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

行程:恩施

非遗项目:县级传承人田若兰指导体验土家织锦西兰卡普

国家级传承人杨胜伟指导体验恩施玉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银线交织金丝

第一次自己织出自己的“西兰卡普”

因为前天观看过恩施民族歌舞大秀《西兰卡普》,大家对“银线交织金丝,一生即是永恒”这一爱情故事背后的“西兰卡普”平添了更多期待。9日上午,当“青睐”一行走进恩施州西兰卡普生产基地的大门,立刻被悬挂的形形色色织锦吸引住,“好漂亮啊!”

“西兰卡普”是什么?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承人田若兰热情介绍,“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西兰卡普是恩施非常有代表性的非遗技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兰卡普县级传承人田若兰)

“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最重要的就是长辈做的嫁妆,铺盖作为‘刚需’就这样几千年流传下来。大家看C位的这幅,它就来自民间,是最传统的铺盖。它由三组不同的图案组成,左边是八面花,中间是桫椤丫,右边是燕子,都是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图案,三幅图案接起来,寓意着‘接福’,表达了土家老人对女儿满含的爱意。”田若兰讲述说,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案有三个特征,一是几何线条的构图方式;二是对称的构图手法;三是没有渐变色,全是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此外,在保护技艺的同时,八钩纹、对蝴蝶纹、磨架子花等西兰卡普的经典纹样同样也被列入保护名录,“它的纹样构图非常抽象,它是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把立体的事物平面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厚重淳朴的西兰卡普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时尚新品? 展厅里摆放的各式产品令人意外。 田若兰笑言,一直以来她都是在被市场推动着努力,比如材料更多的应用丝线,纹饰也加以创新,像韭菜花、太阳花等纹样设计,这些尝试得到消费市场的青睐,这样实践创新的成果还为李冰冰定制了走秀服装。

“过去传统手工织作一尺五的西兰卡普需要15天,后来我们研发出几代平织机、斜织机。进入市场生产力是法宝,后来还研发了第一台大型机械制作,效率极大提高。这个是可以折叠的斜织机,比较轻便,更易于研学体验。”田若兰说着,搬来十几台斜织机,打开调试好,指导大家亲手体验土家织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纯木制的斜织机上操作,才体会到传统技艺真是不简单,牵线时经纬的顺序,穿梭时的细心,挑织时的手脚并用,凭心所记的纹样……大家在织机前埋首忙碌着。最终,当默默耕耘的“最佳学员”捧出人生第一次自己织出的“西兰卡普”成果,得到老师和团友们的交口称赞。

就在一行人沉迷“买买买”时,记者与田若兰进行了一场访谈,她笑容里满满是奋斗的回忆。最初,作为一个回乡创业的女工,田若兰看到家乡传统手工艺西兰卡普的慢慢消失,产生了保护土家文化遗产的念头。她注册了相关品牌,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种独特的文化获得新生。经营并非一帆风顺,产品质量不符合订单要求,人才流失严重……但她坚持不懈,最终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成功将技术传授给下一代。这些保护非遗和民间文化的经历,犹如织布机上盘起来的一捆捆丝线,缠绕、跳跃,被慢慢拉开,拉伸到一个人的一生。

“揉捻”“滚团”

上手体验恩施玉露独特手法

品尝过腌熏腊肉、神豆腐、小土豆等富有恩施特色的风味菜肴,“青睐”一行来到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专程拜访国际硒茶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恩施玉露第十代传人杨胜伟大师。

上世纪70年代初,杨胜伟撰写的《玉露制作技艺》,确立恩施玉露工序和工艺体系并制定出工艺规程、奠定恩施玉露理论基础。新世纪后,杨胜伟凝聚近60年心血著述《恩施玉露》,首次提出恩施玉露的“工艺温度阈”和“偶数法则”概念,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位“现代蒸汽杀青之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杨胜伟)

60年痴心做茶,80岁高龄时,作为东湖茶叙国事用茶恩施玉露的全程主持制作者,杨胜伟再次登上人生巅峰。走在校园里,远远看到87岁的杨胜伟大师伫立在楼下等候,大家十分感动,“杨老师可爱可敬!”“精神矍铄哦!”

走进工作间,几位年轻的传承人正在焙炉、蒸青灶等操作台旁忙碌,你来我往,饶有秩序。杨老笑着说,“学院领导凌晨得知‘青睐’到访的消息,连夜找了几个茶农从茶园采来鲜茶送到传承中心,几位传承老师清早赶来,正在按照工序做茶。大家零距离体验一下,恩施玉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田江悦

只见一片片鲜叶均匀摊放在蒸屉中,经过40多秒的蒸青,搧干水汽后,被抛撒在近180摄氏度的焙炉上。杨胜伟走上前,双手分别握住一团茶叶,不停向空中抛撒茶团。大家围拢过去,争相上手一试,“好烫呀!”有人惊呼。“假设温度一掉下去,茶叶就变得很干硬,出现断脆,所以要保持高温恒温。”杨胜伟说,“相比一般茶叶制作中的炒青、烘青等工艺,‘蒸青’是恩施玉露特有的工艺。它采用高温蒸汽去除鲜叶中酶的活性,以保留茶叶颜色、提升香气。”如此,经过摊青、蒸青、搧干水汽、炒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焙火提香、拣选等工序,制成的恩施玉露外形“紧圆挺直如松针”,具有干茶翠绿、茶汤清绿、叶底嫩绿等品质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田江悦

“5斤鲜叶纯手工制作10个小时,才能产出一斤毛茶。那为什么还要做呢?就是因为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各民族祖先一辈一辈人创造出来的,我们要传承它。”杨老展示悬手揉搓的手法,令人眼界大开。他又让大家观察对揉手法,“做茶每一步都有它的道理,你们看为什么两个人的手要交叉?这样做,第一是使茶叶形成一个圆柱状不分离的整体滚动,第二是便于大家使用合力。为什么又要抛开茶叶?这样做是使茶叶条索均匀。用时髦的话说,就是热力和手工机械力互相作用,一边加热,一边施以手工的机械力,才会形成紧圆的条索……”杨老的讲述极具启发,令人赞叹,正是经过这样千余次的手工揉捻,茶叶变为松针的形状,吐出清香。

随后,杨胜伟和他的徒弟们使用“搂、端、搓、扎”四大手法,分别演示了第七道工序——整形上光,令大家实实在在体验到顶级手工茶的来之不易。从一片新鲜叶子,完成紧圆、挺直如松针的“世传绝技”背后,除了登峰造极的技艺,其实是历史文化底蕴的积淀和匠人匠心的坚持。一次短暂的体验,似一场长程的浸泡,令人回味无穷。

Day4

行程:鹤峰董家河

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卢碧川展示非遗傩愿戏

大山里最平凡的坚守

令普通的地方小傩戏团熠熠发光

10日清晨,“青睐”一行驱车奔赴董家河的路上,刘刈分享了傩戏的缘起背景。他强调说,恩施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共生共荣的多民族聚居地,巴渝文化、巴楚文化及周边地带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恩施土家族傩戏是在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特别是祭祖活动的原始歌舞基础上产生的。早期受到中原文化,特别是巴楚文化的直接影响;后期在元、明、清地方小戏发展高潮中,又受到了其他戏剧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

作为一种奇特的原始文化现象,傩戏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为人类学、民族学、宗教民俗学和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2008年,恩施傩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刈直言,作为地方小戏,它的价值更在于它是绵延千年的一种文化事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傩愿戏省级传承人卢碧川)

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山峦深处的鹤峰,燕子镇董家村傩愿戏传承人卢碧川率戏班已经等候多时。一阵锣钹声响起,专场演出开始了。80岁的卢碧川亲自扮演土地公公,与土地奶奶、二将军、三将军轮番上场,一唱一答,诙谐幽默,一场配合天衣无缝的表演徐徐展开,特别纯粹。

演后交流时,卢碧川给大家揭秘说,傩戏在鹤峰称为“傩愿戏”,是以还愿为依托、以傩坛为载体,以祭仪形式出现的一种戏曲艺术。它是“傩”文化中的一种特定形式,直到今天的演出依然保留着还愿的习俗,“谁家愿望实现了,比如孩子考上大学了,就会请傩坛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燕子镇董家村傩愿戏班称坛,班主称掌坛师,傩坛约8人至10多人不等。它有一套完整的祭仪,简称"正八出",具体名目是《发功曹》《迎神接驾》《白旗扫台》《大扎寨》《开山》《出土地》《祭将》《立标勾愿》,它的形态多为装扮角色(人、神、鬼、怪)的歌舞。

傩愿戏舞蹈动作原始朴素,但也有简单的程式要求,其表演动作主要表现在手势、步伐上。生、旦、净、丑各行都有自己的唱腔,在每一场表演中,人物的穿衣戴帽,以及佩戴面具也都有规定。作为一种古文化事象,在掌坛师的操作下,傩愿戏的现场表演显得神秘旷古。每次演出后,那些有着民族历史文化色彩的“密码”,都会吸引人们去“破译”。

虽然长期以来,傩愿戏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面临演员青黄不接、资金有限等困难,但卢碧川依然对傩愿戏活跃在山乡抱有信心。令他记忆犹新的是,2004年5月16日,中、日、韩三国在上海召开傩戏研讨会,专家组曾专程来鹤峰看以黄茂庭掌坛师为首的董家村傩愿戏的演出。

“我80岁啦,不如把传承的事多干一点儿。”卢碧川笑声爽朗,声音洪亮。大山里最平凡的坚守,令普通的地方小戏团熠熠发光,像路边的繁花一样充满勃勃生机。

Day5

行程:恩施

自然考察:龙鳞宫溶洞—唐崖土司城遗址—恩施大峡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问水底云峦谁遗画本

攀岭穿峡超越自我

“青睐”恩施行,在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之余,还走进大自然去探访当地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

第一天游览的龙鳞宫溶洞令人流连忘返,它独特的地质地理构造经过科考研究,生成于寒武纪,距今五亿五千万年。工作人员介绍,以前来溶洞要先坐小船穿过水洞,再上岸进入干洞游览。2022年开放成景区后,修建了浮桥、灯光秀,以及40米高的玻璃观景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鳞宫溶洞)

有趣的是,这个溶洞里面十分开阔,全程都是“进洞爬山”的游览模式。沿着栈道爬上爬下,重重叠叠的钟乳石形成潜龙在渊、天河倒悬、麒麟祈福等独特景观。工作人员打开喷泉邀请大家互动,提示说声音大小决定泉水的升起高度。但见“青睐”团员一声“吼”,水柱激起十几米,引得路人惊呼。

与探访吊脚楼营造技艺安排在同一天的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唐崖镇,是湖北省仅有的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的遗存布局集中、整体面积大,令人印象深刻。土司制度是中国元、明、清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推行于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山地,涉及今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四川、重庆以及青海、西藏局部。它秉承了古代中国延续两千年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多民族地区管理智慧,不仅有效保障了国家的长期统一,而且维护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崖土司城)

为什么土司职级并不高的唐崖土司城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为唐崖土司城的历史遗存保存得比较好,我们今天见到的张王庙、‘荆南雄镇’牌坊、衙署、大寺堂、土司墓建筑和墓葬都是城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丰富多样的历史遗存,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体现了土家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和与汉文化的相互融合。”工作人员介绍,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鼎盛于明天启年间,废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改为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唐崖土司共历16代18位土司,延续了381年。站在距今400多年的古道,眺望辽阔的城址、院落等自然景观遗存,感受到“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气势,仿佛穿越进一段古老神秘的历史长河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恩施大峡谷)

行程的最后一天,也是最“费腿”的一天,“青睐”一行用7个小时全程走完恩施大峡谷。从顶峰“一炷香”到地心“云龙地缝”,游览天坑、地缝、绝壁、峰丛、岩柱群、暗河等地质景观,惊险刺激,十分考验体力。一天游遍这座“喀斯特地形地貌天然博物馆”,“青睐”一行的力量来自身边的人——大家相互鼓励,不轻言放弃;还路遇一位85岁的老爷子,他一直向上攀登,爬一会儿歇一会儿,成为大家的榜样。

“恩施晨雾白云里,长江青山绕郡城”,这是清代学者、诗人黄宗羲《登恩施城楼》中的一句诗,而伴随着更接地气也颇为洗脑的恩施神曲、土家族民歌“六口茶”,“青睐”此次非遗寻访圆满结束了。玉露茶、吊脚楼、花铺盖、傩愿戏、土司城、大峡谷……恩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之美绝不止于此。活动群内,团友连连感叹,“山高水远,伙伴们相互扶持,心中有信心,脚下有力量,一段累并快乐的旅程,令人回味无穷。”“相见都是缘分,有爱的伙伴,愉快的旅程,完美!”

(本活动感谢恩施州、恩施市、鹤峰县、咸丰县各级宣传部大力支持)

策划统筹/颜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图/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微信号|bqtt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