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为期十天的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6月22日晚,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颁奖典礼在上海大剧院举行。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共有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50部作品角逐金爵奖五大单元的奖项。本届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法国导演陈英雄表示,来到上海,就是为了给大家挑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因为只有最优秀的电影,才能成就一个电影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评委会主席陈英雄(中) 图片来源:组委会供图

中国演员黄晓明凭借《阳光俱乐部》获得最佳男演员,《阳光俱乐部》是在四川立项的影视项目。在发表获奖感言时,黄晓明表示,在26年的从影生涯,经历了无数跌跌撞撞。“今天终于越过了高山,站在这里,感觉像是遇到了那个18岁的自己,那个有着初心,乐观的、无畏前行的自己,让我更加坚定、勇敢地走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晓明凭借《阳光俱乐部》获得最佳男演员 图片来源:组委会供图

如今国内国际各类电影节不断,电影人、企业和影迷们为什么仍将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视作不可错过的聚会?除了大家对电影艺术执着不变的热爱,还因为这个平台是产业和市场的风向标。十多天中,上影节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主要人物汇聚在一起,大家在这里分享新的资讯、新的喜悦,更重要的是直面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需要“王炸”

刚刚过去的2024年端午档(6月8日至10日),电影市场的表现可谓惨淡至极。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端午档内地电影总票房仅为3.83亿元,这一数字在近十年的同档期票房中位列第三低。甚至可以说,如果不统计2020年~2022年的特殊情况,今年的端午档无疑是近十年来票房表现最差的一个。这个数据让许多业内人士和影迷感到震惊和困惑:电影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大家不去看电影了?

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内容上,今年的端午档影片多、大片少,头部公司进场,但缺少“王炸”电影。“2023年放映的很多影片是积压或库存的集中释放,比如《封神第一部》是9年前拍的。”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在上影节期间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到2024年应该上映2022年、2023年投产的影片,显然前两年投产的大片量不足,影响到今年甚至明年的市场产出。

电影市场迫切需要不断推出能拉动市场效应的重磅影片,这是产业界共同的心声。

本届上影节期间,“2024华语巨制巡礼”为即将到来的暑期档注入一针强心剂。7部类型多样、题材多元的“华语巨制”逐一亮相——乌尔善导演的奇幻动作巨制《异人之下》将于7月26日上映。继《我不是药神》之后,徐峥携现实题材影片《逆行人生》回归暑期档,该片聚焦外卖小哥,定档于8月9日。

万达电影董事长、知名制片人陈祉希在出席上影节“她影时代论坛”时表示,以前她一直不懂“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我说为什么要屁股决定脑袋,我不是应该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吗?”直到她坐在了万达电影董事长这个位置上,才开始慢慢理解这句话。“关注事物的角度变化了,以前我关心这个档期自己的电影票房怎么样,我的竞争对手是谁。现在我更关心大盘到什么程度,整个产业到什么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从现在整个大盘的观影年龄来看,18岁以下的观众在下降,18到24岁的观众在下降;24到29岁的观众数量持平,29到35岁的观众数量在上升,35到42岁的观众数量在上升。”陈祉希给出“观众大龄化”的进一步分析数据,“所以为什么平日档期的票房不行,因为我们这些曾经没有结婚、没有孩子的主力观影人群现在到了人生最繁忙的阶段,平时没时间去电影院了。为什么平日票房拉动不起来?因为年轻观众没有进入到我们曾经的观影状态里。”

陈祉希认为,想要吸引年轻人,不仅需要拿出更好看的内容,还要构造一个独属于电影的文化场景。“我们要思考如何把影院场景打造成一个专属的打卡圣地,让年轻人觉得电影文化是件有趣的事。而不是今天这个电影爆了,就去猎奇一下。”

“激辩”AI

去年,AI(人工智能)就是上影节的高频词汇,今年,AI甚至成为上影节期间交锋最激烈的话题。

围绕这个话题,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辩得火热”。在“海上论坛”中,王长田提出,AI只是生产工具,尽管AI目前已经广泛用于创作中的局部改善和提升效率,但要真正达到大银幕级别的画面需求,可能还需要两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