麦浪。

即使守着庄稼,注定落后于人,但为了国家和人民,河南人迎难而上,仅十六分之一耕地,承担了中国近十分之一粮食总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pexels-kovyrina©

不光是小麦,他们还种着玉米、薯类、水稻……甚至化身为果蔬、禽类、肉蛋奶、豆类、油料、辣椒等多个领域的主产地。

从原产品到加工制品,河南承包了中国人的饭桌食堂——火腿肠、方便面、馒头、汤圆、水饺……甚至零食饮料调味料,从另个意义讲,河南也成了不少人味觉上的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pexels-Balázs Benjamin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木。

木代表了根系,也代表着生命力。河南人扛过天灾、熬过荒年,独则高耸入云,合则莽莽苍苍,茂密成林。

不论生长于崎岖挂壁还是峡谷峰脊,他们都如树木般不放弃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pexels-wendywei©

勇敢的人不是不会落泪,只是不会后退。高考升学难度,见证了河南学子的心酸与努力,但不服输的他们,咬着牙却拼出了一片天地,放眼如今,有成就的河南人遍布各地。

外在的偏见袭来,文化走不出去,河南人便做好自己,以实力服人——

《唐宫夜宴》的亮眼,到《芙蓉池》的惊艳,俊美的《纸扇书生》,到水下的《祈》美舞姿……从河南人到河南卫视,再到整个河南省,都没有放弃过追求与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会在历史上刻下年轮,而河南人就如同这片,承载千年底蕴的中原大地,总是默默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所以有人说,河南,也像是中国的映照。

拥有多元山水风景、悠久历史古建,以及文化底蕴的河南,从未摆烂,也不会摆烂。这是身为河南人的坚持与硬气,为着心中的正气。

因此此间山水胜景、人文风物,也就像是树木与树木,相辅相生,给予河南人激励与灵感,舒展于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门石窟(图片|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水。

致广大,尽细微。黄河孕育的中原大地,因水而兴,也对抗于水。

最终成就上善若水,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有溪流入海的沉静细腻,也无惧波澜的狂风暴雨。河南的汤汤水水,蒸气氤氲,就像一封家书,最懂河南人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洛阳水席“四镇桌”之牡丹燕菜(图片|为你舞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晨一碗洛阳汤,给个神仙也不当”的洛阳,在水席中体会饮食之精致;

于街巷里,在羊肉汤、不翻汤、豆腐汤、驴肉汤的鲜美中,感受十三朝古都的盎然气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朝古都省会郑州,点一份水气蒸到皮薄透亮的蔡记蒸饺,尝一尝葛记焖饼和熬到出沙的红豆粥或绿豆汤,压轴还要来一碗逍遥镇胡辣汤,寻回家乡的味道;

在河南,五味齐聚的胡辣汤,卖相看似普通,却容纳了百味调和。爱吃辣的就加羊油辣子,爱吃嫩的可以掺豆腐脑,喜欢酸的加醋,喜欢更香一点的加香油……

搭配也任君挑选,有人爱配油馍头,有人爱配煎包;汤里有大块的鲜肉、还有粉丝、面筋、木耳、黄花菜……虽然各地选料有所不同,但都在胡椒的调味下,香到垂涎三尺,闻过销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到八朝古都开封,水,又化为了灌汤包里的鲜汁。在吹弹可破的面皮下,飘出袅袅水气,用美味在心底荡起涟漪,诉说着宋朝东京的华梦。

河南的“水”中风味,更有糖醋鲤鱼、豆和油茶的鲜香;以及槐花、艾草、香椿、豆角、萝卜等做成的河南蒸菜,看似水已无形,其实早已将水气藏入食材,如春风细雨,换得舌尖的草木清香和软糯甜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舌尖上的中国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的第四个关键词,是火。

近年来的河南,频频爆火,但其实早有端倪。比如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武林风》,一看就很用心。

河南的火,不是运气,而是植根于内心的炽热与深情。就像喝完胡辣汤后,身体微微冒汗,又重新蓄上的一种热乎气儿,河南人在生活里,也永远沸腾,永远年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凡是种植小麦的北方土地,人们都会对面食非常挑剔。

面,要有面香味儿才行。到了河南这里,一碗闻名全国的河南烩面,浸满了河南人的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口味——浓咸的老派做法、清爽的三鲜风味、改良的炝锅咖喱……最能代表河南的胡辣汤,最地道的吃法,一定要来一盘拼盘凉菜,食量多的还可以加一份蹄骨。

有的地方还会有河南人的灵魂挚爱——荆芥凉拌黄瓜,一种清新的滋味回荡唇齿之间,交谈的气氛也会变得热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钱点点时记©

河南人的热情,也体现在“豪放派”的肉类盛宴里;

他们不光在吃饭时“叨叨叨”,劝你多吃。还会身体力行,将肉类的多样性填入美食寻味里。硕大的壮馍,里面的肉满到要爆出来,外酥里嫩;牛腩、丸子、面筋和黄花菜烩出的四味菜,搭配烤好的锅盔,那滋味才中。

还有脱骨的桶子鸡、安阳的扣碗酥肉和道口烧鸡,以及开封的汴京烤鸭,叶县的酱焖鸡……乃至河南让人眼花缭乱的豆腐美食,任意一个都足以让人痴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1|野也©;图片2|KaKaduuu©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的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土。

的确,很多人都在说,河南人很土。但土,就一定不好吗?

我认为恰恰相反,是土地化生万物,也是土地厚德载物。人只有脚踏实地,才会觉得踏实。而淳朴、接地气的相处方式,反而代表了信任与接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贾甲甲©

带着音调的河南话,缺少卖相的河南小吃,直爽的河南人……常被人贴上“土”的标签,但只要亲自了解、相处,就会消除一些偏见,也感受到真诚的快乐。

见谁都称“老师儿”的河南人,语气里“恁”来“恁”去,其实熟悉了说啥都“中”。

而缺少卖相的小吃,往往味道更为浓厚、鲜活,就像烟火气往往藏在路边摊铺,而未必是精致酒楼;

更何况地域广阔的河南,也存在着不同风格的美食,比如偏向南方的信阳,平时更爱吃米,还有热干面,休息时泡一杯信阳毛尖,日子也是悠悠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先看到过句话讲,一个人的名字里,藏着ta的气质。我想,省份也是一样。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论证了河南在远古时曾有象出没的事实。而河南的简称“豫”,也有“人牵象之地”的意思。

象者,万象更新,福瑞降临。也愿有着金色荣光、木之生机、水之包容、火之热情和土之亲厚的河南,发展“豫”来“豫”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地道风物《中国C位,凭什么是河南?》

谁最中国《老家河南。》

河南-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