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我们以前每年带着宏志班的学生去北京,现在宏志班已经改名叫雏鹰班、翱翔班。”

“这是以前的篮球场,现在改为了网球场。”

“这片操场是去年才建好的,完全按照国际田联的标准做的。”

前不久,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援藏校长梁新带着记者边走边介绍。

梁新所在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是2014年由北京市援建的,北京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派出了5人的管理团队和51人的援藏教师队伍。从这一年起,北京市开创了成建制选派援藏教师的“组团式”教育援藏模式。

从2014年至2024年,10年来,共有299名干部、教师分批次从北京奔赴雪域高原,不仅带去了北京的校长、北京的老师,还带去了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是带去了教育的“首都标准”。

“组团式”教育援藏10年,北京给拉萨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从单纯“输出”到京藏两地“云端共学”成常态

“无论是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无论是北方草原、西南盆地还是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你们思考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是怎么来的?”

6月初,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到达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当天的下午,北京援藏教师王瑞蕾正在给高二年级学生上思政课。这堂课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与以往的课不同的是,这是京藏两地学生同上的一节课。

通过网络,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学生和北京顺义一中的学生跨越时空,相聚在王瑞蕾老师的课堂里。

在展示家乡的文化名片环节,京藏两地学生发言踊跃:拉萨学生分享了阿里地区的藏族服饰以及藏戏等,而北京的学生则分享了北京中轴线上的“非遗”。

2015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到西藏采访,一位北京援藏教师曾经这样说:获得教师和学生的信任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因为只要付出真心就一定能获得真心的回报,真正让北京的援藏教师感到压力的是如何把北京的优质教育带到拉萨。

在那次采访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更多的是北京的援藏教师努力把北京的经验、北京的做法、北京的标准带给西藏的学生和老师。

而9年后的今天,北京单方面的“输出”越来越少了,更多的是京藏两地的携手并进。

应该说,这与全国各地支援下西藏教育取得的跨越式进展有关,同时也与不断建设和完善的数字化教育建设分不开。北京援藏干部、拉萨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晓宇介绍,近年来,利用北京援建的高质量网络设施,京藏两地师生“云端共学”已渐成常态。

随着一批批援藏干部和教师递进式的推进,北京教育援藏的工作也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拉萨市实验小学援藏团队介绍,整个团队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从学校课程设置层面、课堂教学改革层面、学生学科活动体系层面和学校文化建设层面等进行发展性研究,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同时,依托《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小学开放式教学研究》统领课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幸福场所,丰富并提升办学品质。

这种提升是双向的。

“今天课堂上,藏族学生们纷纷踊跃分享藏族文化。”王瑞蕾说:“其实,我来援藏、来给西藏孩子上思政课,这个过程也完成了一次自我教育,让我对藏族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从在拉萨听北京老师讲课到融入北京课堂

“去年3月我去了北京,到了故宫、长城、博物馆,还去了三所北京的学校。”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初二5班的其美措姆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西藏采访时发现,随着北京教育援藏的不断深入,不仅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在西藏听北京的老师讲课,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到了北京,走进了北京的学校。

据了解,1984年,中共中央印发22号文件,决定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举办西藏班。同年底,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教委把开办西藏班的任务交给了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内地16个省、市。

西藏班(校)的名额毕竟有限,如何让更多的西藏学生更真切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呢?

除了常规的、组织援藏教师到西藏任教之外,北京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需求,将拉萨相关学校纳入北京优质学校教育集团,开展不同周期的“访学计划”。

“这种研学一定要让学生们有实际的收获。”周晓宇说,为了更好地利用北京的教育资源,一些博物馆、科技馆都为西藏的学生开发了专门的课程。

据了解,去年10月,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初、高中宏志班的赴京研学活动中,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在北京中学特意为拉萨来京研学的学生安排了一场“翱翔计划”学员选拔活动,在北京和拉萨两地学生共同参与竞赛、答辩的过程中,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除了短期的研学,为了让西藏的学生更全面真切地感受北京的教育,享受北京的教育资源,不久前,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30名高二学生走进了北师大燕化附中,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访学活动。北师大燕化附中除负责该批学生的日常学业之外,也为访学团中的“翱翔”种子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北京市教委牵头联动“翱翔”基地校(北京三十五中),带领访学团“翱翔”种子学生完成课题立项、高校实验、中期报告、结题答辩等关键环节。

真正走进北京的学校、课堂后,学生们的收获不小。

尼玛卓嘎是拉萨北京中学高二(1)班的学生,去年在北京研学时来到北京八中,与八中的师生们深入交流。

尼玛卓嘎说,自己之前有个当老师的梦想,但是梦想并不很清晰,“现在,我希望自己能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将来就按照北京老师上课的那种方式教学生,把这样的课堂带到西藏来”。

当然,学生的交流也不是单向的。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京藏两地学生还将实现双向交流,不仅会分批次邀请拉萨学生到北京访学,还将在每年8月初拉萨中小学的开学季,组织北京学生到拉萨开展活动,进一步加深两地学生的情谊。教育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的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不断扩大北京教育援藏“朋友圈”

“来到西藏后,我给孩子们开设了幸福体验课,”拉萨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林洁说。

林洁来自北京玉泉小学,是北京市心理健康学科的骨干教师。她希望尽可能在小学阶段就能让孩子们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逐渐培养心理健康的意识。每个学期开学初,林洁都会给学生和老师们进行开学适应性的疏导,同时还会专门针对五六年级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讲座。“今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青春期教育讲座扩大到学校所在的拉萨市城关区所有小学高年级学生。”

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

北京教育援藏在不断扩大着“朋友圈”。目前,受援学校已经与拉萨市的当雄、尼木等县区学校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不断地推动着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有一个“21+21”项目,即21所受援学校对口帮扶21所边境县学校,“我们给学生和老师进行心理学的讲座和培训时,‘21+21’项目中的日喀则、阿里、山南等比较偏远地区的学校,也会通过线上的方式,一起参与、一起学习。”林洁说。

“现在的援藏,不能仅仅是上好几节课就可以了。”林洁说,援藏教师们每个人都会带三四个徒弟,帮他们一起备课,磨课,进行课程指导。

“在很多人看来,援藏就是奉献,在我们看来,援藏更是教师发展成长磨炼的平台。”周晓宇说,“我们要求每一个援藏老师都要有一个课题,既可以牵头一个课题,也可以参与到一个课题中,一方面带动当地教师成长,另一方面更好地研究拉萨教育的所需”。

10年教育援藏,已经从“单向奔赴”变成了京藏两地师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成长,通过加强文化和人文交流,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合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结束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采访时,几十名藏族学生正在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中,排练着当地舞蹈。十几天之后,这些孩子与拉萨6所学校的160多名小演员已经站在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他们受邀来到北京,与北京的小朋友们同歌共舞。

京藏之间的教育故事还在续写……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