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体保护探新路 活态传承谱新篇

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标杆

——访南平市委书记袁超洪

文|本刊记者 梅晓敏 吴载文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首站就到南平,在朱熹园调研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南平市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三年来,南平如何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立足独特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符合市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奋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标杆?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南平市委书记袁超洪。

《海峡通讯》:“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作为“双世遗”所在地,南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以说老祖宗为南平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年来,南平如何一以贯之地深耕文化沃土,持续探索符合市情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并取得哪些经验和做法?

袁超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推动武夷山申遗工作,关心支持古汉城遗址、和平古镇、考亭书院等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南平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嘱托,坚决扛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治责任,全社会、全方位、全市域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加丰硕。省级朱子文化(南平)生态保护区正式获批,城村汉城遗址成功申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括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北苑御焙遗址和建窑遗址获评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世界三大侏罗纪鸟翼类恐龙化石保存地之一的“奇异福建龙·政和动物群”古化石在我市发掘,全社会共同抓保护传承的信心更足。闽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持续扩大。以朱子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建盏建本文化、宋慈法律文化等为代表的闽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特别是这两年我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端机构合作,成功举办了两届考亭论坛和首届武夷论坛,百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并高度认可交流成果,《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报道,网络阅读量超1500万次。保护传承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朱文公祠、寒泉精舍、五经博士府等项目落地实施,140余处朱子文化遗存得到有效保护和复建,建阳武夷梦华录、建瓯铁井栏—紫芝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旧貌换新颜,编创《大儒朱熹》《红军·1343》等剧目,搭建“文化南平”数字平台,绘制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以“互联网+非遗”推动活态保护和传承,“大保护”体系逐步构建。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在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关键是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高标谋划。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守护好历史文脉、文化肌理。在目标举措上,2021年市第六次党代会即提出“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标杆’”的目标,并先后制定《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方案》《南平市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重要文件,以务实的目标举措引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组织推动上,历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别是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市政协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建专班,专门设立市朱子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做到有机构、有编制、有专业人员,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分类编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科学编制《南平市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实施纲要》《环武夷山国家公园朱子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南平市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万里茶道(武夷山段)保护管理规划》《城村汉城遗址总体保护规划》《建盏产业发展规划》《南平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等。在规划引领下,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一年一年抓,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做,做到“面”上抓文化遗存拓展连接、“线”上抓配套提标升级、“点”上抓重点项目创优推进。先后策划环带“双创”示范园等项目,申报朱子文化传承保护利用项目、全省文旅重点推进项目30余个,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6.2亿元。比如,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交流基地和“双世遗”博物馆等项目列入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精特新”项目库,争取资金支持5.0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60%。

三是坚持借梯登高、聚智发力。主动推进“高位嫁接”,与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达成长期协作共识,组建考亭书院学术委员会,设立朱子研修基地,推动设立朱子文化专项基金,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建立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通过与重要院所、名家大师合作,借智聚力做好闽北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多维度提升闽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比如,在武夷论坛上,我们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搭建“中华文明两岸高端学术研学坊”,创立了“一论坛、一讲坛、一课堂”体系,形成集学术研究、阐释、转化为一体的平台,进一步挖掘闽北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四是坚持制度保障、完善体系。围绕“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新模式,颁布实施我市首部地方法规《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出台文物安全“十个一”措施以及“一季一告知”“一县一保险”等制度,探索建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乡镇(街道)文物移交制度,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完整体系。比如,在城乡更新中,我们建立了“先普查后征收”和专家论证制度,实现历史建筑零破坏,多年来均未发生传统风貌建筑和历史建筑消防安全问题。

五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好南平丰富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着力探索“文化遗产+”模式,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我们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为重点,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形成特色文化卖点,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比如,我们将茶文化元素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完善“住有茶宿、吃有茶宴、行有茶径、泡有茶汤、赏有茶戏、学有茶艺”的茶文旅融合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平市委书记袁超洪(左三)调研检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海峡通讯》:南平10个县(市、区)建县都在千年以上,各类文化遗产丰富,尤其是宋代朱熹在此“琴书五十载”,南平成为了朱子理学萌芽、发展和集大成之地。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南平是如何推进朱子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的?

袁超洪: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朱熹园,指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们着力赓续文脉,统筹推进朱子文化保护建设、研究阐释、教化普及、交流传播、活化利用五大工程,着手构建闽北特色文化挖掘保护、宣传教育、品牌打造、人才培育四大体系,实施文艺、文创、文旅融合发展三大行动,守正创新做好“物化”“教化”“活化”文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是做好“物化”文章,在保护中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地方调研历史文化遗产时都十分关心保护问题,强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南平“县县传理学,处处有遗存”,我们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梳理汇总我市朱子文化相关非遗项目103项,绘制完成全市朱子文化遗存分布图,增补武夷精舍遗址(朱熹园)为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深挖南宋时期建阳作为福建书院文化中心的历史底蕴,推出“书香南平”建设6大工程19项举措,梳理书院遗存27所,修复修缮15所,打造书院文化集中展示区和研学线路,“朱子理学文化长廊”逐步成形。

二是做好“教化”文章,在传承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近年来,我们注重发挥朱子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作用,全面推进“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编发朱子文化《小学读本》《初中读本》《简明读本》,定期举行朱子成年礼、敬师礼,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思政课”,让广大未成年人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丰富“朱子文化+”交流活动形式,专题文章《总书记在这里说文化传承发展·福建南平朱熹园》在《人民日报》发表,2432集南平优秀传统文化故事音频在喜马拉雅平台展播,举办“朱子之路”国际汉学留学生、国内青年学者研习营,闽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载体、平台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

三是做好“活化”文章,在创新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我们坚持把活态传承、活化利用放在文化传承发展的大格局中,系统梳理挖掘朱子文化的当代价值,引导完善村规民约、学生守则等,推动朱子文化走出学术圈,融入社会生活。比如,构建朱子文化IP体系,助力两岸青年携手打造“大话熹游·卡通朱子”文化IP,开发“朱子文化+茶、盏、竹、水”等100余款特色文创产品,进一步擦亮闽北优秀传统文化“金名片”。

《海峡通讯》:南平是福建的生态屏障、旅游大市,刚才您也提到了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中注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经验,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南平是如何立足独特资源禀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

袁超洪:南平文化和旅游资源都极其丰富,我们聚焦这一独特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构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打响文旅融合特色品牌。

一是创新保护载体,把文化“串”起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南平打好“大武夷品牌”的重要指示,发挥“双世遗”和首批国家公园所在地的优势,以武夷山为核心,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龙头带动、串珠成链、区域联动,打造大武夷文化旅游圈。一方面,依托南平独特的生态人文资源,系统谋划推出16个体现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四个最”特征的自然景观,以及38个展现朱子文化、茶文化、建盏建本文化、宋慈法律文化等的人文景观,实现串珠成链。另一方面,按照省委建设环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文旅集聚区的部署,通过武夷山这个“双世遗”,串联周边的衢州江郎山、上饶三清山、鹰潭龙虎山、泰宁大金湖4个世遗地,构建世遗文旅集聚区。

二是保护历史街区,让文化“立”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制定《南平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指南》,总结形成建册告知、专家参与、消防巡查等长效管理制度,古城区空间体系、街巷肌理、文物古迹、建筑风貌得到整体保护。近年来我市新增历史街区2个,518栋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率达84.2%。

三是培育特色品牌,让文化“热”起来。深入挖掘历史记忆、文化内涵,聚焦培育文旅消费热点,组织实施“行走春日大武夷”主题系列活动100多场,打造了“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天村稠岭”“翡翠锦屏”等旅游品牌,邵武市和平镇提升古镇旅游综合实力创建经验被评定为历史文化名镇类综合示范案例,具有南平特色的文旅融合品牌正在形成。比如,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于5月1日正式开放,“五一”期间沿线共接待游客超28万人次。据携程统计,带动福建、江西周边城市租车自驾订单同比增长60%。

《海峡通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南平下一步如何进行更积极有效的探索?

袁超洪:南平是文化资源大市,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贡献。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重大关系,重点抓好保护、挖掘、利用、传播四篇文章。保护方面,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全面摸底文化遗迹遗存,并逐一落实保护措施,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切实履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守护之责。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做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挖掘方面,围绕构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在深度挖掘朱子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建盏建本文化、宋慈法律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串点连线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带。利用方面,聚焦朱子文化、茶文化等具有鲜明南平特色的文化,进一步做好“活化”“物化”“教化”文章,切实让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活起来、用起来。传播方面,持续深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合作,用好武夷论坛成果,办好“一论坛、一讲坛、一课堂”等系列联培联研联讲活动,不断提升闽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让我们跟随着小编

一起探寻南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海峡通讯》2024年第12期 | 6月下

制作: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初审:金娟丽

复审:林晞 王佳敏

终审:吴淑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