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的一项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国防开支为2.2万亿美元,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新高,欧洲地区国防开支上升至3880亿美元,达到冷战以来的最高水平。

欧洲安全和防务是IISS的长期项目。

在此前的早读系列中,我们曾提到,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欧洲各国政府陆续表示将提升军费预算,基本占到全国GDP的2%,但这些“承诺”中的预算,要转换为项目拨款到防务企业的银行户头上还需要一段时间……现在看来,时间差不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法国国防部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法国与法国防务公司的未结订单总额至少为340亿欧元。这是欧洲防务企业数十年来业务量低迷之后,订单量暴增的直接体现。

据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的报道,欧洲地区的防务企业“七强”的订单积压总额升至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超过3000亿美元。欧洲航空航天和国防贸易协会(ASD)秘书长扬·皮伊(JanPie)也表示:“自冷战结束以来,这是国防领域最‘紧张’的时期,订单量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增长。”

从“不道德”到“明星企业”

不止于此,这些欧洲防务企业的“财运”,还体现在另一方面的嬗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读 | 是急公好义还是趁火打劫?美国资本正大举收购英国防务企业

2023年1月初,在早读《是急公好义还是趁火打劫?美国资本正大举收购英国防务企业》一文中我们提到,英国防务企业一度被本国投资者视为“业务不干净”,“与制造环境污染的石油公司、贩卖死亡的烟草公司、进行动物试验的公司等无异,都是不道德的”,也因此在资本市场中遭到了边缘化的对待。

但时过境迁,英国BAE系统、罗罗,德国莱茵金属、意大利莱昂纳多等多家欧洲防务企业正成为欧洲国家新国防时代的“明星公司”“资本市场的宠儿”。

莱茵金属CEO阿明·帕珀格(ArminPapperger)表示:“几个月前,人们还想禁止我们,说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行业,是一个有害的行业……现在的世界则完全不同了。”该公司的股价已经上涨了三倍,预计到2026年总销量还会翻上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乌军事冲突、中东地区冲突等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给欧美防务企业带来了一轮蓬勃发展。

不过,资本市场的青睐和纷至沓来的新订单并不能让这些防务企业立马建起厂房、购入设备、开足马力、迅速增产。

“不能”的原因有很多,一大关键是人力。《金融时报》报道称“全球国防工业公司正以冷战结束以来最快的速度招募员工,以求满足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的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冷战时代欧洲国家在国防工业上的投入长期不足,所以今天“要补的课太多”,一时难以提高产能。

欧美防务企业纷纷“急聘”

英国《金融时报》对美国和欧洲20家大中型防务和航空航天企业的招聘计划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这些企业今年计划招聘数万人;美国三大防务公司,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门和通用动力也有近6千个职位空缺需要填补。

而接受《金融时报》调查的10家公司更是新增了近3.7万个岗位,占目前其总员工人数的近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AE系统、莱昂纳多、日本三菱重工共同开展了新战斗机研制项目“全球作战航空计划”(GCAP),该项目计划在2024年底前招聘6千名新员工。

英国BAE系统公司已在去年加大了招聘力度,为其全球作战航空计划和英国皇家海军26型护卫舰等长期项目做准备,而2024年,BAE系统公司“将招募约2700名学徒和毕业生,以及数千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

意大利莱昂纳多公司也表示正在“紧急招募新员工,甚至比伊拉克、阿富汗等以往战争冲突期间更加紧迫”,预计将在2025年至2028年期间招聘8千至1万名新员工。

法国泰雷兹公司的防务业务板块,已经在过去三年里招募了9千名员工,占其现有员工总数的11%。法国达索航空则表示,虽尚未看到来自乌克兰的订单直接增加,但考虑到行业特点、产业周期较长,该公司一直在招聘员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盟曾承诺在今年3月底前向乌克兰交付100万枚炮弹,但这一承诺受制于产能有限,无法兑现。

受俄乌军事冲突的直接影响,欧洲国家通过对乌军援项目,已经搬空了自家的弹药库。德国莱茵金属和芬兰-挪威合资的纳莫公司等这样的欧洲主要弹药生产商也忙于大规模扩产,尤其是积极地招募员工。

莱茵金属表示正考虑从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大陆集团那里招聘数百名员工。纳莫公司则称“从未见过这样的情况”,该公司的员工人数已经从2021年的2700人增至2023年的3100人,目前约3250人,并表示“到2030年底公司规模会扩大一倍”。

与炮弹等同样属于战场高耗品的还有导弹。作为欧洲导弹巨头的欧洲导弹集团(MBDA)在今年计划招聘2600多人,占其目前1.5万名员工的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克兰空军苏-24翼下挂载的MBDA(该集团由BAE系统、空客和莱昂纳多公司所有)出产的斯卡普-EG巡航导弹。

“人才不足”但也“不养闲人”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欧美防务企业在这一轮“用工潮”中的急聘岗位,涵盖从学徒到职业高管等各层级各类型的岗位,其中对焊工、机械师、工程师、软件开发人员和网络安全分析师的需求量尤其巨大——后两个岗位的“缺人”,正体现了当前军事技术发展对软件、人工智能等能力的侧重。

不过,在这一类员工的招募上,防务企业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互联网科技公司、咨询公司、金融公司等行业的激烈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防务企业面临的招聘困难问题,一方面原因在于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欧美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就像德国防务企业Renk公司表示的“我们需要来自国外的其他合格的优秀人才,因为在德国,我们无法找到足够的人才来填补这些职位”。另一方面原因在于防务行业的特殊性。某些职位需要竞聘者必须有“涉密安全许可”,近年如美国等国家对这类资格的审批正在不断收紧,也造成了这类的“许可”稀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FARA项目被取消后,西科斯基公司进行了一轮裁员,涉及康涅狄格州工厂以及佛罗里达州棕榈滩县开发和测试职位上的755个职位。

不过,纵使很多企业正在“招兵买马”,但这些企业的扩张依然遵循着资本世界的冷酷规律——不养闲人。当一些项目竞标失败或者被取消,项目团队就会迎来一轮“地震”。

譬如,美国陆军宣布取消武装侦察直升机(FARA)项目后,西科斯基公司仅仅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就解雇了多达400名员工,其中主要是负责开发直升机的工程数字技术人员。近期,诺格公司也宣布其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可能会裁员543人,有分析称此举是因为诺格最近失去了与美国导弹防御局的170亿美元合同。

综合来说,这一轮因战争而起的“泼天富贵”,并不是每个相关国家的防务企业或技术人员轻易就能接到的。通过热战去产能的同时,这些防务领域的增长是否能真正促进各国经济的增长、最终令国民受益,依旧是“雾里看花”,不甚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