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1日,天蓝山青 。山西省岢岚县第7届“6·21乡村文化旅游季”在宋家沟新村盛大开幕。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忻州市岢岚县,走进即将整村搬迁的赵家洼、宋家沟新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考察脱贫攻坚工作。他深情嘱托,“希望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7年来,忻州市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聚焦“稳”字做好搬迁后扶“后半篇文章”,有序创建就业帮扶好、产业带动好、社区治理好、权益保障好、融入环境好的“五好社区”,不断增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奋斗换来好生活。”如今的宋家沟新村已经发展成4A级景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游存明自豪地介绍,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0多万元。他的话语也代表着忻州所有搬迁群众的心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家沟群众文艺演出精彩纷呈。

聚焦权属权益,

让搬迁群众放心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历过苦,更珍惜甜。从赵家洼黄泥屋搬迁到县城广惠园楼房的刘福有大爷笑着说,“有了党的好政策,日子越过越舒心”。

同搬迁群众站在一起,就知晓何以解忧,如何排愁。忻州市把保障搬迁群众后续权益作为搬迁后扶的核心内容,出台《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对象后续权益保障工作的通知》,梳理明确搬迁群众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四大类23项权益,厘清迁出地、迁入地的权益保障边界和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夏初科技集团宋家沟采摘园里,远道而来的游客兴致勃勃地采摘草莓。

广惠园社区党委书记尹建明介绍,其中迁出地保障承包地合法权益、林地合法权益、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土地复垦增减挂、光伏、原村集体组织成员身份及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支持政策等8项权益;迁入地保障选举权、被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党组织关系、干部选用、子女教育和文体娱乐、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监测帮扶、户口转移、新增住房需求等15项权益。

纸上的文件如何让搬迁群众“读”懂?尹建明说:“说千遍不如做一遍。搬迁群众有事了,社区工作人员就要往回揽。揽回来,帮着办,一个人遇到的事往往是一类人的事,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大家都明白文件上到底说了些啥。”该社区通过窗口通办、专业代办、志愿帮办等多种服务,实现居民服务“零距离”,建起了一座衔接搬迁群众从故乡到异乡、从农民到市民转型的桥梁。

聚焦生活生计,让搬迁群众安心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惠园是岢岚县县城集中搬迁安置区,安置了全县82%的易地搬迁户,涉及包括赵家洼在内的全县10个乡镇117个行政村1773户5029人。让四面八方的人搬到一起能够和谐相处,这是对搬迁后扶体系和社区治理能力的双重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家沟景区举办游客背诗词兑换精美文创产品活动。

忻州市强化体系建设,全市68个集中安置区全部实行“乡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和“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总楼长、单元长”的社区“双五级”管理体系,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选派全覆盖,让搬迁群众8万余人的大情小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楼上漏水、楼道堆放杂物、充电桩安装、物业管理、招工信息发布……解决这些关乎社区居民生活生计的事情,除了实行网格管理, “板凳议事会”是广惠园社区开展政策宣讲、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尹建明说,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板凳议事会”,一道道社区治理难题迎刃而解,不仅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让居民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有了归属感,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

79岁的老党员白发兴感慨地说:“刚来那几年,我们见面打招呼都是问,你是从哪个村搬来的,现在楼下碰见不认识的就问,你在几号楼几单元住的了。”

让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医疗、养老、教育、就业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满足,广惠园社区入选首届中国乡村振兴品牌大会“乡村治理优秀品牌案例”,先后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平安山西建设示范社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五好社区”。

聚焦就业创业,让搬迁群众干劲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上5点半,还有些微凉,沈姚付和老伴儿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活,他们要给来村里旅游的游客提前准备好凉粉。7年前,搬到宋家沟新村后,沈姚付不等不靠,借着旅游的东风,支起了凉粉摊。他说:“撸起袖子加油干,越奋斗生活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惠园全景。

忻州市把产业就业作为保障搬迁群众生计的首要任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就业帮扶工作的意见》,培育增收产业,构建“市有基地、县有园区、村有车间、户有工坊”的就业体系,保障稳定就业。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搬迁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32260人,就业率97.22%,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脱贫家庭每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

随着乡村游火爆,宋家沟先后建设运营91座设施大棚,引导26户村民建起民宿客栈77间,扶持95户农户发展小买卖、小养殖、小作坊等庭院经济,带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底的6391元提升到去年底的16620元,其中易地搬迁群众收入达到17970元。

“吃上旅游饭,还要吃好旅游饭。”游存明说,依托宋家沟4A级景区和相连的王家岔宋长城3A级景区,下一步,将聘请专业设计运营团队,重点围绕民俗风情、红色党建、山水休闲、农耕体验等文旅产品进行集中打造和开发,使文旅产业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2021年以来,忻州市44个县城集中安置区、24个农村集中安置区中,已成功创建43个“五好社区”,其中14个安置区“五好社区”创建获得省级授牌。为进一步深化易地搬迁后扶工作,忻州市又提出建设智慧社区,让搬迁群众乘上数字化的“时代动车”。(王利强)

特写1

向阳街上向阳生

踏着夕阳的余晖,一辆辆流动推车从四面八方陆续汇集到向阳街上。华灯初上,吆喝叫卖声、孩童嬉笑声交织在一起,街头巷尾小吃飘香,原本安静的社区一下热闹起来。

向阳街上的摊主大多是广惠园社区的居民,搬出山庄窝铺后,乡亲们的生活条件大为改观,不少人萌生了在家门口创业的想法。

31岁的马小飞是高家会乡五里水人,2019年5月,一家三口住进了新家,他家楼下就是向阳街。

今年1月,看到朋友推荐的烧烤技能培训,马小飞便跟妻子丁楠商量着在家门口摆摊创业。在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小两口的摊点顺利开张。

“以前在村里,山高坡陡收成不好,无奈四处漂泊打工,现在不仅住进了亮堂的楼房,还有了自己的小生意。”马小飞动作麻利地翻转烤串,还不时刷油上料,脸上笑意满满,“现在的好生活离不开党的好政策,自己更要加把劲,让脱贫后的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开张不到半年收入近3万元,前段时间赶上端午市集,每天营业额在500元左右,时间还自由,挣钱带娃两不误。”马小飞说。现在,自家的烧烤摊经营得有声有色,一家人其乐融融,陪伴好孩子、照顾好父母是两人最大的心愿。

为了帮助更多群众实现楼上“安居”、楼下“乐业”,广惠园社区从2021年开始分批邀请忻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前来开展面点、家政、电工等技能培训,受益群众百余人,并把流动摊点集中到了向阳街上,引导群众规范经营。

“前段时间社区开展走访调查,为像马小飞一样符合条件的脱贫户申报了自主创业补贴,根据情况可以补助500元到2000元不等。”广惠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孙越峰说。

夜幕已深,马小飞摊位前的烤炉烧得正旺,在弥漫升腾的烟火中,满是幸福生活的气息。(薛志浩)

特写2

连心桥畔 旅游兴

走进岢岚县宋家沟村,村里的青石板路宽阔整洁,黄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横跨新村宋水街和旧村宋前街的连心桥下,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灵动和妩媚。

“马上就是一年一度的乡村文化旅游季,我家的4间客房早就被太原的游客预订一空。”6月16日,记者见到村民李建平时,他正在和家人收拾院子,放下手中的工具,他满眼都是期待:“要做足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呵护好宋家沟的旅游招牌。”

李建平家在连心桥旁,沿街的门店经营着农家乐餐馆,后院是乡村主题民宿,房间的窗户被擦得透亮,院里小菜地里种了黄瓜、西红柿、玉米,屋檐下一排小红灯笼随风摇曳,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从2018年开始,宋家沟陆续建起了停车场、游客中心、标识路牌等服务设施,并着手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季。如今,20多户村民开起了特色民宿,不少脱贫户在宋水街卖起了手工文创、地方美食,村里更是捧回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金字招牌。

看着门前停车场上的旅游大巴和私家车络绎不绝,原本在外打拼的李建平决定返乡创业,去年6月旧房完成翻修,每间客房都配有地暖和干湿分离的卫生间。

“入住的游客来自全国各地,都夸咱们的环境舒适、服务周到。营业一年来收入3万多元,旺季的时候单月收入接近万元。”民宿生意越来越红火,李建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说话间,20多名来毕业旅行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从院前路过,带队的李爱兰是村“两委”成员,工作之余自告奋勇当起了义务导游。

“村里的‘巧手坊’提供手工剪纸、布包、面塑等特色文创的培训、体验和销售服务,让村里的妇女也有了增收路子,‘节节高’旅游合作社更是结对帮扶11户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还有生态采摘、民俗演出……”说起宋家沟的“旅游饭”,李爱兰有说不完的话。

沿着宋水街,慕名而来的学生们边看边听边问。“徜徉在绿水青山间,近距离感受到了宋家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贾一骁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薛志浩)

来 源:山西日报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