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南方医科大学的一则教师因抢救患儿致上课迟到的处分通报引发公众热议。救人与上课哪个重要,制度之下情理该如何存在,奖惩失衡以及医学教师的“双重”身份问题加剧舆情风险,致使南方医科大学陷入舆论漩涡。

作者丨苗建研究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苗建信息分析发现

  • “生命高于一切”是舆论场的普遍认知,在医院“治病+救命”是使命、职责,更是社会共识。该事件中医生在医院因为“治病救人”被罚,无论是什么原因都难以让人接受。在舆情事件中违背大众认知、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做法是导致舆情爆发的重要诱因。
  • 从官僚作风+民族情绪叠加的角度阐释学校应对,此事引发更多舆论质疑(这两项在舆情事件中都是高风险诱因)。回应延迟及沉默致使学校失去舆论引导主动权,回应表述不当引发舆论反弹,同时官方回应沉默期出现举报者为留学生等言论,叠加关于优待留学生的历史舆情,舆论质疑学校“区别对待”,舆论攻击力度加强。
  • 事件涉及主体皆为公众日常重点关注对象,公众情绪易燃,学校在舆论谴责中公信力、形象遭受严重损害,被打“处事冷漠、管理无温度”等标签。此外,缺乏人情化的制度及错误导向将影响后续招生,影响学校正常运行。
  • 教学与临床紧急任务冲突成为医学界的家常便饭,如何平衡好教师教学与医生救人的职责是学校与医院亟需解决的难题。该事件的爆发给医疗体制敲响警钟,规章制度运行应设置一定的弹性空间,维护教学秩序的同时也应传递对医生及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 此外,公众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舆论对俞老师强大的正面声援与对学校的负面情绪形成鲜明对比,俞老师得到了“舆情”的意外补偿,即强大的舆论正面反馈。而学校处置遭受官僚主义作风及管理缺乏人性化的谴责,形象损失严重。因此,重视公众舆论,及时回应舆论关切是危机处置避免次生舆情的“良剂”。

01

舆情概述

6月14日21时,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南方医科大学教师因抢救患儿致上课迟到的查处通报,内容显示,儿科医生俞莉因抢救患儿未及时赶到教室,致使上课迟到29分钟,最终认定此事件为教学差错,给予相关处分。通报内容引发公众广泛关注,舆论聚焦处罚不公平、难以理解救人迟到被罚决定等,网民负面情绪较大。6月16日12时,南方医科大学官方公众号正式发布情况声明,“学校正在向相关单位了解核实情况,后续将跟进处理”。#教师因救人迟到该不该受处分#等话题登上热搜榜,引发热议,舆论声量持续走高。随后,举报者身份系留学生以及医生被停诊等话题不断出现,推动舆情事件持续发酵,南方医科大学深陷舆论漩涡,形象损害极大。

02

舆情脉络及传播趋势

苗建信息舆情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6月16日00:00:00至2024年6月21日16:00:00,全网涉及“南方医科大学教师因救人迟到被罚”相关信息累计扩散9.91万条,舆情热度指数MJSI为82.94,舆论场观点表达较为激烈,负面情绪占比较高,涉及对规则与情理、高校管理作风等讨论,属于高热度事件。知乎、微博、百度、今日头条等9大平台相关话题热搜上榜34次,累计在榜时长为331小时,最高排名为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6月14日21时,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南方医科大学教师因抢救患儿致上课迟到的查处通报。(小红书-山清水秀,目前文章已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6月16日9时,#传南方医科大老师因救人上课迟到被罚##如何评价南方医科大学老师因抢救患儿导致上课迟到被扣奖金通报批评一事#等话题登上热搜榜,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 6月16日11时,大河报记者从南方医科大学工作人员处获悉:校方已关注到此事,目前正在处理。#南方医科大学回应教师因救人迟到受处分#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二位。
  • 6月16日12时,南方医科大学官方公众号正式发布情况声明,“作为医科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生命至上、救死扶伤优先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价值理念。学校正在向相关单位了解核实情况,后续将跟进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6月16日22时,南方医院工作人员回应现代快报记者,“事情还在调查了解中,目前的处理结果被认定为教学差错,属于最轻的一档”。
  • 6月17日11时,教师因救人上课迟到该不该处罚等话题热议不断,同时举报者身份系留学生,涉及学生国籍的言论开始出现,引发舆论再次波动。
  • 6月17日12时,@新浪新闻在场报道,救人迟到儿科医师已停诊,15时,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
  • 6月17日15时,界面新闻报道,南方医科大学最新回应“目前各级领导们还在开会商讨,最终南方医科大学应该会有个定论,但肯定会(对事件作出)解释”。
  • 6月18日23时,极目新闻报道,医院回应老师停诊“可能是她个人有什么事”。

03

观点聚焦

媒体

1.肯定医生行为:医生秉持职业救死扶伤原则,彰显医生本色,因救人迟到本身就是生动的一课

  • 《大众日报》:医科大老师因救人上课迟到,本身就是生动的一课

救死扶伤是天职,在“教学”和“救命”之间,俞莉选择首先救治生命。29分钟,完成了生命的救治,也给学生上演了一场生动的医学课。

  • 上游新闻:医科大的本色,应是“生命至上”

医科大的本色,应是培养将患者生命放在首位的医者,而非将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当成养家糊口的工具、墨守成规甚至漠视生命的“机器人”。

  • 这堂迟到的课,是生命至上生动一课

《钱江晚报》俞莉老师以智启人,以情育人,以德树人,她实际上应当受到大大的嘉奖,因为一位老师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这才是关于医德最高规格的教学。

2.直击舆论中心:聚焦事件本身,既是“治病救人”的医生,又是“教书育人”的教师,当身份责任冲突时,孰轻孰重,奖罚又该如何平衡

  • 《检察日报》:教师因救人上课迟到,到底该不该罚?

对涉事教师应予奖励,而不是处分。处分不仅损害了涉事教师的相关劳动权益,也向社会传递出不当的价值观,如果不区分原因进行一刀切地机械处理可能有失公平,有违最基本的公序良俗。

  • 《潇湘晨报》:医生救人耽误教学被罚:救人与上课孰重孰轻

对医技的考量,需要专业标准;对医德的考量,不是冰冷的制度可以框定、可以评判的,所有的制度,都应该建立在对生命、对天职的敬畏之上。

  • 中国经济网:“救命重于教学”应成为医学院校共识

学校的处理看似是从轻发落,实则是教条主义作祟,根本没有考虑到规则和情理的平衡。在处理时应兼顾情理和朴素的公平正义理念,而非死扣规则教条,作出毫无人情的冷血处理,向学生和社会传导看似是正确的实则是漠视生命的错误价值观和人生观。

3.聚焦规则刚性与人情温度:呼吁在确保教学秩序的同时,学校制度管理也应体现人性关怀

  • 《工人日报》:规则的刚性与人性化处理并非“二选一”

在规则与生命之间、在规则与更高价值理念之间,我们应当赋予规则一定弹性的空间,从而让更多人对规则生出认同、敬畏与尊重。

  • 红星新闻刊:教师因救患儿上课迟到被罚,校规之上应有人性良知

无论如何,校规之上应有人性,有良知,也应有普遍的公序良俗,这名老师是否真的受到了委屈,乃至遭到不公平对待?期待调查还原真相,用彻底而全面的调查给出答案。

  • 南方网:因救人迟到被罚,规则之上还应有人情

对于在病重患者与教学任务中艰难抉择的教师,规则应成为她的安慰与底气,而不是压垮她的冰冷巨石。我们要遵守规则,但规则决不是冰冷的理性机器,更不是冷漠与傲慢的护身。

4.聚焦学校处置及回应内容:滥用处罚权、官僚主义及回应遭媒体批评

  • 新京报:医学教师因救人上课迟到被处分,公众为何不买账?

期待相关处理结果能对医者仁心者予以褒奖,而不是处罚。别丢了一所以“博学笃行,尚德济世”为训的知名医学高校的魂。

  • 中青在线:抢救患者耽误上课是否该罚?程序化规定应为生命让位

表面上一本正经地按照规定办事,却只讲单一的规定,不考虑实际情况,已将规定异化成形式主义作风。上课不迟到已经不是为了维护教学秩序,而是为了规定本身的不可撼动,这是一种典型的官僚主义。

  • 交汇点评:“救人受罚”背后反映的是管理的生硬

事件引起公众热议,在于校方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过于生硬、机械,缺少了基于现实考量的人文关怀,该事件也暴露了校方现有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闪电评论:“尊重生命”别被医科大学“叶公好龙”

从形式上看,是在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但从导向上看,让人感觉没有将尊重生命理念放在首要位置,质疑学校只是“嘴上强调”尊重生命,真的事到临头,却不敢、不愿为尊重生命的行为打气撑腰。

  • 红网:因救人上课迟到被处分,别在“正确”里挑“毛病”

引起公众争议,在于院校方割裂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正确中挑毛病,并以此来实施惩罚。这种以偏概全、打击正确的做法显然错误,有些荒唐。

5.聚焦教师权益及教育制度:探讨教师的工作压力、非教学负担等,呼吁教育改革及保护教师权益

  • 南方周末:医学教师的“双重身份”难题

医生普遍压力较大,教学、临床、科研均占据大量的时间精力,医学院对教学抓得很紧,考勤严格,临床任务多,医院考核多,出院率、转床率、投诉率、药占比,各种各样都有,科研也必须‘卷’,涉及晋升问题。

  • 红网:医科大学老师因救人迟到被罚,生命教育不应纸上谈兵

我们应该反思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条例规定,是否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是否真正符合医疗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有医德、有医术的医学人才,为社会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蛙眼数评:南方医科大学事件折射医学院教师职责天平

此事凸显医学院教师临床与教学双重职责的平衡难题,期待出台促进行业深思,出台政策支持医务人员在救死扶伤与教书育人中找到合理平衡,进而激励医疗教育与服务质量的双提升。

  • 澎湃新闻:医学专业教师如何兼任临床与教学的双重角色

医学专业教师既要履行教学职责,又要尽职尽责地进行医疗救治,这是高等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在。当教学职责与临床救治责任发生冲突时,及时和医院及学校进行沟通,学校教务科进行课程调整或换成其他老师去授课。

网民

1.关注生命至上与救死扶伤:多数网民认为,教师抢救病人体现了生命至上的原则和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应受到表扬而非处分。

网民-老大老大第一年:紧急情况要特殊对待啊,为了抢救生命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闯红灯,为什么同样是救命上课迟到还要这样处分,学校做法有待商榷

网民-承梦岚cj:人命关天,抢救患儿比什么都重要,未能及时通报临床医学班级情有可原。我不赞成因迟到要按规定处罚,这位老师的处理应该撤销,同时对她这种全神贯注投入抢救的精神应该予以奖励。

@乱乱暴 :救死扶伤为最首要任务

@Syfm08:宏观逻辑来说,是有正确答案的。那就是处罚和奖励同时进行,违规进行处罚,积极不顾一切的救人进行奖励。

2.探讨制度与情理的平衡:部分网民讨论了制度之下情理如何平衡,认为因治病救人这样的特殊原因迟到,规则应该适当放宽,展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哈尔的移动面包:其实非常理解学校的规则,但是人是活的呀,针对特殊情况,要做具体的分析,奖惩的目的是警示或鼓励,此番处分,虽有照顾,但严重背离了奖惩目的,寒了心。

@小白说事儿:请问医生的天职是什么?“救死扶伤”,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不但不应该处罚,还需要表扬,在上课和救人之间如果孰轻孰重?

@张三同学:行政迂腐、机械,没有人情味,很难相信这是知名医科大学做出的处罚通报。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精神在哪里?因情况紧急,抢救患者对其进行紧急处置,不能以事后人的角度去理解‘未及时报备’,不能以‘理性假设’的基础去苛求抢救患者的医生,不应该站在上帝视角去评判。

3.热议官方回应与处理结果:多数网民批评学校查处通报及回应态度,负面情绪上升至规章制度及行政管理层面。

@Rebecca玛奇朵 :抢救阶段还要分神打个电话请假报备,这个要求也是够奇葩的,希望南方医科大学的工作人员家人在医院被抢救时医生也能赶紧放下抢救去学校完成教学任务。曾经的第一军医大学,交给地方就变成这个样子,好的没学会,地方上那种官僚主义作风倒是学的炉火纯青。

@Annee07:挺好的,这种官僚作风正好给即将填报志愿的高考生避雷。

@默默夜行:做处罚决定的绝对没在医院呆过,没有同理心只会死鸭子嘴硬

@你看到我的小熊了m :这他妈是人说的话?人在不在都会得到救治,关键是人家遇到了,救人要紧,能拿患者生命开玩笑?

@悭啲啦: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居然是从医科学院的人嘴里讲出来的,这工作人员的意思是:救死扶伤前还得给你打个电话问能不能救呗?救到一半让医生私自离开呗?不管是不是危重患者都不应该被这么轻视吧

4.留学生身份触发网民敏感神经,公众情绪极端

网民-渔夫痞子:洋学生半个小时课比一条生命重要?各种绿灯,安排女大学生陪读、陪生活各种乱象,学校不能没有自己的底线,成啥了?

@李晓白S :留学生:我在这里可是人上人!小人得志,无限膨胀。但是谁惯的?

@闇流一色秋:洋大人的事情 一律视为优先级

@饼夕夕14:中国的教育行业在教我们崇洋媚外 一切以洋大人为主

@tjyenel000:留学生投诉就这么处理?留学生权力特别大?

专家

法律界专家学者普遍表示:用人单位不享有对劳动者的罚款权,处分是否合理应综合考察多重因素,若报道属实,校方处罚有滥用职权之嫌,违背了公序良俗,应撤销对教师的处罚。

  •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郭政:从公序良俗和法律精神出发,是紧急情况下做出的完全合理且必要的选择,应当属于迟到的正当事由,作出处罚是不合理且严苛的。
  • 劳动法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洪桂彬:无正当理由迟到属于违纪行为,所在单位可根据规章制度进行处理,但不区分迟到原因进行一刀切的机械处理缺乏公平原则。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沈建峰:本案透出实践中用人单位用工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欠缺合理性,不够人性化的特点。要在统一制度的前提下,设置特殊情况下的例外规则,让制度及其执行更具人性化。
  •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姚均昌律师:迟到与救人相比,不能机械地运用制度进行处罚而不考虑具体情况。校方的做法不利于社会和谐,也不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也不符合医学院生命至上、救死扶伤优先的理念,应当取消相应的处罚并给予褒奖。
  • 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长勇:学校根据既有规定对迟到问题进行处分,表面看无可厚非,但是学校进行处分时应综合考虑当事人的主观过错程度、救人的客观紧迫程度等,判断处分是否合理应考虑更多因素。

04

历史舆情

1.规则制度:武汉地铁无臂男子免费乘地铁因未携带残疾证被拒

2024年3月18日,武汉地铁要求无臂男子免费乘地铁出示残疾证,引发舆论哗然。舆论认为男子的残疾是真实清晰的,但因未携带证件而遭拒,凸显了教条形式主义与制度人情化的缺乏,地铁工作人员回应“这是规定”加剧公众负面情绪,遭受公众谴责,地铁形象损害严重,随后,武汉地铁发布致歉声明,舆情逐渐平息。

2.公序良俗: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贫困生举报助学金名额被挤

2023年11月2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实名举报学校助学金分配不公,称名额被舍友挤占,引起网友关注。校方回应将依据调查结果依规处置并及时公布。舆论认为“国家助学金作为国家财政为贫困学生提供的福利,学校是无法直接获取的,应该好钢用在刀刃上,真正为贫困学生减轻生活负担,而不应该成为人人想吃的唐僧肉,如今助学金名额却被强占,最终资格如何定夺的引发舆论质疑。

3.规则制度:女子带3娃买4张票登机被拒

2023年8月16日,“女子称带3娃买4张票登机被拒”话题引起关注。据报道,一位女性旅客在重庆预订了1张成人票和3张儿童票,计划带着3个孩子出行。但在机场,她被告知无法办理登机手续,因为航空公司的规定是每位成人最多只能携带2名未满12周岁的儿童。为了确保能够登机,该女性旅客不得不在现场另购一张无陪儿童票,使得她和3个孩子总共购买了5张机票。事件引发舆论热议,网友认为航空公司规定过于死板,缺乏人性化。此外,航空公司的规定不明确以及官方声明迟滞等行为也促进舆情持续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