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昨日上集,2月13日上午,拼了命布置了十日砥平里环形阵地的美二师23团长保罗.L.弗里曼上校刚刚送走前来视察的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将军,这时枪炮声已在周围响了两天两夜已经停了,美二师和南八师都在横城被打得惨不忍睹,迅速逃跑中,只剩他孤零零的陷在这个4平方公里的小盘地内,侦察队在东、西、北三个方向都发现了敌军,他请求撤退要求已经得到的阿尔蒙德的同意,结果被阿尔蒙德的顶头上司驳回,他不得在这个小小的环形阵地守下去了,指挥所里充满大祸临头的气氛,他的指挥部,炮兵营都背靠着一座小山,名叫望美山,这里是最容易进攻的地方,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对手也同样心里很不踏实,因为他没现场勘察过地形,把握不好,但在地图上,同样发现望美山这个关键点,他命令主力沿公路至凤尾山,夺下凤尾山再攻击砥平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弗里曼上校把二营的G连(连长希斯中尉)放在这里,G连的阵地有点突出,而且正好对着望美山,297米高地的山脊一直连到G连的阵地上,把G连的1排和3排分开,形成一条可以冲进阵地的天然道路,3排所在的阵地是中部山丘最高处,阵地约5个足球场大小,排长是麦吉少尉,全排共有46人,基本都是新兵,这时他正头痛怎么防守这个光秃秃的阵地,按照他的要求,士兵把散兵坑挖非常漂亮,但山上没有任何树木,他没办法为这些散兵坑设置一些防手榴弹的顶盖,另外1排阵地前已经立起了有双层围栏,他没有,别处也架起了铁丝网,他也没有,麦吉很担心,但也无可奈何,因为其他各营都在争夺这些防御设施。他也没想到砥平里最激烈的战斗就出现在他的防区,所以后来这里也被称为“麦吉山”。看着天渐渐黑了,广袤的雪野十分寂静,他只好命令士兵们紧握着步枪,等待阵地四周即将响起尖厉的小喇叭声,这时三营七连已经到达凤尾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日晚上10点,严寒的冬夜响起一声枪声,据守路口的G连1排机枪向向稻田里的几个人影射击,同时军号声响起,砥平里战斗开始了,三营七连的目标就是G连3排的阵地,不过七连没有发起进攻,而是派出了两个步兵班先试探一下,一个顺着山脊冲向3排中心扔了几颗手榴弹,打了几枪,一个利用从干枯河床爬上山丘对1排和3排的结合部发起攻击,寻找美军阵地的薄弱点,麦吉少尉听见机枪开始射击,但他看不见自己阵地有任何目标,他命令士兵们看见有人再开枪,七连的试探性进攻没试出美军火力,很快撤了回来,七连长算计了一下,一个小时后再派了1个步兵班对3排中心处发起试探攻击,这个步兵班接近后把一颗手榴弹扔入一个班长的散兵坑,这个班长受伤后连滚带爬向西面20码外的麦吉少尉求救,也扔了一颗手榴弹,炸伤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日2时,法国营那边也开始爆发了战斗,七连一排踏过深深的积雪,向G连3排发动了4次攻击,因为美军在坡上泼水,结成冰很难爬,到天明时分才勉强杀近战壕,已无力再攻,3排军士发现前面干枯的河床里有几个人影,朝河床发射一发火箭弹,击中一颗树,隐蔽在河床上的七连40多人穿过稻田向后方撤走,这时天己大亮,攻击彻底停止了,七连损失了二十至三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天是美军的天下,美军攻击机不停的攻击砥平里以南地区,希斯中尉和炮兵连罗希诺斯基中尉都认为3排守卫的山丘顶部是攻击的重心,要尽量多的支援,罗希诺斯基中尉同意由炮兵出人在3排和1排之间建立3个前哨阵地,假如情况危急,他会派40名炮兵增援3排,这一天凤尾山都很平静,直到天黑,美国人最怕的小喇叭声又响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连3排紧张地等待了大约半个多小时,七连的一挺机枪才开火,目标直指3排阵地中央的机枪,机枪手中弹,七连一个班借着这挺机枪的掩护顺势从397高地的山脊接近美军机枪阵地,另两个班奋不顾身地向G连3排和1排的结合部扑去,一下挑开了铁丝网,成功地突破了G连1排左翼的阵地,炸死4名士兵,占领了G连1排的散兵坑,站稳脚跟后转过枪口向3排射击,突然受到G连1排方向射来的火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麦吉少尉怀疑1排已经完了,他打电话问希斯连长,希斯连长不清楚,立即打电话问1排长,这时1排长瞒着连长躲在一间小屋里,没有到阵地上,1排长又打电话给军士史密特,史密特在1排阵地的右翼,根本不知道左翼的情况,他回答没事,希斯又转告麦吉少尉1排安全。麦吉少尉不是很相信,他向1排阵地喊话,没人理他,这时七连4名战士在3排越过右翼防线的散兵坑,但被击中,七连15到20名战士继续往上攻,守卫这个散兵坑三个人两个人赶紧逃跑,另一个留下被炸死,战士继续逼近麦吉少尉的散兵坑,扔来3颗手榴弹,炸伤麦吉少尉身边的敌人,麦吉少尉枪卡壳了,麦吉少尉换了支卡宾枪枪机又被冻住了,不过还是排除了故障,这时快23时了,麦吉少尉已经支撑不下去。电话线也被打断,他只得派通讯员跑下山求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凌晨1时,得到消息的希斯中尉赶紧向炮兵连要人,几分钟后集合起15名炮兵赶去增援,当炮兵们快到阵地时一发迫击炮弹炸死炸伤各一人,其他人一哄而散往回跑,希斯中尉只好开枪挡住他们,亲自带他们上山,但山上的枪声非常猛烈,希斯中尉刚上到山顶附近,回头一看,炮兵们都跑的精光,希斯一边追赶,一边大骂,命令炮兵们回来,没有一个人理会他,他只能一直追下山抓住几名炮兵的衣服痛骂,炮兵四处躲避,希斯中尉则跑来跑去拉扯他们,不过就象那反应迟钝的傻子,希斯中尉只能无力的哭喊“我们一定要登上这该死的山顶,否则阵地就完了!但这些炮兵根本不愿意参加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尔奇上尉则跑到各个炮位掩体中,勉强拉出十个炮兵,赶他们上山支援1排,上到前坡,他发现1排的左翼的3名机枪手都已阵亡,机枪也坏了,他让炮兵分散到掩体中,自己下山换了一挺机枪上来,架好机枪后他顺着山脊向1排的右翼移动到路口的机枪阵地看看。走到一座坟包后面,抬头一看,正好坟包对面也露出个头来,爱尔奇上尉卡宾枪枪口正好指着对面,他扣动扳机,击中这名战士的胸部和另一名战士头部,第三名战士向他扔来一颗手榴弹,炸伤他的肩膀,他便顺着山坡滑回到炮兵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整个23团都在激烈地战斗着,主攻方向的麦吉少尉的3排伤亡越来越严重,阵地也丢失了不少,最有力的武器是在于阵地的中央的机枪,火力正指向前方的山脊,多次挡住了进攻,午夜后,被侧翼飞来的手榴弹炸哑了,麦吉少尉调了几个人去夺回机枪,但又被干掉了,2营长爱德华兹中校从预备队中派一个班给G连,他们在凌晨2时才赶到,任务是帮助G连恢复1排和3排之间的鞍部阵地,反击不到10分钟这个班的士兵非死即伤,还剩下三四个人,反击失败了,3排剩下的人不多了,凌晨3时,G连丢失了全部阵地,1排剩下的士兵从阵地西侧撤退,3排剩下的5名士兵在麦吉少尉带领下越过山脊下了山,七连占领G连阵地后立即布置火力向山下里的炮兵阵地射击,打死打伤不少人,迫击炮排排长哈伯曼少尉四处寻找士兵,组织反击,他在一个帐篷里看见里面坐满了人,他把人拉出帐篷,但是没一个人愿意跟他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德华兹中校得知G连的防线已被突破,请求弗里曼上校支援,弗里曼上校手上只有一个游骑兵连,但全线都遭受猛烈攻击,他不敢全派出去,只同意给爱德华兹中校一个游骑兵排和2营预备队剩下的两个班一起反击,两个排排于3时30分汇合,由克迪斯中尉指挥,但游骑兵连长拒绝拒绝服从他的命令,他宣称他只听从团部的命令,不得己,爱德华兹立即派拉姆斯博格上尉来指挥,这时这群人都无所事事的向山上射击,拉姆斯博格上尉集中队伍,游骑兵排有36人,2营预备队有28人,G连只有5个人,另有六个炮手和两个机枪手,拉姆斯博格上尉命令,游骑兵和2营预备队兵分两路,在迫击炮和两挺机枪的掩护下分别夺回原先G连1排和3排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迫击炮首先向150码远的山脊开火,轰了两三分钟后机枪开始射击,结果对方飞来十发迫击炮弹炸伤6人,游骑兵连长以为是自己迫击炮,命令迫击炮停止射击,拉姆斯博格上尉很生气,他命令游骑兵连长去转移伤员,然后下令进攻,士兵站起身踏着齐膝深积雪往上爬,爬到一半,法国营阵地的机枪突然向游骑兵排射击一分钟,打伤几个游骑兵,一辆在山下的坦克看见法国营阵地机枪在射击,也向游骑兵射击,游骑兵又伤亡了几个,从G连2排原先的阵地里又一挺敌方机枪开始向游骑兵射击,至此,游骑兵已经损失了大约1/3的兵力,混乱中,几个游骑兵已经爬上山顶,拉姆斯博格上尉则被一颗手榴弹炸伤了脚,他只能坐着了,希斯中尉看到游骑兵占领了山顶,也上山了,看见拉姆斯博格受伤了就提议他负责指挥,拉姆斯博格同意了,希斯继续向山上爬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分钟后,一个断了胳膊的美军拖着希斯中尉的腿下山了,原来希斯中尉登上山顶后卡宾枪和步话机缠绕在一起被对方抢先一步击中胸口重伤了,游骑兵的排长也阵亡了。双方在山顶上混战了一段时间,美军惨败,几个伤员返回告诉拉姆斯博格上尉反击彻底失败了,山上已经没有活着的美军了,2营预备队只剩下5人,游骑兵排也受到相同的损失,拉姆斯博格只好跟他们下山,克迪斯中尉把18到20名伤员布置在指挥所周围警戒,然后带上一名士兵爬上山看看还有幸存者,还真找到3名伤员,等克迪斯下了山,布置在指挥所周围警戒的伤员在游骑兵连长怂恿下都跑了,拉姆斯博格上尉没办法,下令全体跨过冰冻的稻田向砥平里撤退,

爱尔奇上尉则用3辆坦克和M-16防空机枪不停扫射整个山坡,终于坚持到了天亮时,攻击停止了,但对方还是坚守着山坡,美军使用了攻击机,火炮和坦克全力支援游骑兵连、B连夺回阵地,不过他们一次次被击退,直到傍晚,世界突然静了下来,砥平里战斗结束了。如何这天晚上七连连夜发起攻击的话,战局可能完全不同了,战斗结束的第二天,美军开始清扫战场,23辆大卡车排成一队层层叠叠的装运着阵亡美军士兵尸体离开(此数据原文出自美国大卫·哈伯斯塔姆著《最寒冷的冬天》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