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开国元帅林彪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每每提及他,世人总是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回首往昔,在1971 年那场令人震惊的“九一三”事件爆发后,林彪被打上了叛徒的标签,一时间骂名滚滚而来。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人们对他的评价逐渐发生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来到 1981 年,陈云,这位担任中纪委第一书记、政治局常委等重要职务的领导人,在第五次全国“两案”审理工作座谈会上,掷地有声地提出:“林彪是历史上有功之人!”他的这一观点,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陈云态度坚决地表示:“务必将林彪的功与过分开,政治和军事也要分开。”这为后续对林彪的客观评价奠定了重要的基调。

在陈云为林彪正名开了一个好头之后,风向逐渐发生了转变。时任军委主席的邓小平,亲自主持编撰《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时,亲自批准将林彪列入新中国的三十六位军事家之中。这一举措,无疑代表着中央在军事方面对林彪的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本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中,对林彪的注释写道:“最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且在历史上对党和国家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开国大将黄克诚也站出来发声:“不含糊,不混为一谈,这才是符合真正的历史事实。”

而在中央领导人对林彪的评价发生改变的背景下,1986 年,中央组织拍摄反映“三大战役”的主题电影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剧中该如何描写林彪?

当时,创作组内部为此召开了多次会议,意见始终无法统一。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担心会惹来麻烦;也有人主张将他写成反面教材,以警示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众人为此争论不休时,时任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果断表态:“剧中必须要写林帅,要是不写他,那么当年的东北战场上的仗,那又是谁打的?”杨尚昆的这番话,一锤定音,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林彪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了写好这部剧本,创作组不辞辛劳,一共采访了 300 多名参加“三大战役”的参与者。他们还专程前往当年三大战役的旧址,进行实地研究、考察,只为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历史。

杨尚昆还接见了该剧组的主创人员,一起研究、讨论。他严肃地说:“《大决战》剧本一定要能站住脚,要是不好就必须改!”

1991 年 8 月 1 日,电影《大决战》终于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上映。林彪以正面形象出现在了荧幕之上,让世人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林彪在战争年代的军事才能和功绩不容磨灭,而他后来的错误也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我们不能因一时之过,就全盘否定一个人曾经的功绩。正是中央领导人的客观评价和正确引导,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公正地审视林彪的一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