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房子十年后会成为白菜价,如同马云说房子将来会是大葱价,多少有点浪漫主义文学的色彩;但专家也有类似的观点,那就要看他的理由是什么了,总要有点逻辑吧?

其中,最主要的逻辑支撑点就是:人口。

这猛一听太有道理了,人都没了,谁还去卖房子?这就是常识的道理,常识的思维,不能说其错,但肯定不是楼市的帕累托。任泽平就是这种观点,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对住房的需求也必然减少,应该说人口的增长与楼市的需求的确是正相关的,但不具有必然性,更不可能周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楼市说到底是货币现象。

也就是说,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恰好不是人口现象;河南是中国的人口大省,不等于均价全国第一;人口也不必然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口,而是流向城市的人口密度,也不仅仅是人口密度,如果是建立了新加坡高新区,那有用,如果是去了劳苦的农民工,没用。上海人口能有多少?架不住人口密度高,而且是富人的天堂,所以它必然是中国楼市的风向标;中国人口是美国的五倍,可房子却卖不出去了,这种事,还真要用货币来说话,而不是通过年轻人创造生命的冲动去实现楼市的供求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孤立地做数据对比很总是那么逻辑,但往往也是最糟糕的逻辑。

统计学的思维与阴谋论思维是最接近的思维模式;真实的事件发生却往往是反逻辑的,因为,事件的实际发生是多维度,充满了逻辑悖论,否则世界让数字家去设计就行了,而人类终将成为智能机器人的能力;从一个孤立关系,如人口出生率与住房面积的关系,做数据的延迟,逻辑上也许可以做到终完美,建立起数学模型,但十有八九根本不会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小家庭要管四个老人,又缺少为人类创造生命的冲动,那么,留下一个孤独的儿子或女儿在人间,新一代的家庭结合,两个家族一个家庭这一下就多出了六套房子。经过生命周期的复制,理论上,现有的住房即使是完全平衡的,以后也一定是房多人少,这是大葱房与白菜房的人口论基础,然而这是错的。

因为最基本的事实是中国有六亿农民。有一位教授说未来要消灭农民,这下毁了,惹上了农民伯伯等于找死,其实,“消灭农民”是经济学中常有的表述,是一种现代化进程的描述,美国常年农业人口只有二百万,是真的快“消灭”了,没有侮辱的意思,这谁敢?过去有一幅描述美国农民的漫画,高朋满座的盛宴中,百号人在大吃大喝,高谈阔论;而在餐桌的角落处,坐着一位安静的农民,他养活了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设我们真的很快“消灭农民”,进入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重组了碎片化的中国农业,那么,农民伯伯就成了城镇化的活力因子,六亿人的住房需求就出来了,现在的存量将荡然无存;真正要解决的是二亿多常居城市的农村流转过来的人口,凭什么要在城市买房,又拿什么买房。这就又回到了货币:钱。

所以,关键是有效需求,楼市主要不是人口现象,而是货币现象,人口出生率定义不了中国未来楼市的走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有效需求,曹德旺创造生命的能力很强吗?不,他赚钱的能力很强,所以在美国的豪宅是6000平,这就是有效需求。

生命的延续是幸福的延续,社会责任是让人人幸福,而不是为了拯救楼市去创造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