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政部发布《关于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的批复》,泰安市成功入围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单位。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探索创新救助管理工作体制机制,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救助管理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泰安市救助管理站深入贯彻落实山东民政“1261”总体思路,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业务流程不断优化、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发挥救助管理区域“中心站”职能,充分整合资源,发挥专业力量,提高救助效率,有效保障了流浪乞讨等各类临时遇困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点带面,打造一个中心。充分利用泰安市救助管理站各项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区域中心试点站,构建以泰安市救助管理站为“中心站”,县(市)区救助管理机构为“卫星站”,以泰山区、岱岳区、各功能区职能科室为联络点,88个乡镇民政办为基点的救助管理新格局,形成了“三统一,五集中”(即统一指挥调度、规范标准、跨区域协调;集中做好应急研判、筛查甄别、寻亲支持、安置送返、回乡稳固)的运行模式。

资源共享,搭建信息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沟通顺畅时效强、反应快、资料易留存的特点,搭建一个集宣传、信息共享、资源调度、业务指导的综合“指挥平台”。完善“线上+线下”覆盖全面、协调到位、服务及时的街面巡查网络,依托泰安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通过“指挥平台”进行指挥调度,实现街面巡查全方位同步开展、快速响应。将“四级救助网络”与“指挥平台”有机结合,实现“站”与“点”之间信息反馈及时,救助服务有效,真正做到“求助有回应、救助有温度”。

市县联动,开展源头治理。利用全国流浪乞讨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筛选梳理易走失人员信息,完善易走失流浪人员信息库,定期梳理重复救助和屡送屡返受助人员信息,中心站与各县区“卫星站”及时沟通对接,反馈信息,通过属地救助站(点)进行实地走访,讲政策、问实情,从根源上预防其再次流浪。将泰安户籍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信息上传至“泰汇救”社会综合救助服务平台,并通过“指挥平台”将其享受的其他社会救助政策向所在地救助管理机构通报,发现其符合福利保障政策条件的,协助办理低保、特困等救助手续,并督促有关部门将政策落实到位。

加强协作,形成救助合力。通过“联席会议”推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做好救助管理各项工作,画好泰安市救助“同心圆”。与公安部门建立快速寻亲工作机制,实现DNA比对、人脸识别、户籍信息核对的高效合作;与城管部门积极对接,以开展联合巡查等形式,配合做好街面巡查和转介处置工作;与定点医疗机构沟通协调,坚持“先救治、后救助”,建立快速就医绿色通道;协调高铁站开通特殊受助人员返乡“绿色通道”,在接送站和救助车辆通行方面予以保障;借助“温馨e站—泰山守护”抖音公众号等新闻媒体优势,讲好救助故事,宣传救助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

下一步,泰安市将以区域中心试点为契机,以提高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为导向,有效推动各级救助管理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有序流动、职能互补,建立完善的救助管理区域中心运行管理的标准规范,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以及社会的温暖温情。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报道)

(大众日报及所属“大众”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