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梁羽生悄然逝于澳大利亚,这位新派武侠小说开山祖师逝世的消息在网上没有激起一丝涟漪,这固然是因为武侠的没落,也是因为梁羽生早已经消失在公众的记忆里。对比之下,10年后金庸的逝世引起了多少追忆。他们引起的公众情绪的不同,我想大致是因为双方所取得成就方面的巨大差异,而这差异,很多时候是来源于性格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早想写一篇关于梁羽生的文章,是我从识字起接触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就是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我得承认我对梁羽生一直戴着滤镜,内心里也一直不承认他不如金庸。

也许,梁羽生就是天生的隐逸之士,带着性格上的恬淡自适以及传统的名士风格。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至于为什么以梁羽生这个名字著书立说,是因为他生平极为崇拜宫白羽。网上常有自媒体信口雌黄,非得说这是源自张佛千给梁羽生的对联“羽客传奇,万纸入胜;生公说法,千石通灵。”

其实这是1988年秋梁老初访台湾结识张佛千时所获赠联,而那时候梁羽生已封刀归隐几年了。“羽客”指的是学道仙人,“生公”是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曾于虎丘立石为徒,讲《涅盘经》至微妙处,石皆点头。有“联圣”之称的张佛千此对联对梁羽生可谓评价极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述梁羽生,金庸一定是绕不开的人物。这二人是同年同月生人,都生于1924年3月份。

论家学渊源,广西蒙山偏远地区的乡绅家族自然不能和“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的江南名门望族的海宁查氏相提并论。蒙山旧称永安洲, 为太平军起义之后攻下的第一个县城, 定国号改正朔封诸王等措施都是在此进行的。

论师承,梁羽生能拿得出手的似乎只有太平天国史学家简又文。1943年抗战后期,简又文在烽火硝烟中避难蒙山,曾在梁家中住了一年多,梁羽生以中国传统方式在其父亲主持下行拜师礼。抗战胜利后,梁羽生随同简又文到广州求学,不久后考入岭南大学。避难蒙山的还有学界泰斗,敦煌学及文化史学家饶宗颐,梁羽生曾经向他求学过一段时间,但是没有正式的师生之礼。

论学术上的成就,梁羽生似乎也颇有不如,虽然他从1954年到1983年写了35部小说,但是我至今都没有读完,完全比不上金庸15部小说的传唱之广。更何况金庸只是把武侠小说当作副业,从1955年写到1972年封笔。

论社会地位和荣誉,梁羽生通常只被认为是著名武侠小说家;而金庸则有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等一大堆头衔,并拥有北京大学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荣誉教授,以及多家大学名誉博士头衔;而梁羽生只是在2004年获得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的学位.

在在朋友圈方面,梁羽生更是难望其项背。金庸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创办《明报》给他带来无数的财富和声望,他还有一种互联网大佬的朋友,无论在政界还是商界都是游刃有余。相比之下,梁羽生的履历可就简单多了,也没有那么多的名人朋友,在不那么复杂的履历里面仅有一些介绍他和聂绀弩,华罗庚,刘伯端和汪孝博以及黄苗子等人的相识。他在岭南大学读书时候曾选修金应熙的历史课,并与之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后者是陈寅恪关门弟子,但是师门反目。他和金庸共同的朋友可能只有百剑堂主陈凡,因为他们曾经开设《三剑楼随笔》。

按理说梁羽生拜历史学家为师,应该在历史研究这一块有一番建树,更何况他满腹经纶,熟知典故,那为什么走上了武侠小说的创作道路?这一点梁羽生在文章里面明确讲到远因是金应熙,而近因则是罗孚。同时罗孚在文章里面曾经谈及一件往事:“查良镛这一份办报的兴趣也是梁羽生所没有的。当时《明报》办得已是站得稳时,有人也劝过梁羽生,即是一时瑜亮,何妨也办一报。梁羽生笑说没有这个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名所累,梁羽生以武侠小说家而鸣于世,一写就是三十年。其实他还有很多自视为正职的副业,对于对联的兴趣,对于象棋的喜好,对于史话掌故的偏爱。所谓按念平生,无非一书生也。有评论家批评他创作时有“懒惰”的表现,对此,梁羽生全盘接受,自嘲自己的武侠小说确实不好看。

这也许是真的,因为这么多年我也没有看全。都是对于特别喜爱的几部小说,如《云海玉弓缘》,我不得不说至今还经常翻阅,因为那一份淡雅的语言描写正适合当心浮躁的心境。

1983年,已经59岁的梁羽生结束了29年零8个月的写作生涯,从此就更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网络上关于梁羽生的视频非常少,仅有的几段视频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位非常和蔼甚至有点土气的老头,即使在香港生活了三十几年,还是改不了满口广西口音。

但是我想这也符合我对梁老的想象,人到晚年,例应退休,向来白云也不会笑他“懒如此”了。

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

这是梁羽生非常得意的一副对联,此联既含有自己的原名,又在联尾暗嵌自己的笔名,正是一生淡泊名利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