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无疑被外界视为天之骄子,未来的科研精英,他们将担负起各个领域的科研任务,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航天动力学专家、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教授表示,要防止有些学生被功利心所驱动,所以要通过“一人一策”提前锁定未来的导师招生名额。

但学生和这些导师不形成绑定关系,以防相关规定变味,学生从卷成绩变成卷科研,这种“卷”缺乏多样性和包容性,也说明了相关规定不完善,导致学生不得不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李俊峰教授还强调,在中学和大学都有“前10名”现象,但实际上那些排名靠前的学生,在科研上未必比中上游的学生更好。

因为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往往都在成绩方面投入了太多的精力,一切都是为了分数,但中等偏上的学生,反而会花一部分精力去尝试新事物,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在现实中,很多大学招收研究生都是以成绩为主,但这些学生是不是适合做科研,根本就不能确定。

不得不说,李俊峰教授是真敢说,将大学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说通透了,成绩让很多学生脱颖而出,但是他们的成绩和科研表现并不对等,反而是那些成绩并不亮眼的学生在科研上很出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大学如何通过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到优秀的科研人才?

这是一个现实的矛盾,一方面,要依靠成绩高低来确定升学问题;另外一方面,又出现了高分考生不善于或者是不愿意从事科研的尴尬。

有一些非常明显的例子,在每年的高考中都会涌现出一批高分考生,甚至还有很多人通过提前保送的方式拿到了大学入场券,但结果这部分考生选择的并非是基础学科专业,或者是侧重于科研的专业,而是一些热门和行业待遇较高的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边有不少人,入学分数很高,为了实现科研梦想选择了理工类专业,但是读了一段后又申请调整专业,改成了容易考研或者容易就业的专业,那些平时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反而进了中科院某所读博,走了科研之路。

网友普遍认为,李俊峰教授的观点很有道理,也非常通透,成绩不应该是学生是否适合科研,是否有科研潜力的标准。

但有一个现实问题,没有成绩,不卷成绩,如何上清华呢?没有成绩,根本就谈不上从事科研的机会,这才是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观地说,教授看问题很彻底,但网友的观点也不无道理,要解决这些问题,个人认为还是要从大学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做起,避免学生过于功利,加大对科研人才的补贴,弱化校内的各种评优评先,尤其是学生干部好处多多的现象。

说到底还是一个价值观引导问题,学生愿不愿意花精力去做科研,关键还是要看社会对科研人员的尊重程度,一位科学家到了某个城市无人认识,但一位带货网红到了某个城市会锣鼓喧天,认为他是古往今来最有文化的人,这种价值观如何让优秀的学生静心做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