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毕业生万荣基接到山东科技大学“就业之星”的荣誉证书。他是山东科技大学2500余名毕业研究生中普通一员,也是特殊的一个。万荣基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和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和其他一些研究生不一样的是——他经常在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进行钻孔摄像,在岩爆监测现场读研才是他的科研常态。

万荣基长期参与国家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深埋隧道岩爆的监测工作,在隧道岩爆监测现场协助制作的微震监测实施方案,受到项目部一致好评,助力项目部获评青岛市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示范工地。他的实践经验得到10余家企业的认可,目前工作已签约青岛四方阿尔斯通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荣基(左一)在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准备钻孔摄像。】

在地下埋深2000米的工程建设施工一线,一个工作人员站在岩石隧洞内,身穿工装,额头上沁出豆大的汗珠,紧盯着手中的测量仪器,专注地观测着隧洞内岩石的特征和变化——这就是万荣基的“读研”场景,也是山东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研究所科教产教融合培养机制下注重现场科研实践的缩影。

万荣基本科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土木工程专业,在考研时却选择了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这个本科来自双一流大学的“逆向”考研选择让周围的很多人不理解。他解释说:“我在选择考研的时候就关注过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机会非常难得,可以在参与更多的重大课题中去锻炼自己。”在山东科技大学读研不久,他就报名参与选拔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在学院分管研究生的副院长赵同彬引荐、校内导师尹延春的鼓励下,万荣基成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智能岩石力学课题组的联合培养研究生。

进入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后,万荣基迅速融入了这个科研氛围浓厚的集体。万荣基跟随联合培养导师肖亚勋副研究员深入参与了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包括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川藏铁路拉月隧道、川藏铁路易贡隧道以及川藏铁路色季拉山隧道。他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超前地质预报组工作期间,参与了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深埋隧道岩爆微震监测、川藏铁路岩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编写等工作,协助制定了易贡、拉月等隧道的微震监测实施细则,同时独立负责易贡隧道岩爆预警工作,预警准确率达95%,为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研究所学习期间,他先后在《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金属矿山》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涵盖岩爆预测、微震监测等多个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荣基在色季拉山进口隧道安装微震传感器)

山东科技大学的科教产教融合培养机制不仅为万荣基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机会,更让他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川藏铁路建设现场,万荣基深入了解工程实际情况和施工流程,与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交流探讨,积极参与隧道的现场监测和数据分析工作,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更增进了对实际工程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经历为他的简历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众多用人单位认可,求职期间,众多企业纷纷向万荣基抛出了橄榄枝。

赵同彬介绍,联合培养的机制不仅对研究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有所助益,更在求学、就业等重要节点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实践经验将成为研究生未来科研工作道路上的宝贵财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科教产教融合培养机制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山东能源集团等企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术平台和实践机会。

面对未来,万荣基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表示将继续保持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视野。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薄克国 通讯员 任波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