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胡盼盼

进入汛期,一轮一轮的水涨上来,益阳市大通湖区大大小小的水塘里,一只只蟹攒足了劲,给这个鱼米之乡带来新的故事。

“六月黄”首次上市

才6月,大通湖区的蟹就上市了,比往年早了近2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通湖区的养殖户在起蟹。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傅聪摄)

6月22日早上6时许,大通湖区河坝镇大雨倾盆。要起蟹了,这是养殖户们最兴奋的时候。不管大雨,他们开着小船,径直驶向地笼边上,收笼、倒蟹。不一会儿,船上的几只白色大桶就装满了蟹。

“今年是大通湖区首次上市‘六月黄’,长得怎么样?”一直给大通湖大闸蟹提供技术指导的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春早上5点多就守在塘边,查看每一桶蟹的情况。

白色的大桶里,大大小小的蟹四处攀爬、活力四射。有2两多的,也有3两多的。就在昨天,王春捕捞一些上来试吃,大家普遍反馈蟹壳较软、肉质爽嫩、蟹黄还是半流质的,很鲜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殖户捕捞的“六月黄”。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胡盼盼摄)

“六月黄”是大闸蟹最后一次蜕壳前的幼蟹,通常是公蟹,一般在农历6月上市,口感好,因此得名“六月黄”。以往,“六月黄”在江浙一带畅销,湖南人一般不爱吃公蟹,因此大通湖区很少养“六月黄”。由于长沙等地市场需求有变化,大通湖区今年第一尝试养“六月黄”。

为何这么早就能吃到“六月黄”?王春解释,得益于大通湖的小气候,有效积温比较高,因此蟹第三次脱壳的时间要比普通地区要早20天左右。所以才到6月,大通湖的“六月黄”个头就比较大了。同时,注意科学投喂玉米粒、南瓜等优质食物,合理密度养殖,养出来的“六月黄”口感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通湖的“六月黄”。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胡盼盼摄)

水塘边上,一辆冷链运输车刚停好,周边的农户们源源不断送来刚捕捞的“六月黄”,不一会儿就装满一车,准备发往长沙。

“才是幼蟹,就捕捞了,会不会亏本?”洞庭禛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袁征兵说,把一部分蟹提前错峰上市,降低了市场风险。目前平均售价40多元一市斤,价格比较理想。袁征兵称公司今年有3万市斤“六月黄”,收入预计达120万元。

“大通湖1号”长出“大长腿”

看完“六月黄”起笼,王春又来到几公里外的湖南和平欣达食品有限公司养殖基地,看“大通湖1号”的生长情况。

大通湖大闸蟹名扬天下,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却一直没有选育出最适宜的本地养殖品种,以往长期需要从外地购买蟹苗,成本不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通湖1号”蟹苗已长至扣子大小。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傅聪摄)

去年底,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团队在大通湖区举行“竞选”活动,挑出200只身强体壮的“父蟹母蟹”,送到有海水、具备繁殖条件的江苏射阳进行交配、繁育。母蟹经历怀孕、产卵等过程,成功培育出具有大通湖本土基因的蟹宝宝,被命名为“大通湖1号”。

今年5月,约2160万只“大通湖1号”大眼幼体蟹苗从千里之外的江苏射阳回到“祖籍”大通湖,被投放到大通湖区的多个培育养殖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通湖1号”蟹苗已长至扣子大小。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傅聪摄)

时隔一个多月,这些蟹苗发育如何了?

基地里,湖南和平欣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和平正在小塘里打捞蟹苗,准备将长大的蟹苗其投放到大塘里。

框子里,“大通湖1号”蟹苗活力满满,不停地爬动着,钳子把筐子抓出兹拉兹拉的声响。才一个多月,这些蟹苗已从蚂蚁般大小长大到扣子般大小。细看,它们都是“大长腿”,钳子明显比普通蟹苗要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通湖1号”的“大长腿”。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傅聪摄)

“它们遗传基因好,父母都是个头高大的大通湖大闸蟹呢!”王春自豪地向大家介绍着。

刘和平今年一次性买了360万只“大通湖1号”蟹苗,投放到500多亩塘里,用“水草+蟹”的方式养殖。预计明年七八月上市,产量可达6万市斤,目前大部分蟹已被香港客户提前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