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坐像

这是一张无比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1977年春,反映的是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的工人们(雕刻家和美术师)正在处理毛主席汉白玉坐像的一些细节问题,他们将为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开放做最后的准备。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10月8日,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

“一、在首都北京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二、在纪念堂建成以后,将把安放毛泽东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让世世代代人民群众能够亲眼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毛主席纪念堂设计团队

经过专家组认真选址,最终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据公开资料,“毛主席纪念堂一层由北大厅、瞻仰厅和南大厅组成,二层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同志革命业绩纪念室及宣教厅、藏品陈列室组成。”

北大厅是瞻仰毛主席遗容的参观入口和举行纪念仪式的地方,大厅正中是一尊汉白玉毛主席坐像,坐像背后是巨幅绒绣壁毯《祖国大地》,寓意毛主席与祖国锦绣山河永远同在,广大人民群众永远怀念他。

这尊汉白玉毛主席坐像是群体的智慧,是由全国各地的100多名雕塑工作者和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工厂的工人精心创作和雕刻的,其主创由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北京画院雕塑家张松鹤、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家孙家彬、北京市建筑艺术雕塑厂雕塑家白澜生等人组成。

当时关于这尊毛主席像的设计风格,大家意见很不统一。在第一轮的审稿中,直接否定了所有站像,因为毛主席纪念堂的特殊性,如果站像则显得很压抑,这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最终大家认可坐像的设计。

在毛主席坐像设计稿中,叶毓山的方案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他采取了“跷二郎腿”的姿势。对于自己方案被采纳,叶毓山到晚年记忆犹新,他说:

“当时很多雕塑家到北京做方案,大多数方案是毛主席站着挥手,也有比较呆板的坐姿,唯有我的方案是跷二郎腿,其他人都嘲笑我太不严肃。但是因为我很近距离地观察过毛主席,觉得他是亲切慈祥的人民领袖。选方案时,七八十个方案中所有站像第一轮全部落选了,因为建筑师认为大厅内不适合立站像。坐像中只有我的方案是跷腿,其他都是平腿。最后只剩两件方案,一件跷腿,一件平腿、拿着文件。最终评选时,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主持了会议,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讨论,副总理宣布我的方案中选,因为与会者认为这是毛主席的常态,表现出了他的亲切慈祥。”

毛主席坐像

叶毓山说的没错,“跷二郎腿”毛主席坐像引起了巨大争议,无数人认为应该拆除重建。1977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在纪念堂北大厅隆重举行。随着毛主席纪念堂向群众开放,关于毛主席坐像的争议再次出现,很多人认为不够威严。

就在各方为此争执不下时,叶毓山等人跟中央领导开会研究了很久,可惜始终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万般无奈之下,中央领导决定重新雕刻一尊毛主席平腿坐像,替换原来的毛主席坐像。

就在关键时刻,周总理生前卫士韩福裕站了出来,他在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负责雕塑组方面的工作,他不赞成更换毛主席的坐像。韩福裕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毛主席纪念堂已经正式对外开放,如果贸然更换极有可能在社会上引起猜疑和不良影响。

韩福裕还想到了解决办法:在毛主席坐像周围摆放鲜花试试,这样就能交腿的部分遮住,这样就形成了“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领袖气概。韩福裕的意见很快被采纳,这一巧妙的“设计”,完美解决了关于毛主席坐像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