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7月18日,武汉一个新生儿被确诊为重度脑瘫,医生接连下达了5份病危通知,建议父母早点放弃。

爸爸理智决定拔管:“不能被他拖累。”

可妈妈邹翃燕却歇斯底里:“我做不到!”

看着自己十月怀胎,用命换来的孩子,病床上虚弱的邹翃燕泪流满面,她暗自发誓:只要我活一天,就养他一天。

没想到,这个脑瘫儿后来取得的成就,却一次又一次震惊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作为武汉幼儿师范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邹翃燕非常喜欢孩子,初为人母,尽管被医生告知儿子以后非傻即瘫,但她仍给儿子起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丁丁。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丁”是树木被砍伐时发出的声音,人活一世,她希望儿子能在世上留下声响,而不至于悄无声息地离开。

自从她执意留下儿子,丈夫在家里就像空气一样,对邹翃燕母子不管不问,而且天天晚归。

虽然奶奶一直热心帮忙照顾,但是邹翃燕仍将所有空闲时间给了儿子,望着小丁丁明亮的眼睛,邹翃燕怎么也不相信,儿子会是痴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天,邹翃燕带回很多气球,折腾了整整一个晚上,终于把五颜六色的气球挂满了整个房间。

从此,邹翃燕每天都抱着儿子,指着气球给他看,给他讲颜色的故事。

眨眼3个多月过去了,邹翃燕像往常一样把小丁丁抱起来,儿子的小脑袋软软的,搭在妈妈肩膀上,邹翃燕试探性地问了一个问题:“宝贝,你能帮妈妈找找红色的气球在哪儿吗?”

丁丁的头虽然抬不起来,但是小眼睛却出人意料地紧紧盯着红色的气球。

3个多月的孩子能听懂指令,甚至能辨别颜色?

邹翃燕不敢相信,她试着问了蓝色、黄色、绿色……直到把一屋子气球找了个遍。

邹翃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从这时起,她就笃定儿子一定不是痴呆。

等丁丁一满6个月,邹翃燕就迫不及待地带儿子去做了智力检测,科学检测结果终于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丁丁的智力正常,并未受损。

邹翃燕喜极而泣,欣喜之余,如何养育儿子,让他能够和普通人一样生活,成为了邹翃燕最大的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俗语说:三翻,六坐,九能爬,可是小丁丁呢?看着同龄的孩子都满地跑了,1岁多的丁丁却还无法抬头,脖子依旧像刚出生一样软趴趴的,这是典型的脑瘫儿肌无力的症状。

可邹翃燕偏偏不认命,她严格遵照医嘱给小丁丁用药,一刻也不敢懈怠。

2岁多时,丁丁可以坐稳了,但是小手却什么东西都握不住,邹翃燕急中生智,从学校带回一摞摞废纸,教丁丁撕纸玩。

刚开始的时候,小丁丁根本捏不住纸,但是在妈妈的耐心鼓励下,他一次又一次地把纸捡起来,日复一日地练习,小丁丁竟然可以稳稳地把一张纸撕成2份,慢慢地又撕成了4份、8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子的进步,邹翃燕都看在眼里,让她倍受鼓舞。

终于盼到丁丁满3岁了,她又迫不及待地带儿子踏上了中医复健按摩之路。

谁承想,复健按摩不同于日常的按摩,提脊、擀皮是主要手法,钻心的疼痛在孩子周身一寸寸地爬行,孩子不堪忍受只能嚎啕大哭,从头哭到尾,更何况这样的按摩和哭喊每天都要重复一次。

和丁丁一同来做复健的小伙伴,每次在里面疼得大哭时,小伙伴的妈妈就在外面不停抽泣,后来,小伙伴的妈妈坚持了不到一个月就放弃了。

而此时的邹翃燕已经越来越理智,她不会再浪费任何1滴眼泪,她深知3—6岁的黄金康复期,是上天赐给儿子的又一个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下班一到家的邹翃燕又赶紧把丁丁包裹严实,塞进自行车后的儿童座椅里,往康复医院赶。

积雪慢慢变厚,突然车子一扭,母子俩重重地摔在地上,邹翃燕赶快扶起儿子,转身再去扶自行车。

可是,车子还没站稳,儿子又倒了,她只能赶快丢下车子再扶儿子,就这样折腾了好一会儿,才重新把儿子塞回座椅里。

邹翃燕一路推着自行车来到医院,幸好医生还没下班,看到一大一小两个雪人,医生不禁感叹:“这种天气就不要来了嘛!”可是,邹翃燕却说:“只要你们开门,下刀子我们都会来。”

凭着这股子韧劲儿,娘儿俩一咬牙就整整坚持了3年,一天一次,风雨无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复健按摩满1年的时候,小丁丁终于能够颤巍巍地迈出小脚了,练习走路成了4岁丁丁每天的功课。

邹翃燕每天牵着儿子的小手,每迈出一步,娘俩儿都会惊喜地望着对方,很快邹翃燕就放手让儿子自己尝试了。

一次次跌倒,小丁丁都会倔强地爬起来重新走,没过多久就能稳稳地走路了,而且走路动作跟常人没有差别。

坚持复健加练习,到5岁多的时候,小丁丁竟然能跳起来了。

看着儿子的努力和进步,邹翃燕无比欣慰,但是她却郑重地告诉丁丁:“别人会的,我们都要学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天,邹翃燕做了儿子最喜欢吃的红烧肉,做好后,邹翃燕给了儿子一双筷子,说要想吃肉必须用筷子。

小丁丁第一次握着筷子,却怎么也张不开,无奈只好把嘴凑到碗边,可是,无论怎么扒就是吃不到肉,筷子掉了几次,丁丁捡起来又试,小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砰”筷子被摔到了地上,丁丁“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奶奶心疼地递上勺子,,看着儿子拿起小勺,就要把红烧肉送到嘴里了,邹翃燕一个箭步上前,一下打落了丁丁手里的小勺:“说好了,想吃肉就得用筷子!”

丁丁委屈地弯腰捡起筷子,边戳边哭……

邹翃燕心如刀割,却要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当年,邹翃燕一意孤行把丁丁留下来,就知道会面临这样的情形,她一天比一天更清醒、更理智,邹翃燕明白,只有狠一点,儿子将来才会好一点。

在妈妈的要求和帮助下,丁丁终于学会了用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年的复健按摩结束后,丁丁的基础运动能力都恢复正常了,可精细动作还是很困难,而此时丁丁已经6岁了,要准备上学了。

因为提前学会了用筷子,为握笔打下了基础,很快丁丁又学会了画画、写字。

7岁的丁丁胸有成竹地走进了校园,但难题仍一个接一个。

04

刚刚接触集体生活的丁丁,新鲜感十足,没几天就不用妈妈送了,每天独立上下学,邹翃燕暗自欣喜,可是好景不长,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邹翃燕痛心的事情。

那天邹翃燕刚下班回来,丁丁说腿疼,她连忙脱下孩子的裤子,丁丁大腿内侧竟然有巴掌大的一块儿淤青。

丁丁一五一十地告诉妈妈,下课的时候他不小心碰掉了班长的课本,班长二话没说,一脚踹到他的腿上。

实际上,虽然丁丁能够正常的走路、读书、写字,但是舌头打结、吐字不清、动作迟缓,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和普通孩子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翃燕辗转反侧,一晚上没合眼,丁丁被人欺负,有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这样下去怎么行?

第二天一早,邹翃燕就跟丁丁一起来到了学校。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找到了踢丁丁的班长小姑娘。

邹翃燕蹲下身,牵起小姑娘的手,让丁丁先跟她道歉,因为儿子碰掉了小姑娘的书,然后邹翃燕又引导她,让她也给儿子道歉。

邹翃燕的做法既教育了两个小朋友,也照顾了小姑娘的面子,很快两人就合好了。

这件事后,其他同学也都看在眼里,明白了不能随便欺负丁丁,从此以后,全班同学都成了丁丁的好朋友。

邹翃燕终于松了一口气。

眼看着生活终于进入了正轨,可这时,丁丁的爸爸却提出了离婚。

此时的邹翃燕早已不是那个感情用事的柔弱女子了,这些年丈夫对邹翃燕母子冷若冰霜,她早就受够了。

邹翃燕很快办完了离婚手续,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单亲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她欣慰的是,丁丁虽然运动能力受阻,但这反而让他更能静下来学习,学习的专注度也极高,所以成绩一直遥遥领先。

带着学霸的光环,丁丁顺理成章地升入了重点中学。

05

初中入学要军训,而丁丁的身体条件没办法达到军训要求,比如踢正步,他没办法控制身体平衡。思虑再三,邹翃燕还是跟儿子商量,不请假,正常参加军训。

谁知,第一天军训,全班同学就知道丁丁是脑瘫儿,甚至有同学还编了顺口溜嘲笑他傻,到处传唱。每次听到,丁丁都无地自容,他告诉了妈妈。

这次,邹翃燕直接走进儿子教室,她自信地站在讲台上给全班上了一节教育课,邹翃燕讲了丁丁从小到大的故事,告诉同学们丁丁一路走来不容易,希望得到他们的尊重。

邹翃燕的真诚打动了全班同学。但是,时间一长,难免还是会有闲言碎语,此时邹翃燕就教丁丁要自己敞开心胸,坦然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随着科目增多,丁丁学习压力增大,也产生了不想上学的念头,邹翃燕一边跟老师沟通,减少儿子的作业负担,一边跟儿子聊大学的梦想。

当邹翃燕脱口而出大学目标“北大”的时候,丁丁不敢相信,他问妈妈为什么一定要上北大?邹翃燕随手就给他上了一课:一起爬楼,10楼、15楼、20楼,看到的风景截然不同。

2007年,北大的大门向19岁的丁丁敞开,660分的高考成绩羡煞众人,4年后丁丁又顺利保送北大法学院继续读研。

而此时的邹翃燕却还不满足,她开玩笑地对儿子说:“我还想当哈佛学生的家长呢!”

其实,邹翃燕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激励丁丁的。

小学时候考了第一名的丁丁,成绩是98分,邹翃燕会耐心地和儿子分析原因:“那2分去哪儿了?”

儿子一口咬定,98分也是第一名,但邹翃燕却轻轻摇摇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告诉丁丁:第几名永远都不重要,只要是你尽全力做的就好,但是如果因为大意丢掉了分,那就说明你没有尽全力,必须要反省要改正。

直到29岁的丁丁成功考取哈佛法学硕士,震惊众人,邹翃燕终于得偿所愿,她把微博更名为“哈佛妈妈邹翃燕”。

她用半生诠释了“上帝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她要把自己陪伴脑瘫儿子丁丁的经历,讲给更多有同样困扰的妈妈听,告诉她们“坚持不放弃”,生命终会有奇迹。

06

丁丁在美国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完成哈佛的学业后,选择回到北京,做了一名法律顾问。

口齿不清的法律工作者,还是时常会遭到质疑,但是丁丁已经可以从容面对了。

他正在努力攒钱,要圆妈妈的“环球旅行”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妈妈邹翃燕把半生的黄金岁月都奉献给了儿子,但她依然活出了自我。

邹翃燕常常通宵达旦研究课题做资料,工作中一往无前,在普通话测试等领域硕果累累,获得了武汉市“教坛新秀”等多项荣誉,奖状堆成了山。

邹翃燕和儿子丁丁一起创造了奇迹,这个奇迹的名字就叫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