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评论

随着人们医疗需求的增长和临床服务能力的提升,传统的医院床位管理显得越来越难以跟上形势。特别是大医院住院患者数量多,“一床难求”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医院医护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科室床位利用率过高,而另一部分科室床位则处于“吃不饱”乃至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不仅如此,部分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常常遭遇复杂的转科、转床等诸多麻烦,这不仅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也影响了医院的运营效率。针对这些亟待破解的难题,需要一种能够跨部门、跨专业进行资源整合的新型管理模式。一些医院探索的“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可谓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床位共享”,即所有床位资源由全院统一管理,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科室。这种模式实现了床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降低空床率,缩短患者入院等待时间,规避“团团转”的繁琐流程和操作,提高患者整体就医体验。

“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在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呈现出显著优势,得到越来越多医疗机构与患者的认可和好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科室间的利益调节、绩效考核机制的科学制定,以及医院内部长期形成的工作习惯、思维定式和管理文化等方面的挑战。克服这些挑战,需要周全的策略和持续的努力,落实相应改革也需要多项制度的配合。

——及时掌握全院病床的运行情况,盘活有限的床位资源。在推动“全院一张床”的进程中,打造一个先进、稳态、安全且集成的高效信息管理系统,可帮助实时收集和更新所有床位的运行情况,包括入院、转科、出院等状态变化,以确保每张床位的效益最大化。这就需要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给予较大的初期投入,包括资金筹集、技术设备采购和人员培训等,同时还要寻求政府和科技企业的支持,减轻初始投资的压力。

——提倡跨科室密切合作,完善科室间利益分配机制,保证整体管理效果,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合适的诊疗。加强顶层设计,由医院管理层牵头,设置专门的协调部门或人员,统一规划、部署和调度,负责跨科室的沟通和协作,以促进床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例如,当通过数据分析支持系统预测到某科室可能遭遇患者就诊高峰时段,就要未雨绸缪,提早调配其他科室空床。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科室和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各科室床位利用率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按岗位、项目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现多劳多得和优劳优酬,同时兼顾公平,实现价值诉求,以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注重工作效率。通过一整套的考核机制,确保各科室在资源利用和服务质量方面达到最优状态,使病床随着患者“活”起来,让医务人员跟着患者“转”起来。

——营造全员参与的文化管理氛围。“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要求从医院管理层到一线医护人员的全员参与。为确保每名员工都能逐步适应“全院一张床”“跨科收病人”的新工作模式,管理层需因势利导,组织广泛的病房轮岗培训、全科教育活动和模拟演练,提升员工的参与感和接受度,保证患者无论在哪个病区、哪张床位都能享受到专业、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医疗行业的环境和技术是不断变化的,持续的创新是保障“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健康运转的关键。医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动态评估和更新其管理策略,以适应时代发展大趋势。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介入,医院信息系统将会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这也有助于“全院一张床”的管理行稳致远,使得资源调配和患者管理更加精准、到位。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院长 冯冬菲

编辑:管仲瑶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