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9月9日是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大会在北京召开,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均出席了这次大会。

华国锋率先站在台上发言:“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国锋的发言引来了台下热烈的掌声,随后几名武警官兵迈着矫健的步伐将放置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材运进了纪念堂当中,这一幕显得格外庄严。

从此之后,毛主席纪念堂成为了北京市的一个著名红色爱国教育基地,它与深红色的天安门城楼遥相呼应。

迄今为止,毛主席纪念堂已经累计接待瞻仰群众2.4亿人次,其中包括190多位外国首脑。

遗体被后世瞻仰,这是对于一个革命者的最大殊荣。但华国锋提议建造毛主席纪念堂的行为,其实违背了领袖本人的遗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信任的人

1976年上半年,周恩来、朱德相继病逝,国务院总理这一职务空缺了下来。眼下国内的政治经济建设刚刚略有起色,所以当务之急是选择一位新总理,接替周恩来的工作。

当时稍有资历的老干部大多年龄较大,经过深思熟虑后,毛主席选定了华国锋主持国务院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国锋于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与中国共产党同龄。如果论资历,确实不能和土地革命时期的老红军相提并论,但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不容小觑。

“七七事变”后,还在某商业职业学校上学的华国锋便已投笔从戎,参加了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了晋察冀边区的一名游击队员。

在家乡交城一带与日军厮杀的同时,华国锋还积极从事宣传工作,煤矿工人、妇女、学生、农民,无论是哪个群体,都能被他激情彭拜的演讲所打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国锋的宣传下,交城一带的青壮年积极参加抗日武装,游击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华国锋刚刚参加革命,便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

为了“剿灭”敌后战场的游击队,日军对我方根据地实施了“囚笼政策”,根据地内物资短缺,军民生活十分艰苦。华国锋号召大家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还能抽出余粮支援附近的吕梁根据地。

由于常年从事政工工作,所以很多人忽略了华国锋的军事才能。参加游击队后,在老兵的引导下,华国锋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十分有悟性,大刀、长矛、步枪、手枪,凡是游击队能够接触到的武器,他只用了半年时间就熟练掌握了使用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华国锋在训练新兵这方面也是游刃有余,虽说是老兵们眼中的书生,但他总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让新兵们了解各种武器的基本原理。

当时游击队最稀缺的就是弹药,华国锋在学校学过一些化学知识,于是他号召战士们自己熬制火药,制作手榴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游击队装备短缺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后期,华国锋跟随部队南下,参加了大小数十次战斗,干部们都称赞他“能文能武”。1949年2月,华国锋留在了湖南,之后便一直在湖南从事政治工作。

华国锋与毛主席产生交集是在他担任湘潭县委书记之后,湘潭是毛主席的老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

随着《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发布,华国锋领导湘潭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湘潭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国锋连续写了三篇文章,阐述湘潭实施农业合作化的可行性,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这些文章被毛主席看到,于是便对这个比自己小二十八岁的年轻人充满了兴趣。

1955年,毛主席回到了湖南视察,这是革命胜利后毛主席第一次返回家乡,看到湖南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的内心甚是欣慰。除了召见三个省级干部外,毛主席点名要见一见华国锋。

与毛主席第一次见面,华国锋有些紧张。当毛主席向他询问湘潭的发展情况时,他有条不紊的汇报了自己这些年的工作。毛主席夸赞他:“华国锋同志是个老实人,不愧是百姓的父母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对他的印象越来越深刻:“华国锋老实敦厚,是个敢讲真话的好同志。”

由于在地方工作业绩突出,华国锋于1971年被调到了国务院协助周恩来工作。在湖南工作时,华国锋十分重视农业发展,他认为,中国要想强大起来,首先要让百姓们把肚子填饱。所以刚到国务院时,他一直主抓农业发展工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华国锋早早察觉到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项目,他坚信杂交水稻技术一定能够缓解中国的粮食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袁隆平在研制杂交水稻初期历经坎坷,实验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失败,科研经费消耗殆尽。多亏华国锋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从中央拨款150万,支持袁隆平继续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10月,袁隆平宣布中国杂交水稻“三系”培育成功。袁隆平晚年回忆那些往事,依然对华国锋心存感激:“若不是他的帮助,我的实验不可能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本职岗位上,华国锋始终是兢兢业业,他的付出被毛主席看在眼里。1976年,毛主席提议让华国锋担任代总理,并主持工作,这一提议得到了党内干部们的支持。

坚持火葬

1976年中旬,毛主席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也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他把华国锋叫到了自己的屋里:“我死后,遗体一定要进行火化,这件事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华国锋点了点头,答应毛主席一定会帮他完成这个遗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入土为安”这一说法,为什么毛主席坚持要火葬呢,这一想法的形成源于1950年。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爆发,志愿军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1950年10月27日,毛主席又得知一个噩耗,与自己并肩作战多年的任弼时因病离世,年仅46岁。

任弼时的遗体被安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人纷纷来参加任弼时的追悼会,看着任弼时广阔的墓地,毛主席对身边的人说:“虽说任弼时同志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如此安葬是不是显得有些浪费土地了?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这样,中国的土地怎么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说当时毛主席的心中已经有了火葬的想法,但由于当时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都在朝鲜战场,所以毛主席的这个提议并没有形成正式文件。

1954年,毛主席前往南方视察,沿途中,毛主席看到了漫山遍野的墓碑,感慨道:“以后人们的墓地肯定会越来越多,挤占了农田怎么办?我觉得死人还是别和活人争土地了。”

1956年,我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也已经基本完成,中国正在朝着现代化国家迈进,工农业的发展导致国内土地资源紧张。4月份,毛主席撰写了《关于实行火葬的倡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由生到死是自然规律,对逝者的纪念是人之常情,但对逝者的纪念不能影响生者的工作和生活。为了节约土地,我倡议各位实行火葬。”

这份倡议书一经发布,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干部积极响应,共有151名高级干部在倡议书上签了字。

吴旭君是毛主席身边的护士长,两人经常谈论生与死的话题。在谈论生死时,毛主席显得十分轻松:“我这个人比较爱吃鱼,我去世火化后,把我的骨灰撒进江河之中,也算是告慰一下那些鱼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旭君打断了毛主席的话:“主席,您不要说这样的话,您的身体还很健康,那一天还远着呢。”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循环,如果我真的死了,在我的追悼会上,你要穿的花花绿绿,最好再放一挂鞭炮,庆祝我毛泽东死了,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胜利。”

1976年,毛主席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把华国锋叫到了自己的房间,用尽浑身力气在纸上颤颤巍巍的写下了六个字——你办事,我放心。

9月9日凌晨,毛主席与世长辞,由于毛主席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巨大,所以在料理后事时必须格外谨慎。究竟采用哪种安葬方式,成为了摆在华国锋面前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违背了毛主席的意愿

华国锋非常明白,1956年,毛主席是第一个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字的人,他生前也多次叮嘱华国锋,一定要遵守中央规定,将自己火葬。

但是,由于毛主席是中国革命的领袖,国内很多人都提议保留毛主席的遗体,以便后世瞻仰。放眼社会主义世界,也有过类似的先例,比如苏俄红色革命的领导人列宁、越南国父胡志明等人的遗体均得到了保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的离世让全国人民处于悲伤之中,如果保留毛主席的遗体,更有助于安抚群众们的情绪。

华国锋虽资历尚浅,但为人忠厚,所以华国锋决定顺应民意,保留毛主席的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国锋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叶剑英、汪东兴等中央领导人的支持。为了保护遗体,中央成立了防腐技术团队。由于中国在这方面没有经验,所以聘请了越南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指导,毕竟他们曾处理过胡志明的遗体。

追悼会结束后,华国锋、汪东兴等人将毛主席的遗体转移到了一个秘密地下室,由于毛主席离世的时间是1976年9月,所以地下室被命名为“769保护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放置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材,党中央最初想使用为孙中山准备的那副。当年孙中山病逝时,苏联曾赠送给中国一副水晶棺,由于棺材运抵中国时孙中山已经被安葬,所以这副棺材一直被当做纪念品放在香山公园展览。

工作人员取回这副棺材后,发现材质不够坚固,而且长度仅为1.75米,不足以放置身材高大的毛主席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党中央决定重新为毛主席打造一副水晶棺,设计、选材、制作等任务全部落到了北京605厂的肩上。

为了方便人们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华国锋还提议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纪念堂的地址定在了天安门广场的中心。纪念堂开始施工的那一天,无数来自天南海北的建筑工人自发汇聚于北京,加入到了修筑纪念堂的工作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正式落成,工作人员将装有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材运进了纪念堂内。

虽说毛主席已经离世四十八年,但他的遗体依然被完好无损的保存在了毛主席纪念堂中,每年来此瞻仰的群众络绎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虽说华国锋违背了毛主席的遗愿,没有将毛主席的遗体火化,但他为全国人民建造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距离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已经过去几十年,但人们依然能够目睹伟人慈祥的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